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私我,邁向真我:聖嚴法師教誨與世界智慧傳統的比較哲學探析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導言:尋回自我的永恆呼喚

謹以慈悲、謙卑與感恩之心,展開此番探討。在當代這個「多元而混亂的價值體系」中,聖嚴法師以其深邃的智慧觀察到,現代人因不斷「向外馳求」,渴望更多的自由,最終卻迷失了自我,淪為「環境的附屬品」。我們成為自身財產、地位與他人評價的奴隸,在追逐中遺忘了生命的本來面目。

面對此種普遍的心靈困境,法師提出了一條根本且具解脫性的道路——回歸內心。他慈悲地提醒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皆在於我們的心」,因此,所有的答案亦必然存乎於方寸之間。這趟向內探索的旅程,正是實現最宏偉之外在轉化的基石。

本報告的核心宗旨,即是深入分析聖嚴法師關於自我轉化的核心教誨:如何從一個充滿煩惱、受外境左右的「私我」,轉化為一個充滿智慧與慈悲、能夠成為「自己主人」的「真我」或「功德的我」。

為彰顯此教誨的普世價值,本報告將此一深刻的內在旅程,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世界智慧對話脈絡之中。我們將嚴謹地分析法師的洞見,並與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儒家、道家及印度教等主要智慧傳統中關於超越小我的相應理念進行比較與闡述。旨在揭示,儘管道路各異,人類的偉大智慧傳統在「超越有限小我」這一共同目標上,存在著何其深刻的共鳴與精微的差異。

raw-image


--------------------------------------------------------------------------------

第一部:聖嚴法師的核心教誨——尋回自我的道途

1.1 現代困境的診斷:迷失的「私我」

本節旨在剖析聖嚴法師對現代人心靈病根的精準診斷,即構成修行起點的、充滿煩惱的「私我」狀態。此一診斷不僅是佛教的慈悲洞察,更深刻地回應了一種全球性的心靈危機,與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所描述的「失範」(anomie)狀態——一種因社會規範崩解而導致的迷失與無根感——以及存在主義哲學對生命意義的探尋,遙相呼應。

法師深刻地指出,現代人的痛苦與茫然,源於一種根本性的「方向感」的匱乏。人們盲目地追逐財富、名聲、地位等次要且短暫的目標,卻遺忘了生命中最主要、最永恆的大方向——「培養完美的人格」與追求「身心的平安」。當次要的目標凌駕於主要目標之上,生命便失去了準繩,在混亂的價值體系中隨波逐流,內心充滿了空虛與不安。

法師進一步解構了這個我們如此執著的「我」。他引用佛法智慧說明,此一「私我」並非一個真實不變的實體,而是一系列執著的集合體。我們常說「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觀念,這個「我」不過是由這些「我的」東西所堆砌起來的虛妄建構。更甚者,這個「私我」是在漫長的社會化過程中,為了被他人接納與肯定,學會壓抑真實感受、戴上社會面具的產物。久而久之,我們甚至聽不見自己內在真實的聲音。

綜上所述,「私我」的本質是一個受外境左右、充滿煩惱、且不自由的虛妄建構。它不斷向外馳求,成為環境與慾望的奴隸,是所有痛苦與束縛的根源。因此,修行所要轉化的對象,正是這個虛幻而痛苦的「私我」。

1.2 轉化之道:從「私我」到「真我」的次第

在診斷了「私我」的病根之後,聖嚴法師開示了一條系統性的自我轉化次第,這是一條從有限小我走向無限大我、既穩健又究竟的完整心路歷程。此一轉化並非單一步驟,而是一個包含三個核心階段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是自我肯定 (Self-Affirmation),此為修行的基石。在許多人誤解佛教「無我」的教義,以為應立刻否定自我時,法師明確指出:「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自我肯定並非鞏固我執,而是要建立一個健康、完整、負責任的「我」。這意味著要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價值與責任,肯定自己生存的意義,並「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TAIN的」。一個健全的自我,是心理健康的標誌,更是踏上菩薩道的必要前提。

