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一座遠離塵囂的庭園書齋中,午後的陽光透過格窗,灑在古籍與茶具上,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墨香與茶香。五位思想者圍坐一席,他們的背景迥異,卻因對時代共同的關懷而相聚。
這場對話的與會者,皆是各自智慧傳承的代表:
- 邁可・桑德爾教授:來自哈佛大學的當代哲學家,其思想敏銳地剖析了現代社會的倫理困境。
- 儒家學者:一位博古通今的長者,言談舉止間,流露出修身齊家、經世致用的深厚關懷。
- 道家智者:一位眼神清澈、言談灑脫的隱士,其話語總能引人跳脫世俗的框架,返歸自然。
- 基督宗教神學家:一位面容慈和、思想根植於恩典與信靠的神學家,充滿了對人性的深刻洞見。
- 佛教學者:一位氣質安詳、目光澄明的僧人,其話語溫潤,蘊含著緣起與慈悲的智慧。
今日,他們相聚於此,是為共同探討桑德爾教授提出的「才德至上」這一現代社會的核心病症。這並非一場辯論,而是一次謙卑的探尋,旨在從各自深邃的智慧傳統中,為這個撕裂的世界尋求一條通往共同善的療癒之道。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就此展開。

第一幕:才德社會的診斷——傲慢與屈辱
桑德爾教授:(輕啜一口清茶,神情凝重地開口)感謝各位今日撥冗前來。我近來一直在思索一個困擾著我們時代的悖論:一個看似公平的理想——「才德至上」(meritocracy),即社會應根據個人的才能與努力來分配獎賞——為何最終演變成了一種暴政?
我的觀察是,這個體系為那些在競爭中勝出的人,帶來了「才德的傲慢」(meritocratic hubris)。他們很容易「過於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深信自己的成就是個人奮鬥的必然結果,是理所應得的榮耀。
儒家學者:(撫鬚沉思)誠然。此種「傲慢」,近乎儒家所戒之「驕矜」,使人忘卻天命與社稷之恩。一個社會若無「仁」以為本,便如舟楫無舵,漂泊無依。
桑德爾教授:正是。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競爭中落後的人,這個體系帶來的是深刻的「屈辱」(humiliation)。如果成功是個人應得的,那麼反過來說,失敗就「只能怪自己」。這不僅是經濟上的困頓,更是一種道德上的貶損,它剝奪了許多人勞動的尊嚴與社會認同感。
神學家:您所描述的,是一種深刻的靈性病症。當人忘記自己受造者的身份,將自己視為命運的唯一主宰時,驕傲與絕望便隨之而生。
道家智者:(淡然一笑)或許,這是一場自找的苦。人為地劃分了「高」與「下」,於是便有了攀爬的辛勞與墜落的恐懼。若本無階梯,何來高下之分?
佛教學者:(雙手合十,語氣平和)阿彌陀佛。教授所見,正是苦的根源。此苦,源於眾生執著於一個獨立、實有的「我」,以為是「我」在成功,「我」在失敗,卻不見背後眾緣和合之理。
桑德爾教授:(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各位一語中的。這種由傲慢與屈辱構成的鴻溝,正在無情地侵蝕著社會的「共同善」(common good)。當社會分裂為自鳴得意的贏家和備受屈辱的輸家時,「我們同舟共濟」的口號便顯得蒼白無力。要療癒這個分裂的社會,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質疑「成功是我應得的」這一核心前提。神學家先生,我感覺您的傳統對此有著最直接的回應。
第二幕:智慧的回應——功績、恩典、德性與自然
神學家:感謝教授。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我們用一個核心概念來回應這種對功績 (merit) 的執著,那就是恩典 (Grace)。我們的核心教義之一是「因信稱義」,這意味著人的最終價值與救贖,並非依靠個人的善行賺取,而是來自上帝無條件的、白白賜予的禮物。聖經上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在恩典面前,我們唯一合宜的姿態,就是謙卑地領受。
儒家學者:神學家,您所言那份非由人力賺取的恩典,與儒家所說的「天命」有相通之處。天命非人所能掌控,領受者理應心懷敬畏。然而,儒家更看重的是,領受天命者——無論其位高低——應當如何踐行其道德責任。我們也講「選賢與能」,但與現代才德至上的根本區別在於,我們對「賢」的看重,遠勝於對「能」的偏執。「賢」,首重仁、禮等德性。「為政以德」,一個人的道德品格,才是社會和諧的基石。現代社會的問題,在於將人的標準窄化為市場認可的「能」,而忽略了更為根本的德性。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才是與社群共榮的理想。
道家智者:(輕輕搖頭)儒家學者,您所說的「德性」與社會和諧,固然美好。但這些標準,不也是人為的界定,從而又製造出新的奮鬥與比較嗎?或許真正的和諧,不在於完善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而在於徹底忘掉這些角色,返歸那塊未經雕琢的樸木。老莊之見,是從根本上質疑「競爭」本身。道家的智慧是「無為」(Wu Wei) 與「道法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當社會樹立起單一的「成功」標準,「失敗」的陰影便隨之而生。《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卻能滋養萬物。真正的力量,在於如水一般,處下不爭。
佛教學者:智者所言「不爭」,與佛法真義亦有相契之處。然而,不爭之心,源於對實相的洞見。眾生之所以爭,是因誤認有一個獨立的「我」需要去獲取、去證明。佛陀的教法,正是要我們看清,這個「我」本是幻象。所謂成功,不過是眾多善緣的匯聚;所謂失敗,亦是某些因緣的離散。若能徹見此理,心中自然無諍,慈悲油然而生。
桑德爾教授:(環視眾人,若有所思)各位的見解,真是精彩絕倫。我聽出來一個共同的旋律:無論是透過領受恩典、踐行德性、順應自然,還是照見無我,你們都指向了一種深刻的轉變——從一種「賺取」的人生經濟學,轉向一種「領受」的人生經濟學。
這場精彩的對話,已從「如何看待成功」深化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究竟是誰?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真實關係又是什麼?」
第三幕:世界的實相——超越孤立的自我
桑德爾教授:各位的見解令我深受啟發。你們都指出了才德至上思想的一個致命根基:它建立在一個「自我造就且自給自足」的個人主義神話之上。我的同事約翰・羅爾斯曾深刻地指出,即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才能,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也是「任意的」(arbitrary),並非我們應得的功勞。這徹底動搖了才德論的基礎。
佛教學者:教授所言極是。佛陀的核心教義「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正是對此神話最徹底的破除。「緣起」揭示,宇宙間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獨立存在的。萬事萬物,都在一個無窮無盡的因果網絡中相互依存而生起、變化與消亡。那個我們執著的、看似獨立奮鬥的「我」,本身就是眾多因緣條件——父母、師長、社會乃至陽光空氣——的集合體。若無眾緣,何來「我」與「我的成就」?
