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加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乾淨整齊的城市風貌、融合東西方的文化氣質,還有那一種深植於日常、默默耕耘的「社會回饋精神」。
最經典的例子,大概就是知名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的故事。這位眼光獨到、曾預見多次全球經濟趨勢的國際金融巨頭,選擇在他事業如日中天時,帶著兩位年幼的女兒定居新加坡。為什麼?他認為下一個世紀的經濟重心會轉向中國,而要搭上這波浪潮,孩子就必須從小學會中文。而新加坡,這個融合東方智慧與西方制度的小國,正是他心中最理想的「未來之都」。
為了讓女兒進入當地最優質的小學,這位金融專家居然親自到校擔任義工,協助老師們理解金融知識,教導理財觀念。他用行動證明:「真正的投資,不只是金錢,而是時間與參與。」而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也確實讓人驚艷——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就有一套深具人文精神的義工文化。
我自己的孩子也在新加坡的小學就讀,每個學期學校都會安排「家庭義工日」,鼓勵家長帶著孩子捐贈基本民生物資,比如米、罐頭、即食麵等,支援社區裡的弱勢家庭。雖然活動時間不長,可能只有短短的半小時,但我始終覺得,這就像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願意分享」的種子,一點一滴,慢慢發芽。
今天看到一篇報導,又讓我想起這種文化背後的深度與力量。這篇文章介紹了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一位曾任美國空軍上校、退役後又成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義工的吉姆先生(好巧!二位都是吉姆先生^^)。他曾是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的軍事參謀,參與過越戰,他與東南亞的緣分是留在新加坡長達18年。
即便他幾年前已回到美國定居,至今仍在每年的新加坡國慶與農曆新年,用Email或簡訊與老友問候,甚至還不忘推薦最新的在地藝術展覽。以乎他從未真正離開新加坡。
幾個月前,他告訴作者,他打算十月再回新加坡度假三週。結果,見面那天,他一身熟悉的黑色T恤——正是美術館擔任義工時的制服。這次回來又回到美術館做義工,繼續為社區貢獻一點力量。這個畫面讓人動容。
回饋,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信念、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也讓我反思——我自己在台灣其實幾乎沒有做過志工,但來到新加坡後,卻參與了幾次意義深刻的活動:一次是一起種樹,揮汗又開心;有一次是發送尿布給低收入家庭,感受到社會的另一面;還有一次,是跟慈濟一起做垃圾分類(駕輕就熟的~~)。當然,還有我最喜歡的捐血活動——每次都讓我覺得希望可以幫助到別人。
你呢?你曾經做過什麼樣的志工活動嗎?有沒有哪一次,讓你特別難忘?
新加坡常見的義工組織:
1.Willing Hearts:這是一個每日為弱勢群體配送餐食的志工團隊。志工可以在廚房協助備料、烹煮或打包、清潔,亦可參與配送工作。活動時間通常為早上至下午,歡迎個人或團體前來體驗。
2.Youth Corps Singapore:專為青年設立的平台,提供義工、領導及學習機會。透過各種社會服務項目,如長者關懷、特殊需要者支援、環境與文化保育等,讓青年產生成為改變社會力量。
3.Food from the Heart:此組織主要關注食物援助與弱勢家庭支援。志工可參與例如食品捐贈、整理分發物資、合作學校體驗活動,從中養成社會責任與共同體意識。
4.義工網:https://www.volunteer.gov.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