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末期腎臟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患者而言,腎臟替代療法主要有透析(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和腎臟移植(Kidney Transplantation, KTx)。雖然透析能延長生命,但多項全球及台灣本土的數據分析皆證實,腎臟移植在長期存活率和生活品質方面擁有顯著優勢。本文將深入探討腎臟移植優於透析治療的實證數據,並解釋其背後的醫學原理。
一、腎臟移植優於透析的實證數據比較
1. 綜合透析與移植的累積存活率比較 (2013-2017)
根據2024台灣腎病年報數據分析,移植治療的累積存活率明顯優於透析治療:
- 一年存活率: 腎臟移植約 96.1%;透析治療約 90.0%。
- 五年存活率: 腎臟移植約 89.0%;透析治療約 55.1%。
- 結論: 腎臟移植病患的五年累積存活率遠高於透析患者。

資料來源 : 2024台灣腎病年報
2. 台灣健保資料庫的五年存活率驗證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分析結果,腎臟移植病人的五年存活率遠高於透析治療:- 五年移植存活率: 約 93%。
- 五年透析存活率: 約 56%。
- 長期追蹤: 中央健保局的數據亦顯示,腎臟移植病患的存活率(5年約 90.20%)顯著優於洗腎病患(5年約 56.20%)。

腎臟移植五年後存活,且未進入長期透析的比例
3. 平均餘命的影響
以 2016 年 ESRD 族群的平均餘命分析,年輕族群的受益最為顯著
- 以 30-34 歲為例:接受移植患者的平均餘命最高,約 33.6 年。腹膜透析次之,約 26.6 年。血液透析最少,約 22.5 年。
- 年齡趨勢: 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透析模式間的平均餘命差距會變得越來越小。
二、腎臟移植改善存活率的原因
腎臟移植之所以能提供更佳的存活率,主要在於其能逆轉多數透析無法糾正的尿毒症狀態和慢性併發症。
1. 糾正慢性腎臟病礦物質與骨病變 (CKD-MBD)
- 解決高血磷問題: 功能正常的移植腎能有效排出磷,終止高血磷對心血管的毒性作用。高血磷是心血管鈣化和繼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 (SHPT) 的主要驅動因素。
- 恢復維生素 D 代謝: 移植腎能恢復 alpha-羥化酶 的活性,重新生成活性維生素 D,從根本上改善鈣磷代謝和腎性骨病變。
2. 減少炎症和心血管壓力
- 降低慢性發炎狀態: 透析患者長期處於全身性炎症狀態(尿毒素),這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移植後,相關發炎指標顯著下降。
- 避免透析的血液動力學壓力: 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會導致短時間內體液的快速清除,引起反覆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對心臟造成長期壓力,而移植則避免了這個問題。
3. 改善造血功能與貧血
- 恢復 EPO 製造: 移植腎能恢復紅血球生成素 (EPO) 的分泌功能,改善慢性腎臟病貧血的低增生性特徵。貧血的改善能減輕心臟負荷,提高生活品質和活動耐力。
三、透析治療的限制與風險
- 長期存活率較低: 相較於移植,透析患者的長期存活率顯著較低。
- 慢性併發症難以控制: 難以完全糾正 CKD-MBD、鈣磷代謝失衡、慢性貧血等問題。
- 生活品質受限: 無論是血液透析 (HD) 的固定時間限制,還是腹膜透析的居家操作,都對患者的生活自由度構成限制。
- 透析相關風險:
血液透析: 需面對血管通路感染、反覆低血壓和心血管負擔過重等風險。
腹膜透析: 需面對腹膜炎的風險,可能導致腹膜功能喪失。
總結
雖然腎臟移植的實際優點與存活率都高於透析治療,但由於腎臟移植的器官來源十分有限,所以沒有辦法為每個末期腎病患者換腎,只能一邊透析一邊等待移植配對。
期待未來能開發出更厲害的技術與更穩定的人造器官來源,提供腎臟病患者更多的選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