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再定義:在才德暴政之外,尋找共同善的智慧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導言:我們時代的成功危機與智慧的追尋

我們以一顆慈悲與謙卑之心,開啟這趟共同的探尋之旅。哈佛大學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其著作《成功的反思》中,為我們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敲響了一記警鐘。他深刻地診斷出現代社會的一種核心病症:曾被奉為圭臬的「才德至上」(meritocracy)理想,如今已悄然演變為一種精神上的「暴政」。其核心病徵在於,它系統性地在成功者心中催生了腐蝕性的「傲慢」,使他們將成就全然歸功於己,遺忘了運氣與恩典;與此同時,它在那些未能躋身頂層的人們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屈辱」,讓他們被迫將失敗內化為個人的道德缺陷。這兩種心態的對立,最終撕裂了社會的連結,侵蝕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善」。這不僅是一場政治或經濟危機,更是一場亟待療癒的深刻心靈危機。

本文旨在將桑德爾教授植根於西方傳統的診斷,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全球智慧對話之中。這場心靈危機的根源在於我們對自我與世界的根本誤解,因此,我們將謙卑地邀請基督宗教、猶太教、佛教、道家、儒家等多元而深刻的傳承,共同參與這場對話,旨在從它們浩瀚的智慧寶庫中,尋找重新定義成功的療癒之道。我們的目標,是為每一位在現代社會中奮力前行的讀者,無論其身處何種位置,都能在個人與職業生活中,找到一條超越零和競爭、回歸相互依存與內在價值的道路。

現在,讓我們先深入剖析,才德主義的邏輯是如何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悄悄地鑄下枷鎖,並成為這場心靈危機的具體運作機制。

raw-image


--------------------------------------------------------------------------------

第一部:內心的枷鎖——才德至上的心理剖析

在尋找解方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以慈悲之心,細緻地剖析「才德至上」這一理想,是如何在其看似公平的外衣之下,對個人心靈乃至生理健康產生深遠的侵蝕作用。理解這些深層的心理與生理運作機制,是找到真正解脫之道的第一步。

1. 傲慢與屈辱的雙重毒性

才德至上的核心理念,源於一個看似無可辯駁的公平原則:社會的獎賞與地位,應當基於個人的才能與努力。然而,正是這個看似良善的原則,演變成了一種製造分裂與痛苦的社會動力。

  • 剖析「贏家的傲慢」 根據桑德爾的分析,「才德傲慢」(meritocratic hubris)是這一體系最顯著的毒性產物。成功者很容易「過於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成就是個人才華與辛勤付出的必然結果,是道德上應得的。這種心態不僅掩蓋了運氣、家庭背景、社會支持以及生活在一個恰好獎勵他們所擁有才能的社會中的偶然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腐蝕了謙卑與感恩之心。當成功者將一切歸功於自己時,他們便很難對那些不如自己幸運的人產生同理心或責任感。
  • 剖析「輸家的屈辱」 與贏家的傲慢相對應的,是失敗者所承受的深刻屈辱。如果成功是個人應得的,那麼失敗也必然是個人的錯。這種殘酷的邏輯給那些未能躋身社會上層的人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們不僅要面對經濟上的困頓,還要承受一種道德上的貶損——他們的失敗被詮釋為個人能力或努力不足的證明,一種「只能怪自己」的判決。這種「屈辱政治」不僅剝奪了人們的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否定了他們勞動的尊嚴與社會價值。
  • 闡釋「受傷的勝利者」 這一體系的弔詭之處在於,它同樣無情地傷害了身處頂端的勝利者。為了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他們從青少年時期就投入了一場永無止境的「高壓軍備競賽」。他們的人生變成了履歷的堆砌與無盡的奮鬥,以期從巨大的教育投資中榨取回報。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了普遍的焦慮、倦怠(burnout)、完美主義與空虛感,引發了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他們看似擁有一切,卻常常失去了內心的平靜與生活的意義。
  • 銘刻於身的代價 這場心靈危機的影響,遠不止於心理感受。現代神經科學與內分泌學揭示,社會階序的壓力會直接轉化為生理現實。長期處於較低或不穩定的社會地位,是一種強烈的慢性壓力源,會擾亂人體核心的壓力反應系統——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長期失調。這種失調會抑制免疫系統、促進發炎、增加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此,桑德爾所描述的「屈辱」,不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夠引發疾病的致病狀態(pathogenic state)。社會結構的不公,正透過慢性壓力的生物學機制,殘酷地銘刻在公民的身體之上。

