書評│萌芽的夢想,是醫治世界的渴望──《你的孩子是夢想家》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在我青少年時,我常常對「你覺得上帝對你的呼召是什麼?」與「你覺得你有哪些屬靈恩賜?」這兩個問題感到頗尷尬。當老師?我好像也沒有這麼喜歡小孩。當社工?我似乎沒有這麼大的愛心。講道?我根本沒有想要讀神學院呀!我很羨慕那些能夠「聽到神的呼召」的人,總覺得他們人生有明確的目標,有可以奉獻的長才,有可以追隨的路徑。

不過,要是我的「呼召」與「恩賜」已潛藏在我年輕時的夢想中,只是未被人深掘呢?要是我所渴望的、所喜樂的事物,已是上帝所賜予的禮物呢?要是我感到受傷、脆弱與哀慟的事物,已作為上帝於世上施行拯救的媒介呢?

如果我人生的目標與上帝給的禮物得以對齊,我是否早已活在呼召中?

raw-image

呼召就潛藏在我們內心的夢想中

這就是我為什麼很喜歡《你的孩子是夢想家》的原因。它讓我理解到,我們過往都把呼召理解為「戲劇性被上帝引導的事件」,或把它固定在某種社會角色。但其實,呼召就潛藏在我們內心的夢想、火花,那些讓我們感到有意義、有活力的事物。

我們用不著把「追求人生目標」視為偶像崇拜,因為當目標貼近神救贖世界的敘事時,它就會變成神的禮物、神動工的媒介。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奧斯汀神學院榮譽退休教授、聯合衛理公會牧師大衛‧懷特(David F. White),長期關注青少年的靈性發展。本書基於一項探討「基督徒青少年未來願景」的研究計畫,透過訪談四十多位青少年,探討他們生命的「火花」與神學敘事的關聯性。

年輕人剛萌芽的夢想,其實訴說了他們想要醫治世界那份脆弱的渴望。假如年輕人的夢想沒有得到慷慨的支持……他們就很可能放棄夢想,任其死亡。一旦年輕人的夢想逝去,教會就會失去聖靈可以用以救贖世界的重要工具。」(頁22)




四種夢想火花:欲望、喜樂、憐憫、責任

作者歸納出年輕人的四種夢想「火花」: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善用恩賜的「喜樂」、對世界感到傷痛的「憐憫」、採取行動的「責任」。

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針對這四種「火花」都安排一位神學家與青少年的虛構對談(阿奎那、莫特曼、索布里諾、溫克),讓神學能夠激發、引導、深化青少年的夢想,使之成為聖靈醫治世界的工具。無論年輕人的火花是唱歌、園藝、資助窮人、擔任社區志工、種樹、寫程式、畫畫、閱讀,這些都是上帝作工的機會。

這些神學對話,讓年輕人意識到:追求「過好生活」的渴望不是被過量的享樂奴役,而是受「終極的渴望」(渴望神的真、善、美)形塑,因而學習分享、捨己、肯定受造界的美善。追求「個人天賦」的喜樂不是只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是能成為聖靈的器皿,帶來建設性與醫治群體的力量。追求「幫助受苦者」的憐憫,不會因痛苦或邪惡的成因過於複雜或沒有解而落入絕望,而是能夠在自己能影響的範圍中踏實地作工,將上帝拯救萬物的盼望確據放在心中。追求「關懷社會」的責任,不會落入「救世主心態」的疲乏或「正義魔人」的自義,而是體認到對體制的分析與改革,需要保持謙卑的心不斷聆聽,才能救贖受濫用的權力,服膺聖靈的治理。



「靠自己」想改變體制的誘惑

我自己最有感的是「責任」的篇章。在我青少年時期,我參加過不少社運,每一次都是一場思想的啟蒙。但我內心總是有許多憤怒無法排解,不曉得為何眾人如此奮鬥,還是很難改變些什麼。像是「反課綱運動」,掌權者的傲慢搞到學生領袖輕生;在「勞基法修惡」中,我親眼目睹手無寸鐵的民眾被警察抓進去打跟綁束帶;還有一場又一場的婚姻平權倡議,總是有招來許多教會人士的辱罵、嘲諷。

到最後,自己不僅沒有成為「和解的使者」,還變成容易與人開戰的「正義之士」。「上帝的公義」變成僅是論述的工具,到頭來,「靠自己」想改變體制的誘惑讓自己千瘡百孔。



創造實驗空間,培育神國夢想

年輕人萌芽的夢想,是醫治世界的渴望。那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引導年輕人的夢想呢?

