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教會我們的5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被討厭的勇氣》日文原版在2013年底於日本出版,2014年成為日本的年度暢銷書冠軍,在當地暢銷榜上連續長踞300天。2014年10月台灣出版後,於2015年成為台灣年度暢銷書冠軍,且連續多年皆在各大售書平台暢銷榜行列, 2023 年度博客來「閱讀暢銷總榜」中,《被討厭的勇氣》仍然位居前十。截至目前為止,這本書在全球已銷售超過1,000萬冊。

這本書出版超過10年,我一直到今年才終於翻開它。一開始是覺得這本書應該不太適合我,後來是覺得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人生逐漸通透,應該也不太需要讀了吧(哪來的自信)。直到前幾個月在某堂課上,老師與我們分享,在她曾經很徬徨的時刻,朋友推薦她讀書,當時她讀的第一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電子書紙本書),讀書的過程中有不以為然、也有驚訝、到後來的信服,她誠摯的推薦每個人都能去讀一讀,這位有智慧的老師就是大家很熟悉的youtuber江老師。於是,我覺得自己也應該讀一讀,是什麼樣的書籍能讓人生出力量。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的想法都跟我們普世的觀念背道而馳,並不是說標新立異,而是你想要人生變好其實也沒那麼難,有時候就是一個小小的轉念,放下與轉念,然後往前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紅的韓劇《未知的首爾》?我一邊讀《被討厭的勇氣》一邊追著《未知的首爾》,突然有一種:「啊!原來宇宙的指引是這樣的,有些事情,當你開始的時候,連宇宙都會來幫你。」

在《被討厭的勇氣》提到:「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讓我想起韓劇《未知的首爾》,一對雙胞胎姊妹偶爾互換身份來尋求人生出口的故事,說出不同角色的自我理解、自我認同、自我療癒,與人生最難的往往是跨出去那一秒。其中我覺得跟《被討厭的勇氣》最相符理念的一句話就是:「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到來、今天仍是未知。」主角未知每天都會對自己說,開始的幾集還很不解她對自己說這句話的涵義,後面才知道,這句話包含了多麼多的意義。

心理創傷對我們人生的重大意義

在《被討厭的勇氣》 (電子書紙本書)一書中首先提到:「心理創傷並不存在。」這樣的想法其實完全顛覆我們對於人生經驗的理解,我們都知道,其實小時候受過的某些創傷,長大之後都會程度不一的影響我們,而我們做很多決定,常常也與這些創傷經驗有關。所以即便我整個人已經夠正向思考了,看到這樣的論點也不免浮出問號。但繼續看下去之後也能夠理解這個論點。

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讀完這段,我仍不會否認心理創傷,因為傷害是已造成的,但我完全同意,經歷傷害後的成長,才是人生繼續下去的關鍵,是要被自己從此困在傷害中、或是要從傷害中找出成長的養分,這取決於自己。我知道很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就像我開始書寫,試著寫出自己過往的經驗,那些故事之中,也含有曾經受過的不止一道的傷,可我不願沈浸在曾經的傷害之中,這些年我試著療癒自己,試著找到能夠走出來的方式,比如我去念音樂系,完成小時候沒法完成的事,也是療癒自己的一部分。現實層面來看,養著一個夢想當音樂家的小孩比一般人需要更多資本,而我父母當時沒有,所以我無法完成唸音樂的夢想,很合理,可小時候的我也著實無法接受,如果我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卻毫無作為的話,就會成為一輩子的遺憾,傷癒合卻沒有好,無法釋懷。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現在自己去完成這件事,不代表當時的心沒有受傷,可傷會癒合,我們要繼續往前走,也許我父母當時讓我走音樂這條路便不會有這道傷痕,但我或許會在唸音樂的路上生出更多傷痕,這些事情沒有人會知道,所以不需要去糾結到底有幾道傷,一個人一生中會得到的傷痕太多了,人生的課題就是從傷痕中站起來。但說從傷痕中站起來又好像太堅強了,我們也不用那麼堅強,只要試著為自己做些什麼,比如《未知的首爾》的未知踏出房門,又或者未來開始顯露真實的自己,看起來雖然微不足道,也不是什麼堅強的舉動,但就是比當下的自己在更往前一步就好,一步一步,人生會慢慢好起來。

不自傲不自卑,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當你不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說:「反正我也做不到不如不要浪費時間。」《被討厭的勇氣》 (電子書紙本書)中提到,自卑的心情難免會有,但別讓這樣的情緒成為習慣,久了又多了就是「自卑情結」,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覺得「我不可能做得好」不如不做。

