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erine在麥當勞的第一個月後熊熊發現自己是「站在雲端看眾生」的人。因為過去的工作環境,總是跟著老闆在高處,接觸的多半是決策、規劃、策略,談的是藍圖和未來,很少真實地去摸到人間煙火的味道。直到穿上麥當勞制服,變成櫃檯的一份子。那一刻,Katherine才真正掉到人間,開始了一場扎扎實實的體驗。
Katherine幾乎每天和同事肩並肩,每一份薯條、每一杯飲料、每一個號碼單,都是實打實的工作痕跡。也在這裡,Katherine才看見什麼叫做「人間真實」。
一、管理層的世界:看不見的壓力
分店裡有一個大經理,負責全面的營運,底下有三個副理,各自分工:
• H 負責招工與排班,掌握了誰能上場、誰得補位的權力;
• F 管理教育訓練和薪資,是大家心裡既敬又怕的人,一天到晚要你洗手;
• A 則是進貨和盤點的掌控者,和庫存、食材直接綁在一起。
除了這些幹部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角色——外場的「親善大使」。Katherine說她私下暱稱她為「黃小鴨」,因為她的制服是黃色的。通常是店裡工作三年以上的資深員工,專門處理第一線的客訴和疑難雜症。
說實話,這些角色分工就像一個小型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限、責任與壓力,而底層員工的行為,往往都牽動著上層的獎金或 KPI。比如點餐螢幕上的號碼,如果超時沒有「按掉」,會影響幹部的分紅;但如果太快按掉,客人卻會質疑「我的餐不是還沒來嗎?」結果這種矛盾最後落在誰身上?不是幹部,而是第一線人員。
那一刻Katherine才明白:所謂的制度、KPI、分紅,聽起來很高大上,但真正承擔矛盾的人,永遠是最前線的員工。
二、食物背後的矛盾:快與品質的拉扯
1. 薯條:兩分鐘的焦慮
炸薯條是Katherine印象最深的一個站。規定上,薯條幾乎都是「現點現炸」,因為要確保新鮮。但問題來了,消費者希望「快」,可食物又需要時間。兩分鐘炸出來,放七分鐘就會軟掉。如果前面只有一個客人點,後面沒有人接單,那整籃薯條只能倒掉。浪費和速度,就像拔河,怎麼都拉不出一個完美答案。
2. 蘋果派:五分鐘的等待
蘋果派更是麻煩。保溫櫃裡你永遠不知道要放幾個。放三個,剛好有人點七個,那客人必須等五分鐘;但如果放多了,又可能賣不掉,只能報廢。這就是所謂的「效率經濟學」:表面上看是小小一個派,背後卻是計算與風險。
3. 飲料:標準化裡的不標準
飲料區看似簡單,其實暗藏玄機。氣泡飲料的容量設計剛剛好,但 Milo、檸檬茶、綠茶卻對不上杯子的容量,要嘛冰塊加多、要嘛一直手動出水鍵。冰塊多了,客人嫌「太淡」;裝太少,客人又說「怎麼才七分滿」。一來一往,服務員永遠是背黑鍋的那個。
4. 冰淇淋:爛泥與藝術的分界
冰淇淋機更是Katherine的惡夢(還有的資深阿姨打死不負責冰淇淋)。因為冰的軟硬度常常不穩,有時候做出來的甜筒就像爛泥一樣,不挺立,醜得不像樣。到底要轉兩圈還是三圈?甜筒裡要不要先壓一點底?這些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卻又牽動著顧客的滿意度。你多給一點,可能被同事說「太浪費」;你少給一點,顧客就會覺得「偷斤減兩」。最後,黑鍋還是背在自己身上。
在這些細碎的小事裡,Katherine看見了「服務業的真相」:顧客永遠要快、要好、要便宜,但供應端的資源卻有限,矛盾永遠存在。
三、職場人際:沉默的力量
在一個多月的工作裡,Katherine觀察到一個很特別的同事,暫且叫他 Seam。他和Katherine不一樣。Katherine習慣和人互動,習慣從事公關,覺得話術、交流是生存之道。可 Sone 完全相反,他幾乎不說話。別人問他問題,他最多只回一兩個字。下班後也不和大家多聊,永遠是獨來獨往。
起初Katherine覺得他很奇怪,甚至有點格格不入。但後來Katherine慢慢理解:這或許才是「底層生存法則」。當你少說話,就少犯錯;當你少互動,就少牽扯是非。在一個流動率高、環境複雜的職場裡,這種「沉默」反而是一種保護。
這讓我反思:我們常常以為社交能力是必需品,但在不同階層,不同環境,生存方式其實完全不同。站在高處時,說話是武器;但在基層時,沉默才是盔甲。
四、人間的啟示
Katherine說: 我常常在忙碌中,突然有種抽離感:原來這就是「人間」。
人多的地方,必然是非多;矛盾不斷,抱怨不斷,但生活卻又在這些碎碎念中繼續前進。以前Katherine站在雲端,覺得自己看得很清楚。但只有真正走進廚房、端過餐盤、被顧客質問、被主管催促,才會明白:人間不是理論,而是實打實的汗水、委屈、還有無數次的選擇。
听著Katherine這段親身體驗,我似乎也感受到她的fu :
1. 每個角色都在承受壓力:顧客想要快,幹部想要KPI,員工要忍受矛盾。社會就是這樣多層次的矛盾拼湊起來的。
2. 沒有最好的解決方案,只有權衡:薯條要新鮮,但不能浪費;飲料要滿杯,但不能太淡;冰淇淋要美觀,但也不能太多。這些都是「平衡」的練習。人生....好難!
3. 沉默是一種智慧:不是每個場合都需要展現公關能力,有時候「少說話」才是生存的法則。(古人不是早就說:禍從口出了嘛...)
我常想,如果人生就是一場修煉,那Katherine在麥當勞的日子就是一個「人間體驗課」。它讓Katherine和我學會放下「雲端思維」,真實地去碰觸那些日常的細節,感受基層員工的掙扎與智慧。
人生不該只有一種高度。站在高處固然能看遠,但走在低處才能看清。只有兩者都經歷過,才算真正理解這個世界。
所以,無論你現在在哪個位置,不管是領導還是基層,請都別小看當下的角色。因為每一份體驗,都是人生的養分。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明白,什麼是人間,什麼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