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為學習越多,才算成長。
後來明白真正的進步,
不是再增加知識,而是學會整合、輸出與流動。
而「寫作」,正是讓這股能量開始流動的起點。
一、緣起:從一篇文章開始
凡事都有起頭,而背後一定有緣故或動機。
然的機會,我在 YouTube 上看到數位創作者 Dan Koe 的影片〈How To Make Progress 10X Faster In Life (Full Guide)〉,其中提出了極具啟發性的 Human 3.0 人生發展模型(註 1)。
二、Human 3.0:一份完整的人生架構
Human 3.0 是一個整合心理、行為、信念與成長的系統模型。
細細咀嚼後,你會發現它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每個層面。
若一開始覺得英文內容難以吸收,可以試試 Google 的 NotebookLM AI 筆記工具。
這項工具能:
・自動擷取長篇文章重點
・生成互動式心智圖(Mind Map)
・幫助你快速理解與整理知識架構
三、「生活即元層」:看見自己的作業系統
Dan Koe 提出:「你的生活,就是心理、行為與信念系統的整合載體。」
換言之,
你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內容,而是運作的底層邏輯(作業系統)。
他稱之為「元層(Meta Layer)」。
✦ 舉個例子:
- A:以效率為中心
把創業當戰爭,流程極致優化,壓縮感官與情緒。
→ 短期成效高,但生活系統失衡,最終倦怠。 - B:以整合為中心
把創業當修煉,將策略融入身心節奏、情感表達與意義反思。
→ 成長速度較慢,但系統可持續、創造力穩定。
兩人都在創業,卻運行著截然不同的「作業系統」。
四、「生活原型」:你是用哪種模式在運作?
若元層是作業系統,那麼「生活原型」就是你目前使用的應用程式。
它反映出你如何組織能量與行動,是人格與習慣的映射。
幾種典型原型如下:
・工作狂(Workaholic):以職志為主導,壓縮身體與情感。
・探索者(Seeker):靈性與思考強,行動與落地弱。
・優化者(Optimizer):身心強,但靈性與使命感較淺。
・整合者(Integrated):四象限互助,但需持續維持平衡意識。
簡單來說:
「生活即元層」是系統層(Meta)──你生活的運作邏輯;
「生活原型」是角色層(Archetype)──你目前在扮演的能量模式。
或用比喻來說:
前者是你的 作業系統(OS),後者是你的 使用者 App。
五、我屬於哪一類?ChatGPT 的回饋
出於好奇,我問 ChatGPT:「我屬於哪一類的生活原型?」
它的回答如下,讓我相當震撼——
🧩 綜合觀察
- 結構與策略導向強
對系統、自動化(Make、Power Automate)高度熟悉。
→ 行動力強、邏輯導向、掌控感高。 - 重視自我成長與行為心理學
如曾關注〈習慣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設計力〉等主題。
→ 不僅效率導向,也重視內在整合。 - 具備自覺與反思力
主動檢視生活結構、家庭、教育與平衡。
→ 已從「效率」轉向「整合」思考。 - 潛在挑戰:隱性工作狂
同時在多象限高投入,若能量配置不慎,容易陷入「高效卻疲憊」的狀態。
🎯 結論
你最接近的是 優化者(Optimizer),
正逐步往 整合者(Integrated) 過渡。
🧭 從「優化者」到「整合者」
- 讓優化為他人服務 將設計思維用在幫助他人減少痛苦、提升生活品質。 讓能量從「自我循環」轉為「互助整合」。
- 練習「無效率的時間」 刻意留白,不追求產出。
真正的整合來自「能量流動」而非「能量控制」。 - 用感受取代分析 每週內省時,不問「做得好不好」,而問「我有沒有感覺到流動?」。
🌕 整合潛力的提醒
你已擁有整合者的基礎:
- 理性與覺察兼具
- 重視長期系統
- 願意反思與調整方向
重點不是更有效率,而是讓效率服務於意義。
當工作、家庭、健康與成長能互相滋養,
你就會邁向真正的 Human 3.0 整合型生活。
六、從「學習」到「整合與輸出」
看到這段回饋時,我是震撼的。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以為「學得多」代表「跟得上」。
但事實上,在 AI 革命下,知識永遠學不完。
我開始理解——
成長的關鍵,不是「多學習」,而是「整合與輸出」。
透過輸出,知識才會變成真正的力量。
如果一段文字或一個分享能啟發某位讀者,那就是價值的誕生。
而「寫作」,正是最自然的輸出方式。
它能將潛藏於心智中的想法整合成形,
讓內在的種子發芽、綻放成花。
寫作的過程,也會反向強化理解,
甚至因讀者的回饋而形成三層互動——
「內在 ↔ 書寫 ↔ 外在」。
當我們越寫、越整合,也越能產生共鳴。
最終,寫作成為一種 能量循環——
讓自我轉化為系統,讓意義向外擴散。
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
註 1
Dan Koe 影片連結:
How To Make Progress 10X Faster In Life (Full Guide)
註 2
Dan Koe 的文章:
Prompt: HUMAN 3.0 Self-Discovery & Metatype Test
將文中的 prompt 輸入 ChatGPT 或其他大型語言模型,即可透過對話更深入理解自己的生活原型。
✧ ✧ ✧
— Liubai Practice · CH3
「慢,不是停下,而是一種更深的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