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了一場大師班,這場講座不僅是一次音樂技巧的學習,更是一場關於音樂精神、演奏心態與即興本質的深度對話。開場時,王致仁老師的一番話消弭了台下學生們與大師之間的距離:
「我其實不知道自己可以給你們什麼,因為我覺得自己也還是初學者。但你們提出問題,我可以分享。」
這份謙遜與真誠,正是許多大師級人物溫暖且沒有架子的體現。而這份謙卑,也為我接下來反思自身的音樂學習歷程,提供了最佳的起點。一、 跳脫「技巧優先」的枷鎖:古典鋼琴學習者的焦慮
我長久以來對自己的鋼琴演奏能力感到沒自信,即使考上音樂系、努力練習,仍常覺得自己處在一個尷尬而焦慮的位置上。上演奏課程時,滿腦子裝的都是「擔心彈錯」,使我一直無法專注於老師提到的「如何表現」音樂。
王致仁老師在講座中點出了古典音樂學習者常見的困境:
「很多人就是會看書、去分析,什麼作品是怎麼彈,這個是不對的。我覺得這個就是會 los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見樹不見林),音樂本身的spirit 就沒有了。」
這讓我突然發覺,自己過去的恐懼源於將音樂視為一項「不會出錯的任務」,而非一門充滿靈魂的藝術。
二、 貫穿古今的自由精神:從巴洛克、古典大師到爵士樂的即興啟示
王致仁老師透過鋼琴示範與對談,對我們展現了貫穿不同時代音樂大師的「即興」與「律動」精神。他以多位鋼琴家舉例,與我們討論無論是哪個時代的作曲家,都有著超越時代的自由創作本質。
王致仁老師:
「我覺得 Jazz(爵士樂)這個東西很重要。比如你們越常彈莫札特,你會感覺到 he's playing over the changes(他是在和弦變化上演奏)。」
「如果 Mozart was alive, he'd be playing this(如果莫札特還在世,他會這樣表現),我覺得。」
對於從小學古典鋼琴、習慣了看譜演奏的我來說,「即興」是充滿不確定性和恐懼的。因為從小被訓練看譜面彈,沒仔細探討過自己該如何表現,常常擔心在不確定的地方表現尷尬。然而,老師的示範與論述,讓我理解到音樂的真誠,很多時候來自於這種當下、充滿實驗性的表現。
三、 找到音樂最真誠的 Moment
王致仁老師在談話中,為我們指明了他認為演奏時應有的心態:
「我們在彈的時候,要想 “if” 這樣做,會怎麼樣?每一次你都可能得到不一樣的。音樂最真誠的 moment 是,我們怎麼去表現。做音樂是要給別人聽的嘛!」
這段話,讓我得到了一個強烈的啟發:演奏不是對樂譜的複製,而是每一次當下的創造。
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彈琴,只聽著老師指導同學、聽著老師充滿生命力的試奏,卻得到了比練習技巧更重要的練琴靈感:
練習,是為了擁有選擇的自由;
演奏,是為了讓音樂的「精神」和「真誠的 moment」被聽見。
在學習音樂的路上,大量的練習絕對是必要的,但很多時候,除了訓練技巧,也要多想想如何表現作品的精神。別過於「擔心彈錯」,帶著「if 這樣做,會怎麼樣?」的好奇心,踏入每一次演奏與練習。這才是真正讓古典音樂延續生命力,並且與聽眾產生共鳴的關鍵。
謝謝王致仁老師。
(文章中老師的回應皆是我紀錄後整理成文字,可能沒有每個字句都100%相同,但我盡量以自己的理解去詮釋。)
🌟王致仁老師簡介
享譽國際的香港鋼琴家,以獨特的藝術視野和勇於挑戰傳統的演奏風格而聞名。
王致仁老師的曲目範圍極廣,涵蓋了從巴洛克到 21 世紀的作品。他曾發行揉合拉威爾和謝法斯曼的爵士音樂元素的專輯《SWING!》,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其研究對象是布梭尼。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點個小愛心、訂閱我的沙龍,同時造訪訂閱我的個人網站,未來會有更多內容分享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