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位上來了一家人,不知道是女兒還是媳婦,扶著年邁的阿嬤逛市集。阿嬤看了我們家的餐具很喜歡,看起來有點想買。家人們當然很鼓勵阿嬤喜歡就買,靜靜的看著阿嬤挑選,偶而跟阿嬤介紹這些餐具,重複一次說明,附和阿嬤的話。
「好拉~給你打9折,400元算你360就好!」我回答。
『算350就好啦~』阿嬤說。
「好啦好啦~350拉~」我裝為難,拉扯一下,最後算他350元,其實我一開始就打算賣350元了!阿嬤看起來是真的喜歡,也真的想買,阿嬤跟旁邊的家人感覺上應該還算富裕,就是不計較這些金額的家庭。可能阿嬤就是喜歡講個價錢而已!也是一種感覺,重點是整家人包含阿嬤並沒有給我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一切好說。
上次市集,也有個阿嬤跟我殺價。『一包300元,兩包500元!我用不到那麼多,我買一包你算我250元就好啦~』「不行!」我一口回絕,其實多數狀況下我會答應的。阿嬤沒錯、說話也沒錯,道理也沒錯,但是語氣、表情、語句等等全部加再一起,給我感覺不好。
這就是現場買賣迷人的地方,跟商業上的談判一樣,文字是死的,只有面對面對談才有溫度,而這個溫度決定了成交不成交。我沒有辦法用文字清楚說明這個感覺,因為它真的只是個感覺。
題外話扯一下AI,AI很夯,很多人回信、文字、繪圖等等全部用AI來回答。某些前輩很不喜歡,理由當然千百種。可是讓我來說,AI少了"溫度"。內容沒有問題,可是少了真人的溫度。就好像你親身經歷了一件開心的事情開心的跟人分享,別人能感受到你的喜悅。可是你把一模一樣的文字給新聞主播唸出來,這個喜悅就沒有渲染力!AI出來的東西沒有不好,甚至沒有缺陷。可是,缺陷也是一種溫度。人的不完美,像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