簡單說,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而且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

很多人覺得「追求卓越」是變得超厲害,其實不是,是自己一點一點慢慢變更好。因為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去學習、努力,然後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還沒成為更好的自己前,難免會有自卑感很正常,但這個自卑感應該是跟自己比較所產生的,而非跟別人比。

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近年很流行「內捲」這個詞,重點不是他出自於哪裡,而是這個現象的確在非常多地方都存在,「內捲」這個現象其實就是因為大家都把人生當作「跟別人的競賽」在過,別人怎樣我也要怎樣,沒有試圖了解自己,一頭栽進「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這樣」的世界裡。現實生活中,真要捲的話什麼都能捲,但一個擁有獨立思考的人類,能決定自己要過怎樣的生活,不需要與社會氛圍起舞。事實上,真正會在意你的成就與外表的人,只有你自己,也許你會說:「就是有人要拿我的成就跟外表品頭論足。」真正愛你關心你的人,他們會接納你,絕不會拿你的各項表現來說三道四。

為自己而活比想像中難卻重要

講為自己而活很抽象對不對?《被討厭的勇氣》 (電子書紙本書)中似乎說得很容易,事實上,這件事完完全全需要學習,在亞洲的教育中,並沒有教會我們如何為自己而活,我們通常被教導要乖巧順服、要懂得體貼別人、追求功成名就之後要回饋家人,所以很多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過著「別人想要的生活」。這件事情在社會中非常普遍,卻不見得是健康的,因此很多人走到中年,突然覺得自己到底人生為了什麼,開始感到徬徨甚至憂鬱,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這些人,從來沒有一天認真想過自己要怎麼活,不是他們不想,有很多是不敢想,無論是生活帶給他的壓力、或者從小教育,讓他從來不知道可以思考自己可以要什麼。

老是想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因為太想獲得認同,結果就依照他人「希望你是如此」的期望,拋棄真正的自我,過著別人的人生。

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在想要為自己活一次的時候,被自己身邊的人說「自私」?然後開始內耗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很「自私」。

其實來這裡接受諮商的人,幾乎很少有任性自私的,反倒都是為了要符合他人、父母或老師的期望而受苦。如果網好的方面解釋,他們的言行舉止都不會以自己為中心,而不顧他人感受。

最近很熱門的「長女病」一詞,就是「為他人而活」的經典例子,首先想到除了自己的所有人、一輩子都看不見自己,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生來就是應該要這樣。

世上的父母的確常說「這是為你著想」這句話。但是很明顯的,父母們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也許是為了體面或虛榮心,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欲等所採取的行動。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瞞行為,才會有反彈的舉動。

不確定大家都怎麼想這件事,以我自己來說,回頭看我的人生軌跡,小時候父母在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會覺得他們替我安排要求我達到的所有,除了滿足他們「很會生很會教」的虛榮心外,另一個是,花越少錢升學越好。所以在我的求學階段,我不停地想有突出的表現,同時還常覺得花了父母的錢會有罪惡感。(相信每個家庭的狀況不一樣,我會對於原生家庭有這樣的理解也並非不感激,而是學會課題分離,每件事情都是獨立的。為小孩好有很多種方式是吧?可以討論、可以陪伴、可以給資源,而不是口頭說為你好之後強迫中獎或要求小孩自力更生。)因此有了小孩以後,我提醒自己,不要重複那些我也不喜歡的教養態度。我陪伴小孩、給小孩資源、希望小孩平安健康、希望他在學業上能順遂,是因為他各方面都好能助長他的自信心,也能讓他未來有更多選擇。

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什麼,在身旁守護他。以讀書來說,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如果他想要用功讀書,你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支援。但是,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這對亞洲父母來說真的很困難,即便我把這些想得很通透,在實際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免還是會受到自己小時候的經驗影響,要很努力的跟自己對話,在每天的互動與檢討中,慢慢調整。很多時候,可能還要抵抗其他人對你的不理解。但這也是我們讀《被討厭的勇氣》 (電子書紙本書)珍貴的地方,我們不需要因為別人覺得怎樣就怎麼做,常常跟自己對話,找到真的適合自己與小孩的方向。