奠基於此一健康的自我之上,此道途便展延為一個動態的自我成長 (Self-Growth) 歷程。自我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學習與修正的過程,其核心是將個人的成長與更宏大的目標相結合,例如「大眾的幸福」。這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省,開發智慧的潛能,並讓慈悲心永不止息。此階段的目標,是透過奉獻與服務,將那個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我」,轉化為一個為眾生福祉而努力的「功德的我」。

此旅程的究竟目標,是自我消融 (Self-Dissolution)。在經歷了肯定與成長之後,行者必須學習放下這個辛苦建立起來的、健康的「我」。法師澄清,此「消融」並非虛無主義式的自我毀滅,而是透過智慧的觀照與深刻的感恩,看透「我」的虛幻本質。在此,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解構我執的根本認知工具。當我們深刻體會到,個人的存在與成就是仰賴無數因緣和合而成時,感恩之心便會系統性地將成功的歸因從自我轉向外在的父母、社會與因緣,從而瓦解支撐「私我」的自我中心敘事,最終「『自我』就會消融」。這種視野的轉化打破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幻覺,從而達到「無我」的自在境界。一個消融了私我的人,努力不懈地奉獻,卻沒有個人得失的痛苦,因為他已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

聖嚴法師所定義的「真我」或「功德的我」,並非一個靜態不變的靈魂實體,而是一種成為自己「心的主人」的動態能力。這是一種能夠有意識地、自由地引導身心朝向智慧與慈悲的狀態。這一深刻的轉化之道,在世界各大智慧傳統中,也以不同的語言和形式被反覆吟詠。

--------------------------------------------------------------------------------

第二部:世界智慧傳統中的迴響——比較分析

2.1 亞伯拉罕傳統的視角:在與神聖的關係中超越自我

本節將探討亞伯拉罕一神教傳統——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如何處理「小我」的問題。儘管其神學框架與佛教迥異,但在超越自我中心這一目標上,卻存在著深刻的功能性共鳴。

基督宗教之道 (捨己與真我)

基督宗教呼籲信徒「捨己」(Deny oneself),並活在「基督裡」,這一核心教義與佛教超越「私我」的理念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其神學術語Kenosis(自我倒空),意指效法基督虛己的精神,倒空個人的私慾與驕傲。兩種傳統都指認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充滿煩惱的生命狀態必須被超越。法師所描述的「私我」,近似於基督宗教中因罪而墮落、為自己而活的「人本」狀態。

然而,其路徑看似相異:佛教旨在消融小我,達至「無我」;基督宗教則是在與上帝的關係中,尋得「真我」。此中的表面矛盾蘊含著更深的和諧。兩種智慧傳統皆在批判那個依賴世俗成就與他人評價來定義價值的虛假自我。佛教的「無我」是透過智慧解構此我執;而基督宗教所肯定的「真我」,其價值根植於神聖的源頭,是透過捨棄此我執,以揭示一個根植於神聖大愛之中的核心身份。兩者皆是通往解脫的門戶,旨在破除那個痛苦的、虛妄的自我。

伊斯蘭教之道 (Nafs的淨化)

在伊斯蘭教的靈修傳統中,「Nafs」一詞意指「自我」或「我執」。靈性修持的旅程,便是一條透過「順服」(Islam)真主(阿拉)的意志,來淨化Nafs的道路,此過程稱為Fanā'(消融),其目標是Baqā'(永存於真主)。

那個驅使人趨向低層慾望、未經淨化的Nafs,與法師所描述的「私我」如出一轍。修行的目標,是將一切行為的動機從「取悅自我」轉化為「取悅真主」,這在功能上,等同於將「自私自利的我」轉化為「功德的我」。許多人將「順服」視為自由的喪失,但伊斯蘭教的「順服真主」,恰恰是將自己從Nafs(我執)及其無盡慾望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的行動。因此,無論是佛教的「主宰私我」,還是伊斯蘭教的「順服真主」,都在功能上指向同一種根本的靈性轉化,即追求「從我執的暴政中解脫的自由」。

