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系列(5):掌握AI + 6G無線行動通訊網路 —— 超高速、零延遲、智慧城市全攻略 🌐》
31/100 📌 第 4 周:無線接取網 RAN - 基地台+無線鏈路,連接用戶與核心網。
31. 蜂巢網結構 🏙
大小基地台合作,像摩天樓到便利商店般共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導讀
行動通訊網路之所以能支撐數十億用戶,核心就在於 蜂巢式結構(Cellular Architecture)。
世界被劃分為一個個「小區(Cell)」,每個小區由基地台提供服務,所有小區互相銜接,就像蜂巢一樣緊密排列。
蜂巢結構的最大優勢是:
• 頻率重複利用 → 不同小區可重複使用同一頻率,提升頻譜效率。
• 分層式架構 → 大小基站(宏基站、微基站、家庭基站)共存,兼顧覆蓋與容量。
👉 一句話:蜂巢網結構 = 一張由大小基地台編織的通訊大網,既廣覆蓋,又能承載海量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蜂巢網的核心概念
1️⃣ 小區(Cell)劃分
• 每個基地台覆蓋一定範圍,形成「蜂窩狀」小區。
• 行動裝置在移動時,會根據訊號強度在小區間切換(handover)。
2️⃣ 頻率重用(Frequency Reuse)
• 相鄰小區使用不同頻率,避免干擾。
• 距離足夠遠的小區則可重用相同頻率,提升整體頻譜利用率。
3️⃣ 分層式基地台
• 宏基站 (Macro Cell):大覆蓋,像摩天大樓,提供主幹網路。
• 小基站 (Micro/Pico/Femto Cell):小範圍高容量,像便利商店,解決熱點區域的高流量。
• 異質網 (HetNet):大小基站協同運作,確保「既能廣覆蓋,又能高容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蜂巢結構的挑戰
• 干擾管理 → 頻率重複使用必須精準規劃,否則互相干擾。
• handover 切換延遲 → 高速移動用戶(如高鐵)需要快速穩定切換。
• 能耗問題 → 小基站密集部署可能造成能耗與維運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ASCII 示意圖
蜂巢網結構(Macro + Micro Cell)
📡 宏基站 (大覆蓋)
/ | \
/ | \
📶小基站 📶小基站 📶小基站
(便利店) (車站) (商場)
這張示意圖描繪了蜂巢式行動網路的「巨微混合」架構:中央的📡宏基站提供大範圍、連續性的廣域覆蓋(確保用戶不斷線、完成大區域的控制與廣播),其下分層佈署多個📶小基站(微/皮/毫微小區),分別落在人潮密集且流量尖峰的場域如便利店、車站、商場。宏站像「骨幹傘」,負責遠距與控制面;小站像「補點燈」,加強室內與熱點容量、提升上/下載速率與體驗(特別是在高用量時段)。藉由頻率重用與功率控制,小區間干擾被壓低;同時透過無縫切換(handover)與回傳網路(光纖/微波)連到核心網,實現連續服務。這種分層異質網(HetNet)能在不大幅增加宏站功率的前提下,精準把容量「灌」到需要的地方,達到覆蓋與容量的最佳平衡。
👉 用戶在小區間移動時,手機會自動切換到訊號最佳的小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模擬題
1️⃣ 專業題
題目:
請解釋「頻率重用」如何提升蜂巢網的頻譜效率,並說明其限制。
解析:
蜂巢網將服務區域劃分為許多小區(Cell),每個小區可重複使用相同的無線頻率,只要相鄰小區之間的干擾被有效控制。
透過這種「頻率重用(Frequency Reuse)」設計,整體頻譜可以被多次利用,使同一頻段在不同區域同時傳輸,大幅提高整體的頻譜效率(Spectrum Efficiency)。
例如:若全網共擁有 21 個頻道,採用 7 小區重用模式,則每個小區僅用 3 個頻道,但全區可覆蓋更多用戶。
限制:
• 相鄰小區若重用過近,會造成「同頻干擾(Co-channel Interference)」。
• 頻率規劃需依地形、密度、功率控制仔細設計。
• 在高密度都會區,小區邊界干擾更顯著,需引入自動功率控制(PC)、干擾協調(ICIC)或動態頻譜分配技術。
✅ 重點句:
頻率重用的核心精神是「以空間換頻寬」,讓有限的頻譜服務更多使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應用題
題目:
若要規劃市區的蜂巢網,你會如何分配宏基站與小基站?為什麼?
解析:
市區屬於高人口密度、高流量、多建築遮蔽的環境,適合採用「宏+微+室內小區混合架構(HetNet)」。
規劃策略:
• 宏基站 (Macro Cell):
o 佈署於大樓頂層或高塔,提供廣域控制信號與語音覆蓋。
o 頻段建議使用低頻(700–1800 MHz),確保穿透力與穩定連線。
• 小基站 (Micro/Pico Cell):
o 設於百貨公司、捷運站、商場、餐飲聚集區。
o 採高頻(3.5 GHz 或 mmWave),提供高容量資料傳輸。
o 配合 Wi-Fi offload 與室內分布系統(DAS)提升容量。
理由:
宏基站確保基本連線,小基站則「點狀強化」熱區容量。此種分層架構能在不增加發射功率的情況下,達成覆蓋+容量雙優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情境題
題目:
一位高鐵乘客抱怨通話斷斷續續,你會如何透過蜂巢架構優化「handover」切換體驗?
解析:
高速移動(>250 km/h)下,用戶經常跨越多個小區邊界,若切換控制不良,就會導致「handover fail」或通話中斷。
優化方法:
1.增加宏小區重疊區(Overlap Area)
• 適度重疊可確保信號在切換期間不掉線。
2.採用快速切換(Fast Handover)與預測機制
• 利用高鐵軌跡預測下一小區,提前準備切換。
3.引入 SON(Self-Organizing Network)自動優化
• 動態調整鄰區列表、信號閾值與功率。
4.使用專用高鐵宏區(Railway Macro Layer)
• 高架上方設置定向天線,減少過頻切換。
5.應用 X2 介面或 Dual Connectivity 技術
• 讓終端同時連兩個小區,確保過渡期間的連續性。
✅ 關鍵觀念:
高速移動用戶的穩定性取決於「切換時間 < 信號劣化時間」。
透過預測與多層蜂巢結構協作,可讓乘客在時速 300 km/h 下仍保持語音連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結:
蜂巢網設計的關鍵是「空間分層、頻率重用、動態切換」三要素。
在城市如東區,需以容量為主導;在高鐵場景,需以穩定切換為核心。
兩者皆顯示蜂巢網的核心價值:在有限頻譜中,實現連續、智能、高效率的無線連線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小結與啟示
• 蜂巢網結構 = 現代行動通訊的基石。
• 它透過 小區劃分 + 頻率重用,讓有限頻譜服務更多用戶。
• 分層式基地台架構 讓城市能同時兼顧「大範圍覆蓋」與「熱點容量」。
• 這一結構將隨著 5G / 6G 持續演進,與 小基站密集化、智慧協調、AI 網管 深度結合。
👉 一句話總結:蜂巢網就是行動網路的「城市規劃」,大樓和便利商店共存,才能讓訊號無所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