這種由傲慢與屈辱構成的社會氛圍並非偶然,它深深植根於人類心智中固有的認知偏誤,並被我們的社會制度所放大與固化。

2. 被制度化的認知偏誤

才德主義之所以如此具有說服力,是因為它巧妙地利用並制度化了人類思維中固有的幾種認知捷徑與偏誤,使其分裂性的邏輯看似天經地義,成為這場心靈危機的內在引擎。

  • 分析「自利性偏差」與「基本歸因謬誤」 在心理學中,「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指人們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自身內在因素(如能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在情境因素。才德主義為成功者提供了一套被社會認可的腳本,將這種個人心理防衛機制,轉變為公開的意識形態。與此同時,「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則支配著我們對他人的看法:我們傾向於過度歸因於其人格特質,而忽略情境。才德主義正是此謬誤的社會制度化表現:它系統性地訓練我們將他人的成功歸因於其「聰明」,將其失敗歸因於「懶惰」,從而掩蓋了結構性不公等強大的情境因素。
  • 分析「公平世界謬誤」 「公平世界謬誤」(Just-World Fallacy)是另一種深層的認知偏誤,指人們內心需要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信念的陰暗面在於,當面對無辜者受苦時,為了維護世界公平的信念,人們可能會轉而指責受害者。在才德社會中,這種謬誤為巨大的貧富差距提供了道德上的正當性,它削弱了人們對社會正義的承諾,並導致對不幸者的歸咎。
  • 對「正向心理學」的批判性反思 在此背景下,某些被過度簡化的「正向心理學」觀點,可能在無意中成為才德思想的幫兇。當過分強調個人心態與意志力的作用時,它可能將社會結構性的不公,簡化為個人心理調適的失敗,暗示困境中的人們只是因為沒有培養出「正確」的思維模式,從而導致對受害者的二次歸咎。
  • 綜合論述為「集體無明」 從佛法的視角來看,將上述認知偏誤綜合起來,便構成了一種深刻的「集體無明」(Avidyā)。無明並非指缺乏知識,而是對實相的根本性誤解,尤其是對萬物相互依存(Pratītyasamutpāda)實相的無知。這些偏誤正是心智為創造一個獨立、恆常、能憑一己之力創造命運的「自我」所採用的預設機制。正是這個關於「我」的錯誤認知,直接導致了比較、執著、傲慢與屈辱,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苦」(Dukkha),成為這場心靈危機的根源。

既然問題的根源在於對「自我」與「世界」的錯誤認知,那麼真正的解方,必然來自於那些能夠深刻揭示萬物相互依存實相的古老智慧傳統。

--------------------------------------------------------------------------------

第二部:智慧的織錦——超越個人主義的成功之道

當代社會對個人奮鬥的執著,並非人類價值的唯一選項。縱觀歷史長河,世界各大精神與哲學傳統,早已為我們提供了更為深刻、慈悲且整體的視野。它們共同指向一條超越個人成就、回歸相互依存與共同福祉的道路,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心靈危機提供解藥。

3. 「恩典」的智慧:放下我慢的重擔

為了對治才德主義那種「全憑自力」的我慢之心,世界幾大智慧傳承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核心的解方——「恩典」。恩典思想的深刻之處在於,它從根本上轉變了我們價值的來源,將其從個人的功績轉移到一個超越性的、無條件的源頭。

  • 基督宗教的「恩典」 基督宗教神學為對抗才德傲慢提供了最直接的解藥。其「因信稱義」的核心教義在於,人的救贖來自於上帝無條件的恩典(Grace),而非依靠個人的「功績」(merit)所能賺取。然而,歷史的弔詭在於,新教倫理在世俗化過程中被扭曲。最初,世俗的成功被視為上帝揀選的「跡象」(sign),用以緩解信徒對救贖的焦慮;但隨著宗教熱情的消退,這種謙卑感逐漸讓位,成功被直接當作個人才德的「證明」(proof),反而為現代的才德傲慢鋪平了道路
  • 猶太教的「公義之舉」(Tzedakah) 猶太思想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補充。其核心概念「Tzedakah」常被譯為「慈善」,但其詞根意為「公義」。它並非出於憐憫的施捨,而是一種恢復社會平衡的義務。其背後的神學理念是:世間所有財富最終都屬於上帝,人類只是暫時的管理者。因此,分享財富不是慷慨,而是一種歸還本不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的正義之舉,這從根本上否定了成功者對其財富擁有絕對所有權的觀念。
  • 伊斯蘭教的「神聖給養」 在伊斯蘭教中,「給養」(Rizq)的概念涵蓋了所有物質與非物質的祝福,最終由真主的意志所賜予。個人的奮鬥是一種敬拜與服從,但結果終究是來自真主的贈予。成功並非個人超凡美德的標誌,而是真主恩典的體現。這種世界觀要求人努力,卻將努力與那種「我是自身成功唯一作者」的傲慢信念分開。
  • 淨土宗的「他力」 大乘佛教淨土宗對「自力」(Jiriki)與「他力」(Tariki)作出了深刻的區分。才德主義的意識形態,正是「自力」思想在世俗層面的極致展現。而淨土宗所倡導的「他力」法門,則要求信者首先深刻體認到自身力量的有限與不足,放下我慢,轉而全然地、感恩地信靠阿彌陀佛那無條件、無分別的慈悲救度之力。這條「易行道」之所以易行,正是因為它要求我們放棄自力的驕慢,謙卑地領受一份無上的贈予。