2.2 東方哲學的觀照:在人倫與自然中消融自我

本節旨在分析東方主要哲學傳統——儒家、道家與印度教——如何看待並提供超越有限自我的方法,並將其與聖嚴法師的教法進行對話。

儒家之道 (克己復禮)

儒家思想在人倫關係的脈絡中,提供了一條深刻的自我修養之道。「克己復禮」,即是克制個人的私心私慾,使言行回歸到合乎倫理規範(禮)的軌道上。此處「克己」之「己」,正對應於聖嚴法師所指的、需要被轉化的「私我」。修養的終極目標是成就「仁」,而「仁」的實現必須透過「克己」的實踐。因此,圓滿的儒家聖賢,是和諧地融入社會、貢獻社群的君子,這也深刻地體現了「功德的我」所具有的社會性與倫理維度。

道家之道 (回歸大道)

道家思想透過剝離一切後天人為的矯飾與概念束縛,旨在回歸到合乎「道」的自然、無為、自發的本然狀態。法師所言的「私我」,即是道家所要解構的、被後天知識與禮法所制約的自我。道家的修煉法門,如「心齋」與「坐忘」,其目的在於放下分別與執著,這與佛教的修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最終「同於大通」(與大道合一)的境界,正是「無我」狀態的一種詩意而深刻的表達。

印度教之道 (梵我一如)

印度教不二論吠檀多(Advaita Vedanta)的核心哲理是「梵我一如」,即個體的真我「阿特曼」(Ātman),其本質與宇宙的絕對實相「梵」(Brahman)是同一不二的。在此脈絡下,那個深陷於「摩耶」(māyā,幻象)、執假為實的個體,即是印度教版本的「私我」。因此,「找回自己」的旅程,便是了悟真實的自我(阿特曼)並非此受限的凡夫俗子,而是無限的、遍在的梵。

然而,其間亦有精微的哲學差異:傳統上,阿特曼被視為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這與佛教核心的「無我」(anattā)教義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哲學上的對立,或可被視為兩種不同的教學策略,用以避免修行者落入靈性唯物主義的陷阱:吠檀多採取一種肯定的正面描述法 (cataphatic approach),描述超越之後所什麼(阿特曼),而佛教則採取一種否定的遮詮法 (apophatic approach),描述所應去除的是什麼(無我),兩者皆指向一種超越言詮的實相,同時避免創造出一個新的執著對象。

2.3 綜合比較:共通的目標與精微的差異

本節將對前述所有傳統進行綜合評估,提煉其在超越小我此一議題上的核心共通點與根本差異性,以期獲得一個更為全面與深入的理解。

下表清晰地比較了五大智慧傳統在超越小我此一核心議題上的路徑:

raw-image

從上表可見,所有偉大的智慧傳統,都在「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有限小我」這一根本目標上,展現出驚人的一致性。這個充滿煩惱、受慾望驅使的小我,無論被稱為「私我」、「墮落的人」、「Nafs」、人欲之「己」,還是陷入「摩耶」的個體,都被指認為是痛苦的根源與修行的對象。

然而,其路徑上的精微差異亦不容忽視。這些差異主要圍繞著「神學框架」與「對終極實相的描述」。亞伯拉罕傳統在一個有神論的框架下,將超越自我視為與一個位格神(Personal God)建立正確關係的結果。而東方傳統則傾向於非神論或泛神論的框架,將終極實相描述為非位格性的「梵」、「道」或「空性」。

儘管這些形上學的詮釋各不相同,但它們在倫理功能上卻高度一致。無論是與神合一、與道合一,還是證悟空性,其結果都是導向一種更深刻的自由、更廣闊的慈悲與更無私的奉獻。這些古老的智慧,皆是通往真實生命、超越痛苦的門戶,而現代科學的發展,也為這些內在轉化的體驗,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印證。