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是自己的,全部攬在身上。無時時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就是當他回過神來,人生中的「自我」已經消失不見。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很認真的為自己做一些事,其實在小孩剛出生的那幾年,我是非常混亂的,無法將「自己」完全刪去成為「媽媽」,但又已經成為生理上的「媽媽」,且因為小時候的經驗讓我覺得就算無法成為一個好「媽媽」,至少要成為一個及格的「媽媽」。怎樣是及格在我心中有一些標準,我也明白,其實成為「媽媽」就是一個刪去「自我」的過程,要如何在刪去的過程中,將「自我」與「媽媽」並存,真的是很不容易。即便過了那麼多年,我仍必須透過定期與自己的對話來確認是否能將「自我」與「媽媽」兩個角色都照顧好。

所以為自己活真的很難對吧?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很多角色,每個角色是永遠不可能達到平衡的,平衡是理想,現實中,我們只能讓每個角色的適度地長在身上,照顧他們,這也是一種為自己而活,也是一種成長。

接納自己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被討厭的勇氣》 (電子書紙本書)中不是直接跟你說:「你就做自己就好啊,別人討厭你也沒關係。」而是在每一個小地方轉念,從小地方探討,不是要不管不顧社會的模樣,而是告訴你,不用成為多棒的人,只要發掘自我並接納,就會找到自己的價值。比如我們常常需要從別人口中聽到稱讚來確認自己是否有價值,的確,如果自己做了某些事而得到稱讚甚至是獎賞,有效助長自信心,但一個人也不能永遠靠外在的力量去確認自己的價值。

當獲得別人稱讚成為你的目的時,最終你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迎合別人的價值觀。

比起肯定自己很棒,接納自己是人生更重要的課題。接納自己是這樣的,你清楚明白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理解自己有哪些事情就是能做得比較好,這些事能幫助長自信心;而明白自己的缺點,並不是長自卑心,而是了解自己的不足並知道如何學習與填補。比如很沒耐心的人不用要求自己一次耐心要持續一小時,先從五分鐘、十分鐘開始,再慢慢進步。每天只要比昨天更進步一點,一段時間之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所以,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能真正讓自己蛻變成更好的人。

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針對這一點,阿德勒有一個很簡單的回答,就是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我對某人有用處」,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對了。
真正有貢獻感的時候,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因為當你實際感受到「自己對某人有用處」時,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可。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也還沒做到接納自己、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這三點。

開始可能會分不出來什麼叫做貢獻感,貢獻感不就等於做一些別人認為你該做的事情嗎?我的理解是,他們還是有差異的。舉例來說,父系社會在家庭分工常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也有一些家庭是反過來,甚至可能雙薪家庭更多,無論是誰主外,難免有些人仍沿用傳統觀念,認為在外面工作者回家就可以什麼都不做,這樣的社會氛圍與教育邏輯容易讓世世代代人認為只要身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則可以除了賺錢什麼都不做,如此會讓主內者的地位持續下降,到後來,明明主內者在家庭中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存在,卻因為「沒賺錢」或「賺比較少」而被認為對家庭沒貢獻,這樣的想法也間接影響到主內者對自己的價值認同,長久下來除了失去「自我」,也容易產生對家庭社會全然沒有貢獻的情緒,接著就會將養育小孩當成自己人生的目標,將小孩的一切成就當成自己人生的成績單,因為只要小孩「成才」就能讓「大家」看見自己的價值。而這樣的父母相較於其他更容易養出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孩子。

大多數的孩子,在一開始都會想要表現得「特別好」。具體來說,像是聽父母的話、在團體中表現良好,不論讀書、運動或才藝都很賣力學習。想藉著這樣的行為得到父母認同。可是一旦達不到「特別好」的狀況,例如讀書或運動遇到了挫折,就會轉變成為「特別差」。
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的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完全就只是為了這個目的。

(在家庭分工上,一方主內一方主外是完全沒問題的,但雙方的分工與家庭所得分配也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覺得《月薪嬌妻》這樣的題材很新穎,也有人覺得夫妻談錢傷感情,事實上,不談錢才是最傷感情的,因為付出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回報,內心期待對方看見自己付出「應該」會給自己相對應的報酬,但沒談清楚看「心意」的情況,常常就是一方覺得自己已經表示,另一方卻覺得對方誠意不足,長久下來家庭關係就會失衡。而失衡的家庭關係對小孩也是一種負面影響,除了成長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甚至容易成為「特別的存在」,也會間接影響到未來的家庭。)

