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自由民主黨總裁及前眾議院議員高市早苗成為日本政治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這在象徵意義上是日本政治的大突破。對台灣而言,她的上台不僅是性別平權的重大進展,更是一場牽動整個東亞局勢的全新變局。本文擬從台灣的視角,初步觀察日本首位女首相的崛起與挑戰。 安倍遺產的繼承者 高市早苗與安倍晉三的政治關係最為政治觀察家所津津樂道。他們不只是師徒,更在執政理念上相續。她繼承了安倍的保守主義核心:修憲、強軍、經濟自主與民族認同。
她主張修改憲法第九條,讓自衛隊成為「正式軍隊」,並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2%以上。這種「去戰後化」的思路,意在讓日本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重新成為能在國際舞台上主導戰略的國家。 對台灣而言,這樣的日本雖更具行動力,也更具風險性。她所說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聽起來像是一種安全承諾,但在北京眼中,這等同於日本正式介入台海問題,勢必引發更為劇烈的地緣反應。 對台灣的意涵:戰略夥伴與現實風險 從台灣的立場看,高市的上任有兩個面向。一方面,她明確支持台灣民主,對中國的強硬態度與台灣社會的安全焦慮高度契合。她主張與台灣強化半導體、能源、海洋安全等領域的合作,也延續安倍以來的「價值同盟」思維。這對台灣而言,無疑是外交與防務的加分。 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高市的民族主義與軍事強化,也可能讓台海變得更加危險。若日本與美國、澳洲等國進一步介入台海防務,中國勢必加大軍事壓力。對台灣來說,這種局勢既是保護,也是風險。高市的外交策略若過於激進,可能使台灣變成美日對中戰略的「前線緩衝區」,而非自主的參與者。 與西方的張力:保守價值與國際觀感 在國內外輿論中,高市被稱為「日本的柴契爾」,但這個稱號在西方並非完全正面。她反對同性婚姻、移民寬鬆與夫婦分姓等議題,這讓她在歐美主流媒體眼中顯得「極右」。
然而,從亞洲視角來看,她的保守並非純粹的排外,而是一種對「秩序與穩定」的追求。她相信,日本要在混亂的國際局勢中維持競爭力,必須重建傳統價值與國家自信。 這種思維與安倍時代的「積極和平主義」一脈相承,但她更直接、更強硬。對西方自由派而言,這是退步;對部分亞洲盟友而言,這是一種現實主義。 台灣應如何看待高市時代 對台灣來說,高市早苗的出現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她代表了一個更具戰略決心的日本,願意在地緣上與台灣並肩;但她同時也象徵著一個更民族中心、更鷹派的日本,可能在區域緊張升高時,優先考慮自身安全與利益。 台灣應該理解,高市並非單純的「親台派」,而是「親日本的現實主義者」。她支持台灣,不是出於情感,而是基於地緣與戰略的必要。 餘論 高市早苗是安倍路線的延伸者,也是日本政治保守化的代表。她的崛起,意味著日本準備在東亞新冷戰格局中扮演更主動的角色。對台灣而言,她的存在既是一種保障,也是一種警訊。保障的是日本對台灣安全的重視,警訊的是區域軍事化的加速。 初步來看,在她的任期內,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可能將更加緊密,但也更需要冷靜與智慧,確保這段「民主夥伴關係」不被戰略算計所取代。
日本女首相高市早苗(1961/03/07--)下載自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