--------------------------------------------------------------------------------

第三部:跨學科的共鳴與現代應用

3.1 心靈與心理學的對話

本節旨在將聖嚴法師關於自我轉化的教導與現代心理學進行對話,揭示其教法中蘊含的深刻心理學洞見,及其對現代人所具有的實踐性療癒價值。

認知重構與正向心理

聖嚴法師所倡導的「轉念」法門——將以自私心為根源的顛倒觀念,轉為正念——與現代主流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核心技術「認知重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兩者都認為,情緒困擾並非來自外在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事件的詮釋與看法,其目標都是打破習慣性的負面心智模式。

此外,法師對「感恩」的極度強調,與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高度一致。感恩被證實是提升幸福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更深層次地看,感恩是一種解構「小我」敘事的有效認知工具。當我們真誠感恩時,是將幸福的成因歸於自身之外的力量,這從根本上瓦解了支撐著小我的那套強調獨立與成就的自我中心敘事。

人格發展與自我超越

法師所開示的「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三階段模型,提供了一個完整的人格發展光譜。它不僅涵蓋了如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目標,更超越了它,指向了馬斯洛晚年所提出的「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更高層次——在超越小我的宏大目標中找到生命的終極意義。

療癒與解脫的整合

聖嚴法師的框架,高明地將心理療癒定位為靈性解脫的必要基礎,而非其本身即為終點。現代心理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個案建立一個更健康、更整合的自我,這恰好對應於法師模型中的「自我肯定與成長」階段。心理治療可被視為一種「治病」(療癒)的過程,處理的是功能失調的、破碎的自我的問題。而禪修則在此基礎上,引導人們走向「自我消融」的究竟「解脫」(修行)。這個整合框架昭示我們,一個健全的人格,是靈性超越的穩固基石,為現代人提供了一條既安全又究竟的完整成長路徑。

3.2 身心與現代科學的印證

禪修等內在實踐不僅是主觀的心靈體驗,更具有可被現代科學驗證的生理與神經效應。這些科學發現揭示了一個強大的「正向生物—靈性反饋循環」,為「找回自己」的內在轉化過程,提供了堅實的生物學機制。

此一循環的運作如下:首先,禪修的實踐(行為)能直接影響神經與內分泌系統。我們日常「心猿意馬」、胡思亂想的狀態,對應於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活動。研究顯示,禪修能顯著降低其活躍程度。同時,禪修能引發「放鬆反應」,這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水平降低,以及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的活動提升,有顯著關聯。

接著,這些神經內分泌的改變,會產生平靜與清明的主觀感受(心理狀態)。這種正面的內在體驗,又會反過來強化修行的動機,促使個體更願意持續實踐。最終,長期的修持會引導大腦結構的改變(神經可塑性),並建立一個更具韌性的身心基線狀態。這個循環揭示了靈性修持如何從根本上重塑個人的身心結構,使其從一個以壓力與分心為預設的模式,轉變為以平靜與臨在為預設的模式。

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心靈環保」,從根本上說,便是一種深刻的預防醫學。它透過直接處理造成心理痛苦的根源——「貪、瞋、癡」三毒,來從源頭上減少壓力相關疾病的發生率。一顆清淨安定的心靈,是健康身體與和諧社會的基礎,使此內在修持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基石。

--------------------------------------------------------------------------------

第四部:究竟的願景——從清淨心到和諧世界

4.1 「心淨則佛土淨」的根本原則

本報告的最終部分,旨在將個人內在的心靈轉化,與集體社會的建設與世界的和諧緊密連結。這揭示了「找回自己」的內在旅程,如何是實現人類和平理想不可或缺的根本基石。

此一連結的核心原則,即是《維摩詰經》中的核心經文:「心淨則佛土淨」。此一深刻的教示,將人類對終極理想社會的盼望,從一個遙遠的未來或地理上的他方世界,轉化為一個始於當下、基於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實踐工程。它宣告,外在世界的狀態,不過是我們集體內心狀態的倒影。

