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經濟學」和「AI 擴散」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且關鍵的雙向關係:
* AI 是用來「解決」舊瓶頸的主要工具。
* AI 的快速擴散,本身正在「製造」全新的、嚴重的瓶頸。
以下我們來詳細拆解這兩層關係:
- AI 作為「瓶頸的解決方案」
「瓶頸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供給側的效率不彰(勞動力不足、物流混亂、生產力低下)。而 AI 擴散,尤其是生成式 AI 的普及,被視為解決這些供給側問題的強大解方:
* 解決勞動力瓶頸:
* 在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和勞動力短缺(例如卡車司機、倉儲工人、客服人員)的國家,AI 自動化和智慧機器人可以直接填補這些人力缺口。
* AI 也可以作為「輔助工具」(Copilot),大幅提高現有員工(如軟體工程師、設計師、分析師)的生產力,讓一個人能做原本三個的工作。
* 疏通供應鏈瓶頸:
* AI 擅長處理複雜的物流和庫存管理。它能更精準地預測需求、規劃最佳運輸路線、自動化倉儲調度,從而緩解港口壅塞和庫存錯配的問題。
* 提升總體生產力(TFP):
* 從宏觀經濟來看,AI 被期望能像過去的電力或網路一樣,全面提升「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這意味著用同樣的投入(人力、資本)能有更多的產出,這正是「瓶頸經濟學」所缺少的。
簡言之:AI 的擴散,是應對「瓶頸經濟學」挑戰的主要策略。 它透過自動化和優化,從根本上擴張了經濟體的供給能力。
- AI 擴散「製造出新的瓶頸」
然而,事情還有另一面。AI 技術(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 LLM)本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擴散,這股巨大的新需求,反過來創造了當今全球經濟中最嚴重的新瓶頸。
這形成了一個「瓶頸的轉移」:
* 舊瓶頸: 勞動力、港口、物流。
* 新瓶頸: 算力、電力、人才。
具體來說:
* GPU / AI 晶片瓶頸(最關鍵):
* 訓練和運行 AI 模型需要消耗巨量的「算力」,這幾乎完全依賴於NVIDIA(輝達)等公司生產的高階 GPU。
* 目前,全球對 AI 晶片的需求遠遠超過供給。這就是一個完美的「瓶頸經濟學」案例:AI 產業的發展速度,不是由需求決定,而是由「NVIDIA 能生產多少晶片」這個瓶頸決定的。
* 電力瓶頸:
* AI 資料中心是極度耗電的「吃電巨獸」。
* AI 的擴散導致全球用電需求激增,許多地區的現有電網和發電能力(特別是綠電)已無法負荷。電力供給,正在成為限制 AI 發展的新瓶頸。
* AI 人才瓶頸:
* 雖然 AI 能取代某些工作,但要開發、部署和維護 AI 系統,需要大量頂尖的 AI 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
* 全球範圍內,這類高階人才的供給,遠遠跟不上 AI 擴散所需的需求。
總結
「瓶頸經濟學」和「AI 擴散」的關係是動態演變的:
* 一開始(疫後時期),經濟體面臨傳統的勞動力和供應鏈瓶頸。
* 企業開始導入 AI 作為解決方案,以提高效率、突破這些瓶頸。
* 但 AI 本身的擴散速度太快,導致需求轉移並集中到新的領域,創造出了以 GPU 晶片和電力為核心的全新瓶頸。
因此,我們可以說,全球經濟正從「後疫情的瓶頸」階段,進入「AI 驅動的瓶頸」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