儒家學者:這與我們的傳統不謀而合。在儒家思想中,從不存在這樣一個孤立的自我。人的價值,從來都是在「關係網絡」中實現的。我們是子女、是父母、是朋友、是公民,我們的身份與意義,皆由這些相互依存的責任與和諧所定義。
神學家:這種相互依存的深刻畫面,讓我想起聖保羅關於教會的譬喻——我們都是「基督奧體」(Mystical Body of Christ)的肢體。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每個肢體,無論看似多麼微不足道,對整個身體的健康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肢體的榮耀或痛苦,都是全體的榮耀與痛苦。
佛教學者:神學家所言甚美。華嚴宗有一個更為宏大的比喻,恰能描繪此景——「因陀羅網」(Indra's Net)。請想像一張無限延伸的寶珠之網,在每個繩結上都鑲嵌著一顆璀璨的寶珠。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影像;而在每一個影像中,又都包含了整張寶網。
- 一即一切:任何一個體(一顆寶珠),都內在地包含了整體(整張寶網)。
- 一切即一:整體也體現在每一個體之中。
在此「互即互入」的視野下,所謂「贏家」與「輸家」的對立,是何等地虛幻。一顆寶珠的光芒,離不開所有其他寶珠的映照。傷害任何一顆寶珠,就是使整張網失去光澤。認識到這種實相,傲慢與屈辱便失去了根基,取而代之的,將是深刻的慈悲與團結。
這場關於「自我」的深刻討論,自然地將話題引向了下一個階段:我們應如何將這些智慧,轉化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社會的具體實踐?
第四幕:共同的願景——通往人間淨土之路
桑德爾教授:各位的智慧,最終都指向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共同善」。無論是神學家所說的「博愛」、儒家學者的「大同世界」、道家智者的「和諧」,還是佛教學者所開示的「同體大悲」,其精神內核都是相通的。這促使我呼籲一種新的「貢獻式正義」(contributive justice)。一個公正的社會,應當尊重並回報所有對共同善做出貢獻的勞動,而不僅僅是那些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少數人。
神學家:教授所言的「貢獻式正義」,正是在塵世中實踐「愛鄰如己」這條誡命的具體方式。它植根於《創世紀》的教導:所有人,無論其才能或地位,皆是按「上帝的肖像」(imago Dei) 所造。因此,所有誠實的勞動,因其反映了造物主的創造性,都具有不可剝奪的尊嚴。
儒家學者:這與儒家「天下為公」的理想不謀而合!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建立合宜的「禮」制,來確保各種貢獻都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看重教書育人的師者、照護老弱的孝子、技藝精湛的工匠,他們的貢獻對於社會的和諧與存續,其價值絕不亞於市場上的成功者。這才是真正的「選賢與能」。
道家智者:一個好的社會,應當像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它不會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樹木的高矮、花朵的美醜,而是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讓萬物都能依其本性,自然地生長、綻放,各盡其用,相得益彰。
佛教學者:這正是菩薩道的精神。菩薩行者發願度一切眾生,其所行皆為利益他人。一個體現「貢獻式正義」的社會,就是一個鼓勵人人行菩薩道的社會。在其中,工作的價值,由其利他的「發心」與對眾生的「貢獻」來衡量,而非由其市場價格來決定。
桑德爾教授:(環視眾人,眼中充滿了感激)今日的對話,並未提供唯一的標準答案,但它為我們開啟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這條路,始於放下「我應得」的傲慢,轉而培養對生命中種種恩賜——無論我們稱之為上帝的恩典、眾生的因緣、天降的時運,還是道的自然流動——的深刻謙卑與感恩。這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更是一種公民美德,是重建我們共同生活的基石。
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相互扶持,懷著謙卑與感恩之心,共同前行。
(眾人靜默頷首,庭園書齋中一片寧靜,只聞風拂翠竹之聲。)
佛教學者:(輕聲念誦,彷彿為這場對話作結與迴向)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