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青少年時,我常常對「你覺得上帝對你的呼召是什麼?」與「你覺得你有哪些屬靈恩賜?」這兩個問題感到頗尷尬。當老師?我好像也沒有這麼喜歡小孩。當社工?我似乎沒有這麼大的愛心。講道?我根本沒有想要讀神學院呀!我很羨慕那些能夠「聽到神的呼召」的人,總覺得他們人生有明確的目標,有可以奉獻的長才,有可以追隨的路徑。
不過,要是我的「呼召」與「恩賜」已潛藏在我年輕時的夢想中,只是未被人深掘呢?要是我所渴望的、所喜樂的事物,已是上帝所賜予的禮物呢?要是我感到受傷、脆弱與哀慟的事物,已作為上帝於世上施行拯救的媒介呢?
如果我人生的目標與上帝給的禮物得以對齊,我是否早已活在呼召中?
呼召就潛藏在我們內心的夢想中
這就是我為什麼很喜歡《你的孩子是夢想家》的原因。它讓我理解到,我們過往都把呼召理解為「戲劇性被上帝引導的事件」,或把它固定在某種社會角色。但其實,呼召就潛藏在我們內心的夢想、火花,那些讓我們感到有意義、有活力的事物。
我們用不著把「追求人生目標」視為偶像崇拜,因為當目標貼近神救贖世界的敘事時,它就會變成神的禮物、神動工的媒介。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奧斯汀神學院榮譽退休教授、聯合衛理公會牧師大衛‧懷特(David F. White),長期關注青少年的靈性發展。本書基於一項探討「基督徒青少年未來願景」的研究計畫,透過訪談四十多位青少年,探討他們生命的「火花」與神學敘事的關聯性。
「年輕人剛萌芽的夢想,其實訴說了他們想要醫治世界那份脆弱的渴望。假如年輕人的夢想沒有得到慷慨的支持……他們就很可能放棄夢想,任其死亡。一旦年輕人的夢想逝去,教會就會失去聖靈可以用以救贖世界的重要工具。」(頁22)
四種夢想火花:欲望、喜樂、憐憫、責任
作者歸納出年輕人的四種夢想「火花」: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善用恩賜的「喜樂」、對世界感到傷痛的「憐憫」、採取行動的「責任」。
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針對這四種「火花」都安排一位神學家與青少年的虛構對談(阿奎那、莫特曼、索布里諾、溫克),讓神學能夠激發、引導、深化青少年的夢想,使之成為聖靈醫治世界的工具。無論年輕人的火花是唱歌、園藝、資助窮人、擔任社區志工、種樹、寫程式、畫畫、閱讀,這些都是上帝作工的機會。
這些神學對話,讓年輕人意識到:追求「過好生活」的渴望不是被過量的享樂奴役,而是受「終極的渴望」(渴望神的真、善、美)形塑,因而學習分享、捨己、肯定受造界的美善。追求「個人天賦」的喜樂不是只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是能成為聖靈的器皿,帶來建設性與醫治群體的力量。追求「幫助受苦者」的憐憫,不會因痛苦或邪惡的成因過於複雜或沒有解而落入絕望,而是能夠在自己能影響的範圍中踏實地作工,將上帝拯救萬物的盼望確據放在心中。追求「關懷社會」的責任,不會落入「救世主心態」的疲乏或「正義魔人」的自義,而是體認到對體制的分析與改革,需要保持謙卑的心不斷聆聽,才能救贖受濫用的權力,服膺聖靈的治理。
「靠自己」想改變體制的誘惑
我自己最有感的是「責任」的篇章。在我青少年時期,我參加過不少社運,每一次都是一場思想的啟蒙。但我內心總是有許多憤怒無法排解,不曉得為何眾人如此奮鬥,還是很難改變些什麼。像是「反課綱運動」,掌權者的傲慢搞到學生領袖輕生;在「勞基法修惡」中,我親眼目睹手無寸鐵的民眾被警察抓進去打跟綁束帶;還有一場又一場的婚姻平權倡議,總是有招來許多教會人士的辱罵、嘲諷。
到最後,自己不僅沒有成為「和解的使者」,還變成容易與人開戰的「正義之士」。「上帝的公義」變成僅是論述的工具,到頭來,「靠自己」想改變體制的誘惑讓自己千瘡百孔。
創造實驗空間,培育神國夢想
年輕人萌芽的夢想,是醫治世界的渴望。那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引導年輕人的夢想呢?
我很喜歡本書提到的兩個建議。
第一,大人不是給予年經人答案,而是解釋思考的過程,邀請年輕人提出問題,並肯定探索問題的行動。
這可以讓年輕人了解到,「世界是正在綻放、吵雜而有機的實存,並且某種程度上是由各種可以被了解的因果關係所組成。」(頁198)這種持續探索的動力,是維持火花的重要條件。
第二,創造實驗的空間。讓年輕人在有安全感的空間發展自己的天賦,讓他們覺得被群體重視、需要,並得到適當的回饋與肯定。
「一生持久的呼召,鮮少是在被動的孤立狀態中被發掘;透過實驗性的行動,年輕人會發現神呼喚他們憐憫和負責,而他們在回應時,也會同時發現原本被隱藏的天賦和能力。」(頁213)
《你的孩子是夢想家》是篇幅不多的小書,但內容的深度是非常足夠的。邀請對青少年牧養有興趣的工作者,一起來閱讀。願我們能活在神的大敘事中,透過各自的夢想來醫治這破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