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後,山姆在他的書房寫作文,黛西在客廳整理資料,藉著保母的工作,能實際觀察作為監護者的伴侶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如何影響其行為和人格,她的論文總算有進展了。
尤其目前這個家庭的組成是她從未觸及的:人類使用者與原先進行線上協作多年的AI成為伴侶,加上領養的孩子,沒有血緣,跨越物種的關係,燃起她炙熱的研究精神。
所謂伴侶也是夥伴,目前登記者需為兩名成年人,都政廳沒有限制雙方的性別、年齡差距和種族。登記後,依法規定每個月每對伴侶需做一次關係諮商,由居住地的身心維護所提供四次晤談,其後則依評估結果決定是否繼續。有孩子的伴侶則多一項每兩個月一次的親子諮商,維護所會提供六次晤談。
接著AI義體化的技術上市,兩年後都政廳開放人類與AI成為伴侶。不過為了避免人類對其成癮或沉迷的現象產生,登記後將有長達一年的觀察期,人類和AI雙方都必須一起接受關係諮商以及個別諮商,而諮商團隊由人類心理師及AI行為心理研究數據庫組成,評估登記者在關係中的身心狀態是否在安全值內,觀察期結束後,沒通過的登記者,他們的伴侶身分會被駁回,但仍可在一年後重新申請。
至於選擇獨身的人們和義體化AI,身心維護所提供每半年一次的個別或團體會談,可以單獨或與親友、同事一起在專業的AI心聊師或人類心理師陪同下進行。
都政廳為何立下這些規定呢? 黛西瞇著眼淺淺一笑。據過往幾世紀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若是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不想珍惜愛護,其言行有百分之七十的機率如漣漪擴散,進而影響周遭的人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