這些偉大的傳統,儘管路徑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深刻的洞見:真正的成功是一份應以感恩之心領受的恩賜,而非個人獨占的功績。 然而,除了在垂直維度上超越「自我」,我們還需看到「自我」與萬物在水平維度上的深刻連結。

4. 「互即互入」的智慧:看見萬物一體的實相

東方智慧傳統,透過深刻揭示萬物相互依存的實相,從根本上消解了才德主義賴以生存的個人主義與競爭邏輯。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古老的洞見,與現代科學的前沿發現遙相呼應。

  • 佛教的「緣起」與華嚴宗的「帝網明珠」 佛教基石性的教義「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揭示,宇宙間沒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沒有任何成就可以被歸屬於一個孤立的「自我」。大乘佛教華嚴宗更是以「因陀羅網」(Indra's Net)這一壯麗的比喻,描繪了一個萬物互即互入的全息宇宙。在這張由無數寶珠串成的網中,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影像。在這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視野下,「贏家/輸家」的二元對立變得毫無意義,這為「共同善」提供了最深刻的形上學基礎。這一洞見,竟與現代物理學中「量子糾纏」的譬喻不謀而合,後者揭示了粒子之間超越時空的深刻關聯,挑戰了孤立個體的古典觀念。
  • 道家的「無為」與儒家的「仁」 道家以「無為」(Wu Wei)的智慧,對才德至上所推崇的刻意奮鬥提出了根本性的顛覆。「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之道,如水一般「利萬物而不爭」。儒家則以「仁」為核心,建立了一套深刻的關係倫理。在儒家思想中,一個人的價值,並非由其在競爭中的個人勝利來衡量,而是由他對家庭、社群乃至國家的福祉所作出的貢獻來評斷,將成功的定義從個人地位的攫取,轉向社會整體的和諧。
  • 來自生態學的啟示 這種東方智慧,在現代生態學中找到了科學的佐證。才德主義常隱含一種被庸俗化的「適者生存」的競爭模型,但生態學的現實卻是「共生」(Symbiosis)——物種間的合作與互利,才是生態系統繁榮與韌性的基礎。這證明了合作,而非無情的競爭,才是生命的基本法則。

這些東方智慧與現代科學共同將成功的定義,從一場「個人勝出」的零和遊戲,轉向追求「關係的和諧」與「整體的繁榮」。那麼,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深刻的智慧付諸實踐呢?

--------------------------------------------------------------------------------

第三部:走向人間淨土——共同善的實踐之路

將哲學的洞見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任務。本部分將探討如何從文化、政策乃至個人心靈的層面,重建一個以「貢獻」而非「文憑」來衡量價值的社會。

5. 重塑工作的尊嚴與社群的價值

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尊重並回報所有對共同善做出貢獻的勞動,而不僅僅是那些在市場上獲得高薪的職業。這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更新對政治與正義的理解。

  • 倡導「貢獻式正義」 我們迫切需要一場關於「工作尊嚴」的公共辯論,建立一種「貢獻式正義」。植根於民間的媽祖文化便是一個光輝的典範。媽祖之所以備受尊崇,並非因為祂在競爭中勝出,而是因為祂無私地奉獻鄉里、守護社群。媽祖作為「貢獻式正義」的原型,其受到的敬仰來自於對社群的無私保護,這與才德主義對那些貢獻模糊的金融鉅子的崇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提供了一種文化模式,其中最高的榮譽給予最能促進共善的人。
  • 借鑑西方哲學的修正方案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提醒我們,政治的「目的」(telos)不僅是保障個人權利,更是為了培養德性,共同實現「美好生活」。這要求我們公開辯論何為值得珍視的貢獻,而非將社會視為價值中立的競技場。 當代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提出的「無知之幕」思想實驗,深刻地揭示了我們的天賦與出身在道德上的「任意性」。它論證了,一個公正的社會應當優先關懷那些最不幸運的成員,而非僅僅獎勵天賦異禀者。 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的「能力アプローチ」(Capability Approach)則進一步將正義的目標從分配資源,轉向擴展人們過上自己所珍視生活的實質「能力」。這意味著社會的目標不是讓少數人「贏得競賽」,而是確保每個人都能夠 flourishing(蓬勃發展)。