4.2 和諧世界的共同地平線

當我們審視人類不同文明的終極理想願景時,會發現它們在核心品質上驚人地交匯,而「心淨則佛土淨」的原則為它們提供了一條統一的實現路徑。

  • 佛教的「人間淨土」 此乃集體心靈淨化的直接成果。當社會中的個體普遍實踐「心靈環保」,淨化自心,其言行自然清淨。由這樣的個體所組成的社會,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片「淨土」——一個在人間當下創造的、充滿和平、智慧與互助的世界。
  • 儒家的「大同世界」 此一儒家對理想社會的願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正是「人間淨土」在社會與政治層面的具體呈現。而聖嚴法師所提出的「心六倫」(涵蓋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與族群倫理),則為此理想世界提供了堅實的社會結構與倫理準則。
  • 亞伯拉罕傳統的「彌賽亞時代」 從比較宗教的視角觀之,儘管神學基礎不同,亞伯拉罕傳統對於一個充滿和平、正義與神聖臨在的未來時代之盼望,其所嚮往的品質(和平、和諧、慈悲、智慧),與前兩者的願景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聖嚴法師所教導的人類內在轉化與集體覺醒,可被視為是人類為迎接此終極圓滿狀態所做的準備與參與。

綜上所述,聖嚴法師的教導為我們擘劃了一套「可實踐的終末論」(a practical eschatology)。他將這些看似遙遠的宏大理想,轉化為一套清晰、次第分明、且可被當代人理解並實踐的內心修持方法。通往圓滿世界的道路,始於我們腳下,始於當下這一念心。

--------------------------------------------------------------------------------

結語:一念淨化,世界淨化

我們謹以無盡的謙卑與感恩之心,為此番粗淺的探討作結。聖嚴法師所傳達的核心訊息,既賦予我們力量,又極其深刻:整個宇宙,及其一切的苦難與圓滿的潛能,都映照於我們自心之內。

因此,「找回自己」的旅程,實是一個人所能踏上的、最深遠、最具影響力的旅程。當我們淨化一個念頭,我們便已開始了淨化整個世界的工作。創造人間淨土、大同世界的力量,並非掌握在神明或君王之手,而是存乎於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心那寧靜、精進且慈悲的涵養之中。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530內容數
2025/10/30
我們的使命,是恭敬地運用經濟思想史上各大主流學派的智慧,作為一種「善巧方便」,為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投資者揭示此一強大進步模式背後,所潛藏的長期系統性風險。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的使命,是恭敬地運用經濟思想史上各大主流學派的智慧,作為一種「善巧方便」,為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投資者揭示此一強大進步模式背後,所潛藏的長期系統性風險。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的世界,既需要將成功模式普及化的「從1到n」,也需要開創全新可能的「從0到1」。然而,我們必須了知,人類文明真正的、長遠的進步,終究源自於那份獨一無二的、勇敢的、從無到有進行創造的行動。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的世界,既需要將成功模式普及化的「從1到n」,也需要開創全新可能的「從0到1」。然而,我們必須了知,人類文明真正的、長遠的進步,終究源自於那份獨一無二的、勇敢的、從無到有進行創造的行動。
Thumbnail
2025/10/30
本文的目的,正是將《從0到1》中最核心的概念,提煉並昇華為五個最令人意外的啟示。這是一趟從矽谷到內心,從利潤到智慧的探索之旅。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我們邀請您一同踏上這場探詢,重新發現一部經典著作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真正價值。
Thumbnail
2025/10/30
本文的目的,正是將《從0到1》中最核心的概念,提煉並昇華為五個最令人意外的啟示。這是一趟從矽谷到內心,從利潤到智慧的探索之旅。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我們邀請您一同踏上這場探詢,重新發現一部經典著作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真正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