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庭前柏樹子。」 學云:「和尚莫將境示人?」師云:「我不將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庭前柏樹子。」
白話譯:
有學僧問趙州:「達摩祖師為何從印度來中土?」
趙州說:「庭院前面的柏樹。」
學僧說:「和尚請不要拿外境的東西來塘塞。」
趙州說:「我沒有拿外境的東西來搪塞。」
學僧於是又問:「那麼達摩祖師為何從印度來中土?」
趙州回答說:「庭院前面的柏樹。」
網路上對於這個文章有很多的解釋,我都看不懂。唯獨看到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的解釋之後,我才有個粗略的了解。
依照傅佩榮教授的解釋,有人問達摩祖師為什麼來中土。對方回答「庭院前面的柏樹。」
這意思就是人生沒有那麼多為什麼,就像庭院前的柏樹,這棵樹為什麼種在這裡呢?
我在一篇文章粗略的表述了我對於佛教的接觸心得,如果融和到這篇文章,那就是世間萬物都是隨緣相遇在一起,所以達摩祖師也是因為機緣關係來到了中土。探究其原因就是因緣相遇。
佛教的因緣是隨機碰撞產生,並無任何原因和理由,無法預測也無法探究原因,所以就無法解釋為什麼達摩祖師會到中土來。
世間萬物都是"因",然後靠"緣"來相遇,之後互動而產生各種"法"。
所以在投資上,會有人問五年前為什麼你沒有買台積電,或是問我為什麼五年前買台積電? 五年前台積電這個"因"就存在於世界上,為什麼你沒有發現,而我又為什麼發現了?這都是"機緣"巧合的相遇。當機緣出現的時候,每個人反應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法"。
所以你不必去追究過去的為什麼,那是因為過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緣"(原因)去和那個"因"(原因)相遇,而有了不同的"法"(結果)。
更重要的是現在。現在又有新的因和你相遇,而你想要產生怎樣的結果?
你可以忽視,繼續沉溺在過去的世界,繼續扼腕,也可以把過去那一頁讀完,學習到經驗,然後翻頁,繼續往下走下去。
不過通常人都是沉溺在過去,沒有學習到經驗,沒有翻篇對未來走不下去,然後這個因就這樣過去錯過,現在放手,沒有未來。
甚為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