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與啟蒙》談何謂現代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本書堪稱近年苑舉正老師「濃縮再濃縮、提煉再提煉」、去蕪存菁之大作。


  書中共分為六大章節,分別探討哲學的起源、宇宙觀基本內容、宇宙觀的懷疑、顛覆與轉換、新宇宙觀、新倫理觀、美學與世俗化宗教。環繞從古至今哲學家最關心,也是與每個人最相關的三大議題:即存在的環境、道德的規範、生命的意義;所對應的問題為我們所生存的世界、自然甚至宇宙到底是什麼?我們人應該做什麼?我們能不能夠透過理性說明人到這個世界到底是要做什麼?人存在的意義在哪?追求什麼?生活的目的是什麼?


  為何是這三大議題?或者說此三大議題為何重要?其重要性除了是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現代性」的意義。然而,何謂現代性?除了物質的科技化、數位化、永續化等進步外,之所以成就物質進步背後的原因、物質表象底下的「什麼」賦予了物質現代性?正是人類在有限的理性下,所創造的新世界;即從過去以「神」為中心的唯一世界,轉向透過理性與經驗,以「人」為中心的多元、現代性世界。


新宇宙觀


  「內在思想應用於外在世界,就是哲學的起源。」-苑舉正


  首先,我們所生存的宇宙,即自然到底是什麼?自然跟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是都市中公園綠地的自然?郊區野地露營的自然?還是更遙遠、人煙稀少的自然?或是抬頭遠望的天空與星空規律生成的自然?我們如何透過有限的理性與生命認識無限的自然?


  宇宙觀是透過內在思考的力量,形成外在世界。過去透過神話建構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到了17世紀,歐洲科學進入了現代時期,產生了對過去世界的懷疑、「反神話」,哥白尼革命從「地心說」轉向「日心說」,從完整有限統一的宇宙轉向部分無限且尚在發展的宇宙。正是透過「懷疑」,開啟了現代性的第一步;現代哲學之父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正是試圖從懷疑一切開始,建構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遂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即唯一不能夠懷疑的就是「我思」。可惜的是,其推論最後亦預設了「善」的神,以保證科學、感知經驗世界不受惡魔的干擾。


  相較思考上的懷疑,科學的懷疑與否定是更全面的。從邏輯的角度,「偶然為真」不是真理,是信念,笛卡兒認為神「必然」存在於概念與實際之中。然而,其「必然」是「概念」,非透過實際經驗的認證。故概念下的神是一個理念,因人而異的理念,而非科學般的「必然」。苑舉正老師認為「真」是如同科學般普遍、有效、精確,是由「綜合先驗判斷」所構成的。然而,何謂「綜合先驗判斷」?


  綜合,即綜合能力:憑藉人心靈的力量,將不同現象連結在一起,透過因果關係分離變數,找出現象發生的真正原因。先驗,即先於經驗的推理能力:歸納、演繹、連結因果關係的能力。判斷,即主觀認知與客觀認可的結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及唯一性。


  在「綜合先驗判斷」下,科學的成果經得起不斷的實證,雖然科學並非純然客觀的、永恆不變的,因為實驗的過程,觀察的主體是人,在實驗、觀察的過程中亦受到主觀(生心理)的影響。故科學是「互為主體」的,即科學來自於主觀判斷,但其成效卻是所有人的經驗中得到確認,科學成為我們都歷歷在目的事實。


新倫理觀


  過去,霍布斯在其《巨靈》中表示:「人的自然狀態就是『戰爭狀態』」。人是自私自利的、趨利避害的。直到18世紀法國哲學家盧梭提出其哲學人類學,即人與動物之間的不同在於,人具有「完善化生存能力」。然而,何謂「完善化生存能力」?


  動物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如:牛永遠不會吃肉,獅子永遠不會吃草。然而,人的本性卻是會改變、完善的,平常只吃肉的人,在快餓死時連草都能吃。此即人類完善生存的本能。人的自由正是因為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要的生活與生存方式,根本沒有「固定的自然本性」這個觀念。故盧梭主張人應回到自然狀態,及自由選擇的狀態。


  康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是自由的。其針對行為提出三種命令:即條件式命令(工具理性)、人性命令(人性趨利害)、無上命令。前兩者不符合道德的要求,因為他們都是外在的,而且不是必須的。真正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必須是發自內心,而且是感覺不做不行的(必須的);即無上命令(categorical),「無上」的意思指的是內在的、普遍的及必須的。故道德行為是出於內心、無目的的,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不是道德的。


  康德哲學之所以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意涵在於,傳統有神論的道德行為,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有最後審判等,一個「好」人,即符合德性之人,是有標準的(適當),如同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最高的實現活動為「沈思」,智慧具有神性,故神愛有智慧之人。康德從以「神」為本,轉為以「人」為本;從理性出發,沒有天生的道德直覺,有的只是為了尊重他人,而對自己行為的制約。透過理性具有的普遍性,作為共同的道德判斷,而不預設一個超越者作為道德判斷依據。故從動機、採取行動到責任,一切都是靠自己的理性與自由。