我很喜歡本書提到的兩個建議。

第一,大人不是給予年經人答案,而是解釋思考的過程,邀請年輕人提出問題,並肯定探索問題的行動。

這可以讓年輕人了解到,「世界是正在綻放、吵雜而有機的實存,並且某種程度上是由各種可以被了解的因果關係所組成。」(頁198)這種持續探索的動力,是維持火花的重要條件。

第二,創造實驗的空間。讓年輕人在有安全感的空間發展自己的天賦,讓他們覺得被群體重視、需要,並得到適當的回饋與肯定。

「一生持久的呼召,鮮少是在被動的孤立狀態中被發掘;透過實驗性的行動,年輕人會發現神呼喚他們憐憫和負責,而他們在回應時,也會同時發現原本被隱藏的天賦和能力。」(頁213)

《你的孩子是夢想家》是篇幅不多的小書,但內容的深度是非常足夠的。邀請對青少年牧養有興趣的工作者,一起來閱讀。願我們能活在神的大敘事中,透過各自的夢想來醫治這破碎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9會員
112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5/04
本書探討外省人在臺經歷的創傷與認同建構,從逃離中國、返鄉夢碎、返鄉失落到返臺失落,以及不同時期的記憶敘事(戰時過客、文化鄉愁、講述大出走)與認同轉變(省籍認同、臺灣認同)。作者以多向同理心反思族群和解的可能性,並指出在當前守護臺灣民主的共同目標下,新的臺灣認同已超越省籍界線。
Thumbnail
2025/05/04
本書探討外省人在臺經歷的創傷與認同建構,從逃離中國、返鄉夢碎、返鄉失落到返臺失落,以及不同時期的記憶敘事(戰時過客、文化鄉愁、講述大出走)與認同轉變(省籍認同、臺灣認同)。作者以多向同理心反思族群和解的可能性,並指出在當前守護臺灣民主的共同目標下,新的臺灣認同已超越省籍界線。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為什麼要保留孩子的火種? 孩子是天生的夢想家,擁有無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這些純真的夢想是孩子成長的火種,能夠點燃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熱情。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現實壓力和社會期望往往會逐漸澆滅這些火種。因此,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有責任保留並培養這些火種,讓孩子的夢想不僅僅停留在幻想中,而是成為他們未
Thumbnail
為什麼要保留孩子的火種? 孩子是天生的夢想家,擁有無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這些純真的夢想是孩子成長的火種,能夠點燃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熱情。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現實壓力和社會期望往往會逐漸澆滅這些火種。因此,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有責任保留並培養這些火種,讓孩子的夢想不僅僅停留在幻想中,而是成為他們未
Thumbnail
【自我反骨一下】我們家小孩就是讀第一志願,「我就是想送孩子進第一志願」啊!!反駁一下,上一篇文章的「自我看法」。真的很矛盾!! . 雖然許多人認為教育改革應該集中在老師和家長的觀念轉變上,但反對意見認為,第一志願的價值和家長的選擇不應被簡單地否定。事實上,沒有家長不想將孩子送往第一志願
Thumbnail
【自我反骨一下】我們家小孩就是讀第一志願,「我就是想送孩子進第一志願」啊!!反駁一下,上一篇文章的「自我看法」。真的很矛盾!! . 雖然許多人認為教育改革應該集中在老師和家長的觀念轉變上,但反對意見認為,第一志願的價值和家長的選擇不應被簡單地否定。事實上,沒有家長不想將孩子送往第一志願
Thumbnail
這是一本幫助小孩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漫畫書。 不是只強調唸書,而是教孩子怎麼去探索自己、探索世界,進而發現唸書與工作真正的價值,其實不如我們想的窄小...
Thumbnail
這是一本幫助小孩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漫畫書。 不是只強調唸書,而是教孩子怎麼去探索自己、探索世界,進而發現唸書與工作真正的價值,其實不如我們想的窄小...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你們真的都是很好的孩子,但這不是讚美喔。」 面對童年逆境生存的方法,有時不適用於長大之後的環境,讓人背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有時甚至讓人誤以為「我想要的就是這個」,卻無法看見內心真正的渴望。
Thumbnail
「你們真的都是很好的孩子,但這不是讚美喔。」 面對童年逆境生存的方法,有時不適用於長大之後的環境,讓人背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有時甚至讓人誤以為「我想要的就是這個」,卻無法看見內心真正的渴望。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在短影音與碎片化資訊充斥的時代,孩子的內心聲音常被外界的嘈雜掩蓋。然而,寫作不僅是技巧的累積,更是一場自我對話。在【小瓢蟲寫作課】裡,我們透過溫柔的傾聽與引導,讓孩子在文字中看見自己,梳理情感,並在故事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在短影音與碎片化資訊充斥的時代,孩子的內心聲音常被外界的嘈雜掩蓋。然而,寫作不僅是技巧的累積,更是一場自我對話。在【小瓢蟲寫作課】裡,我們透過溫柔的傾聽與引導,讓孩子在文字中看見自己,梳理情感,並在故事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