選擇從現在開始變得幸福

當一個平凡的人是最難的,一個平凡順遂的人並不是什麼都不是,而是他明白平凡對他的意義是什麼。《被討厭的勇氣》 (電子書紙本書)反覆地提醒大家要活在「當下」,「當下」可能不亮眼,可穩健的踏步往前,雖然平凡,但是真實,接受真實的自己才會幸福。就說我自己好了,30歲以前真的不停的追求各種認同,很擔心別人覺得我不夠好,也怕父母覺得我讓他們「丟臉」,為了給原生家庭「長臉」,真的很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甚至追求更上一層樓。回過頭去看,雖然做過的那些都不會白費,努力過的事情也都會成為自己人生的養分,但真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做的事情,還是太少了。

為什麼需要變得「特別」?是因為無法接受「平凡的自己」吧?正因為這樣,一旦在想變得「特別好」的過程中遇上了挫折,就會跳入極端的「特別差」。
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我開始知道平凡是福也是接近35歲的事了,不隨意顯露鋒芒、平安健康是福氣,因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當下」,不是過去的光芒,也不是未來的成就,就是「當下」。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你想要藉由回顧過去、預見未來,給自己一個免除責任的藉口。事實上,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當你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事。

這當然不是在說人生只需要「及時行樂」,而是扣除未雨綢繆的打算外,我們應該花更多精力專注在「當下」。以前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只想著未來,想著等我做到什麼程度就能得到什麼收穫,可是未來很遠對不對?所以有些事情很容易就中途被放棄,因為目標太遠而手永遠勾不到。這幾年我給自己立定目標的時候開始佛系了,比如最近正在假期,我給自己每週讀一本書的目標,這個目標對我來說是非常輕鬆的,而我到目前為止還真的都達成了。如果我一開始給自己立了一週三本書的目標,可能連一本都看不完,因為當一週過了五天卻一本都還沒看完的那個當下,就很容易對自己說:「反正這週一定看不完不如下週再說吧!」也許最後讀完的書可能會跟一週讀一本差不了多少,但絕對會是辛苦才達成的,且讀書當下,我想的一定會是趕快讀完,而不是享受書的內容,不就可惜了自己讀書的心意?(有關於習慣的養成也可以讀讀《原子習慣》

國中班導每天都會要我們抄一句靜思語,有些很長抄完就忘了,至今唯一記得的一句是:「做,就對了!剛開始看到這句話時內心想的是:「這不是廢話嗎?」但這句話真的有一股魔力,每次覺得沮喪就會想起這句話,想起班導對著我們說話的樣子,然後就會覺得「最差也不會比現在差了我不如就做了吧!」抱著這樣的心態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了我給自己人生創造的困境,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阿德勒說:「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做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這就是我的建議。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有很多跨不過去的時候,其實那些都沒關係,與自己好好相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慢慢想,慢慢來,只要願意開始就好。《被討厭的勇氣》 (電子書紙本書)這本書,適合任何一個階段的你看,也許每個人讀完的想法不同,我對這本書的紀錄與解釋也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的情況,但那不妨礙我們都透過這些正向思考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你還沒看這本書,我很推薦你可以給自己一個讀它的機會,如果你已經讀了,希望你跟我一樣,得到了一些來自這本書的力量。

祝福你們。



有關各種讀書學習的心得都在王小姐說中不是學霸沒關係,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點小愛心並分享給朋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普普文創-avatar-img
5 天前
被討厭會很難過,有時無可奈何,有時是可以避免的。
avatar-img
Life捧烹_王小姐的日常療癒所
33.4K會員
234內容數
歡迎來到「王小姐的日常療癒所」。2021年開始,我在這不定期分享育兒、讀書、旅遊、美食、健康生活、家庭經營與學習成長等各方面的心得。希望透過這些文字,將我對生活的熱情與溫暖傳遞給你,讓這裡成為你日常中可以放鬆、獲得力量的地方。
2024/02/04
這是關於我邁向音樂系之路的系列文章,記錄下了我與自己的對話,是為了療癒自己,如果能夠鼓舞或者療癒到你,就更好了。
Thumbnail
2024/02/04
這是關於我邁向音樂系之路的系列文章,記錄下了我與自己的對話,是為了療癒自己,如果能夠鼓舞或者療癒到你,就更好了。
Thumbnail
2024/02/04
這是一篇分享了我放棄鋼琴多年後重新走向音樂之路的心情。人生只要想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太晚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力量。
Thumbnail
2024/02/04
這是一篇分享了我放棄鋼琴多年後重新走向音樂之路的心情。人生只要想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太晚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力量。
Thumbnail
2024/01/25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2024/01/25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嗎?很想努力上進卻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感到灰心氣餒?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綁架,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