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中,南海不再僅是一個地理名詞,逐漸成為大國角力、地緣政治與區域秩序交織的關鍵場域。2025年10月,該海域雖尚未陷入全面武裝衝突,但是「熱而不沸」的態勢,已成常態。
本文將從多重維度觀察這個現象:其一為緊張成因,其二為代表性的軍事動作,其三為對區域主體(特別是臺灣、菲律賓)之影響,其四為風險評估與展望。冀望文友透過此文,能以更為沉穩而深刻的視角,理解南海自今日以來的動態格局以及台灣整體處境。
一、緊張的根源:主權宣告與大國競合 首先須指出,南海問題並非新近冒出來的議題,而是在冷戰後、全球化與區域化交織的背景下,由多國主權宣告、資源爭奪、海上權益與大國戰略互動所構成的複雜體。 例如,根據瑞典社會研究院的報告指出,除斯普拉特利群島與帕拉塞爾群島外,還有包括越南、菲律賓等東協國家在內,皆對同一海域提出重疊主權與資源開發之要求。其次,對全球貿易路徑與海上安全而言,南海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有分析指出,該海域大致承載全球約 24% 的海運貿易量。 此一經濟權益與戰略價值,使其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
再者,灰色地帶戰術(如海上民兵、海警力量、島礁建設與軍事設施佈署)亦是中國所採用的重要手段。近期評論指出,中國雖在宣稱層面堅定,然實務操作多倚賴「控制→阻止→模糊」三階段,而非明確宣戰。由此可見,緊張的根源在於:主權宣示+資源與航道利益+大國戰略角力三者同時發生作用。 二、美軍航母與島礁軍事化:象徵與實質佈局 在上述大背景中,有兩個動向值得關注:其一,USS Nimitz 航母打擊群進入南海並進行演練,其二,島礁的人工化與導彈部署持續進展。
美國航母的出現,在區域內既為「戰略威懾」亦帶有「態度宣示」意涵。這類行動向盟友、向對手同時傳遞訊號:美方視該海域為自由開放印太的重要一環,並有意保持對航道與盟友的支援能力。中國方面則將此視為美國「軍事圍堵」的一部份。
另一方面,中國於島礁建設與軍事化方面長期投入。雖然部分研究認為其軍事化已達「平台期」,但仍未見大幅降速。
此二者在同一海域交錯運動,使南海成為「潛在戰場」與「常態威懾區」兼具的場域。 三、對區域主體的影響:以臺灣、菲律賓為例 (一)菲律賓
對於菲律賓而言,面對中國在南海水域的強勢干預,其回應策略亦有轉變。據報該國自2022年以來,在其「西菲律賓海」(West Philippine Sea)議題上更為積極,並加強與美日等國的聯合演習與安全合作。
這一方面提升了其國防信心,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其更易捲入美中競爭的前緣。此外,在實務層面,菲方指責中方海警在其專屬經濟區內進行危險操控。
(二)臺灣
雖然本文聚焦南海,但對臺灣亦不可輕視:南海議題與臺海情勢具有「聯動效應」。若美國強化其南海佈署,亦可能同時提升其對於臺灣防衛承諾的意涵。從臺灣角度而言,南海若生事變,引發之連鎖效應可能蔓延至其安全環境。
研究指出,臺灣在此議題上處於「兩難」——既非主要聲索國,卻因地緣、軍事與航道關係而必須介入。總而言之,南海局勢對上述兩國既是權益挑戰,也是安全壓力。 四、風險評估與未來展望 在「熱而不沸」的當下,其實包含幾項值得警惕的變數。 1. 意外事故升級之危機:例如船隻碰撞、軍機失事、誤判導致武裝衝突爆發。已知2025年8月,於斯卡伯勒淺灘附近中方海警與海軍船隻發生碰撞,突顯操作風險。 2. 軍備競賽加劇:當島礁部署、導彈設置、聯合演習成為常態時,成本與風險俱升,而地區國家亦可能被迫選邊或加強軍備。3. 制度性緩解乏力:雖然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已嘗試推動「行為準則」(COC)談判,但內部分歧與外部壓力使進展緩慢。 3. 經濟供應鏈被動:貿易路徑若因地緣衝突而受阻,全球經濟亦將承受影響。展望未來,有兩條路徑可觀察:其一是「漸進降溫路徑」——透過外交談判、ASEAN框架及中美協商使局勢穩定;其二為「升級風險路徑」——若意外或誤判發生,可能滑入更高強度對峙。對於我方(臺灣視角)而言,應慎視上述變數,並在政策上預留彈性。 五、結語:秩序仍未崩,然警鐘已敲 歸結而言,南海局勢於2025年10月雖無明顯戰火噴發,然緊張與不確定性明顯增厚。各方在此海域的主權宣示、軍事佈局與戰略動作,皆反映出大國之間競合的新型模式:並非一觸即發,而是持續拉鋸、持續試探、持續威懾。
對於臺灣而言,在此變局中其所處的是非邊緣地帶亦是關鍵前線:須既關注南海動態,亦關注其中連帶對臺海安全的可能影響。至於國際社會與東協國家而言,要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與合作化的「降溫軌道」,仍需一段更長的時間與更大的政策意願。
於是,我們不應陷入「戰爭即將爆發」的情緒化預警,而當以「深度警惕且準備周全」的姿態觀察——唯有如此,方能在風雲變幻中保全自身、守護自由航道、並期願區域秩序得以漸臻穩固。

南海島礁

尼米兹號航空母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