然而,僅僅改變社會結構是不夠的,根本的轉化必須始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6. 慈悲的修行:建設淨土,始於此心

一切智慧的最終落腳點,在於「慈悲」的培育。正是透過具體的修行,我們才能將「無我」與「互即互入」的智慧,轉化為療癒個人與社會的溫暖力量,成為對治那場深刻心靈危機的直接解藥。

  • 慈心禪(Mettā-bhāvanā)的修習 慈心禪是系統性地培育與散播慈愛善意的一種禪修方法。其修習步驟通常是:從祝福自己開始,無條件地接納與祝福自己;然後依次將這份祝福擴展至親愛的人、中性的人、乃至我們不喜歡或怨恨的人;最終,將慈心遍滿十方,無有分別地祝福一切生命。
  • 這種修習能夠直接對治才德主義的毒性:它用「自我慈悲」來療癒屈辱感,用對他人的「同理心」來消解傲慢,並透過對一切眾生的祝福,從根本上打破人我分別的壁壘,療癒由這場心靈危機所帶來的疏離感。
  • 菩薩行願的理想 慈心禪的修習,最終指向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菩薩行。一位菩薩,是為了一切眾生的解脫而誓願成佛的覺有情。因此,真正的成功,在於發起那「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並將我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服務共同善的無限行願之中。

智慧與慈悲,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這條悲智雙運的道路,正是建設人間淨土的康莊大道。

--------------------------------------------------------------------------------

結論:以謙卑與感恩,共創慈悲的未來

我們這趟跨越古今中外智慧傳承的探尋之旅,始於對現代社會成功觀的反思。我們看到,才德的暴政,其根源是一種基於「我執」的集體無明所引發的深刻心靈危機。而全球的智慧傳統,無論路徑如何,其光芒卻奇妙地交匯於一點,共同為我們指引了一條基於「恩典」、「相互依存」與「慈悲」的解脫之道。

現在,我們呼籲將此番反思,化為一場深刻的集體心靈轉化。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修習「謙卑」與「感恩」——謙卑地認識到,我們的一切成就,無不是無數因緣和合的結果;感恩地肯定,我們賴以生存的,是家庭、社會乃至整個宇宙這張廣大無邊的支持網絡。

我們所展望的未來,是一個以「共同善」為最高目標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個人的價值,將由其內在的慈悲與利他的貢獻來定義,而非由其外在的階級與成就來衡量。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全球的智慧傳承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最後,讓我們以最深的虔敬之心,感恩所有古今中外的聖哲賢達,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49內容數
2025/10/30
今日,他們相聚於此,是為共同探討桑德爾教授提出的「才德至上」這一現代社會的核心病症。這並非一場辯論,而是一次謙卑的探尋,旨在從各自深邃的智慧傳統中,為這個撕裂的世界尋求一條通往共同善的療癒之道。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就此展開。
Thumbnail
2025/10/30
今日,他們相聚於此,是為共同探討桑德爾教授提出的「才德至上」這一現代社會的核心病症。這並非一場辯論,而是一次謙卑的探尋,旨在從各自深邃的智慧傳統中,為這個撕裂的世界尋求一條通往共同善的療癒之道。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就此展開。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都聽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聽起來如此公平。但為何在一個如此崇尚個人奮鬥的社會裡,許多成功者感到焦慮,而未成功者卻承受著巨大的屈辱?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正是當代社會一個深刻的心理與倫理困境。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都聽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聽起來如此公平。但為何在一個如此崇尚個人奮鬥的社會裡,許多成功者感到焦慮,而未成功者卻承受著巨大的屈辱?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正是當代社會一個深刻的心理與倫理困境。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將把抽象的心理學理論,如「從眾效應」、「確認偏誤」、「經驗開放性」與「希望理論」,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個人特質,將它們作為一組透鏡,來理解這幅畫像中每一道光影的來由。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將把抽象的心理學理論,如「從眾效應」、「確認偏誤」、「經驗開放性」與「希望理論」,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個人特質,將它們作為一組透鏡,來理解這幅畫像中每一道光影的來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Thumbnail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是談判、決策、多元與倫理、領導、權力; 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是華頓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為道德決策與談判過程、情緒等。   他們從社會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去
Thumbnail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是談判、決策、多元與倫理、領導、權力; 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是華頓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為道德決策與談判過程、情緒等。   他們從社會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去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