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國際局勢紛擾之際,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 2025 年 10 月 26 日發表之專題〈“Xi Jinping is at his boldest and brashest. How will Donald Trump fare this week?”〉透過大規模文本語料庫之計算語言學分析,對習近平自 2013 年起逾 14,000 篇講話、著作與通訊內容進行拆詞、量化、趨勢化的研究,俾以探見其語言風格之演進。
這是極有創意的研究,本文將據此研究成果,結合語言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之視角,試從「詞彙變化」看「權力變遷」,由此推演中國政治與外交的潛在走向。
語言變化:從試探至斷然研究結果提示:習近平語言風格由初期較為謹慎、試探、含蓄,逐步轉為更為確定、主導、強硬。其語言中不僅強調「中國的崛起」與「國力復興」,亦明確將科技創新置於核心位置。
此外,「希望」「相信」「討論」等詞彙的下降,反映謙遜與開放語氣的減弱;「指出」「治理」「秩序」等詞的上升,顯示話語逐漸具指令性、主導性。這種由「謙慎-徵詢型」轉向「確定-主導型」的變化,正是權力集中化的語言徵兆。
政治內涵:個人權威與集體敘事的轉向
語言變化並非單純修辭演進,而是政治生產的反映。習近平語言的確定化意味個人權威的強化。當「相信」「希望」「討論」減少,而「指出」「治理」「秩序」增加,象徵其從強調集體協商轉向個人主導。
同時,強調「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等詞語,顯示中國政策重心轉向創新驅動、數位治理。這種語言上的「穩定化」與「秩序化」,代表其施政敘事由改革導向轉為制度鞏固導向。
外交啟示:強硬姿態與對話空間之緊縮
習近平語言轉向強硬,使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更傾向以「主導者」姿態自居。「強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頻繁出現,顯示其視自身為全球秩序重塑者。對話詞彙下降,暗示外交互動中妥協意願減弱。
這使得中美關係特別是唐納德·特朗普面臨更高的談判難度——當中國領導語言愈加自信與封閉,對方若仍以傳統互惠框架應對,恐難達平衡。
台灣視角:機遇、風險與策略反思
從台灣觀點看,此語言轉變既是警訊亦是教材。它提醒我方需重視中國話語框架的變化,從而掌握對話主導權。一方面,這是辨識中國政策邏輯的機遇;另一方面,亦意味兩岸互動妥協空間可能縮小。
台灣應在語言與策略層面皆具備「架構設定力」,不僅回應內容,更須主動定義議題。同時,強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語言聯盟,使自身立場更具國際共鳴。
延伸思考:語言為鏡,權力為軸
語言的變化常為權力的鏡像。習近平語言中「希望→相信→討論」之漸退,與「指出→治理→秩序」之遞增,揭示了政治從協商走向主導的過程。
對外界而言,理解這一語言轉向,等於洞悉中國政治心理的結構性變化。未來國際社會與台灣若欲維持對話而非對抗,必須在語言層面同樣具備前瞻與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