  自由不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自由是透過理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保有、尊重每個人的自由空間下,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承擔。如:從事八大行業並非就是不道德,每個行業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不偷、不搶、不違法,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尊重他人又為自己負責,就是理性又自由的行為。


新人生觀


  過去宗教提供我們一套完整的人生觀,然而,在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現代性時,如何透果理性建立新的人生觀?康德透過談論美學,來談論人生意義。為何是美學?在談美學如何關聯於人生意義前,必須先談何謂美學?美學「判斷」同樣具有主觀性與客觀性,客觀性即是我們對於美具有一種「共同性」,此共同性就是美擁有客觀標準的基礎。如同當我們看到自然美景時,會共同的感覺到美。


  一件藝術作品的美(價值)、共同性,是通過討論與反思後,人們的主觀性逐漸轉向客觀性(共同性)、唯一性。此討論是開放的、動態的、持續的,康德認為,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此超越凡人,或是超越自然的聯想能力,就是感官與知識的偶然相遇,足以成為美的標準。故美是超越感覺、超越經驗、超越一切外在的事物,想要理解美的真諦,必須用生命感受此內在價值,此價值便是活出「似曾相似,又與眾不同」的人生。


  在生命的歷程中,如同欣賞藝術作品,我不斷的與我的特殊性(主觀性)分割、認知自我,透過與他人的相處、討論,朝向客觀、共同性的認可前進。人生就像藝術品,我坦然地展示出來,讓人們能夠欣賞這裡面的價值,期待它具有唯一性,而這就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故建中、台大、公務員、四師(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多數人認為的人生目標並不具有人生意義,因為沒有唯一性、特殊性、差異性,「我」在社會定義的「成功」下消失了,僅有似曾相似,而無與眾不同。人生的目標是不斷持續的,而非固定不變的,人生不是拿到某個頭銜、或獎項就結束,而是持續不斷的;不斷的在自我與社會之間來回辯證,成就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改變社會的有意義的人生。


  綜上,「現代性」奠基於理性與經驗,此為哲學的一大特色。過去不管中西哲學,皆起源於直面死亡的恐懼,透過想像,提出一個不受死亡限制的「意象」(神)。現在則透過經驗與理性的辯證,完善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當我們用理性思考、經驗自然時,宇宙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了存在的意義。故理性既有限又普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能力,正是透過普遍理性與每個人特殊的性格,形塑了人類世界。從以「神」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凸顯了哲學的重要與力量;哲學是一種追求意義的活動,每個人都具有從事這項活動的能力、都具有追求似曾相似又與眾不同的人生。

2022/11/19

avatar-img
49會員
57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今年適逢《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立法40周年,《文資法》之立法目的即《文資法》第一條規定:「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特制定本法。」然而,文化資產保存的目的是否與人的目的一致?因為人的目的是更根本、更原初的,若文化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人論》為德國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45年卡西勒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回答學生問題時猝死,終年71歲(好奇到底問了什麼問題XD)。本書1944年出版,於今已76年,依舊具有「時代性」;因其所欲回答的問題,是每個時代都會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由政大現象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現象學中的時空經驗」研討會,於111年5月12日(四)召開,因為對這題目感興趣,又剛好以線上會議方式召開,當天下午便請假在家享受這難得一次的「華山論劍」。   首先,政大哲學系助理教授鄭會穎以〈布倫塔諾時間意識觀初探〉說明根據布倫塔諾(Brentano,
  本書副標題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英文原作於1958年出版,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 1913-1992)。轉眼間,本書已出版64年,持續影響至今。對比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存在主義分為兩種,即1.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與2.
  今年適逢《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立法40周年,《文資法》之立法目的即《文資法》第一條規定:「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特制定本法。」然而,文化資產保存的目的是否與人的目的一致?因為人的目的是更根本、更原初的,若文化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人論》為德國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45年卡西勒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回答學生問題時猝死,終年71歲(好奇到底問了什麼問題XD)。本書1944年出版,於今已76年,依舊具有「時代性」;因其所欲回答的問題,是每個時代都會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由政大現象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現象學中的時空經驗」研討會,於111年5月12日(四)召開,因為對這題目感興趣,又剛好以線上會議方式召開,當天下午便請假在家享受這難得一次的「華山論劍」。   首先,政大哲學系助理教授鄭會穎以〈布倫塔諾時間意識觀初探〉說明根據布倫塔諾(Brentano,
  本書副標題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英文原作於1958年出版,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 1913-1992)。轉眼間,本書已出版64年,持續影響至今。對比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存在主義分為兩種,即1.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與2.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理性、感性、靈性,此三種人類與生俱來擁有的性質,就在我們的本性裡。 其中的變幻無窮、巧妙搭配,讓我們不勝感激,感激著一切。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理性、感性、靈性,此三種人類與生俱來擁有的性質,就在我們的本性裡。 其中的變幻無窮、巧妙搭配,讓我們不勝感激,感激著一切。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