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輕的時候,的確是有仇富的心態。現在想起來可能有兩個原因。
1.年輕的時候對於各種外在事物的不滿足。我在18歲的時候因為一場車禍,對方賠償的錢讓我買了一台汽車代步。在30年前的時代,一個五專生可以開車上下學,是一種有錢人的行為了吧?但是我還是會羨慕比我開更好的車子的人。當對方比我年輕,開著比我還好的車,或是哪個同學比我還有錢,過著更好的物質生活的時候,我就會進入下一個心理階段。
2.不想否定自己。當我的同學比我還有錢,我會探求其原因,比如他的家境富裕,所以同學的零用錢就比較多,開的車比我好。所以我輸同學不是我比較差,是因為他爸媽比較有錢。
學生時期這種現象還比較容易釐清,畢竟大家都是學生都沒有賺錢能力,如果別人有錢那肯定就是他家有錢。
可是出社會之後,如果同年齡的人比自己有錢,那肯定就是我自己的問題了。所以如果不讓這種怪罪自己的現象出現,如果對方是我們認識的人,我就會說對方肯定是運氣好。如果對方是不認識的人,那我就會說這個人肯定賺的都不是乾淨的錢,走偏門。
但是隨著我持續工作,薪資慢慢提升,有了一點積蓄之後,我開始學習那些比我有錢的人都在做什麼事情。
我曾經在職場上遇到一個同事,這個同事家裡的浴室總是放一台電風扇。問他原因,他的回答是「你有看過有錢人家的浴室地板是濕的嗎?如果我學向有錢人學習他的各種行為,那我最後就會變成和他一樣的有錢人」。這看似荒謬或是搞笑的回答,開啟了我向有錢人學習的思維。
我後來看到有錢人,不再找理由否定對方來保護自己,而是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他們的行為,探究其原因和方法是否值得學習。這樣的學習思維造就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我開始有了自己的一套主觀意識,然後從他人,或是從我接觸到的生活中的小事,來收集各種素材,讓自己自我中心那套理念越來越強大。
在投資上,當別人有一套別人自認為成功的投資方法,我就會和我自己的方法比較,去想對方的方法是否有我可以學習的地方。
但是除了仇富之外,我遇過一些人,他們不仇富,但是故步自封。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命,都有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自己之所以會不如他人,是因為環境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有小孩,是因為自己收入低,是因為自己個性和他人不同。仇富是找對方問題,而故步自封是找自己問題。從自己出發找出各種理由所以我不如人,自怨自艾,命運的捉弄和安排。
可是我沒有從這些人口中得到他們有曾經向他人學習的經驗。他們對於他人的建議,一如往常地找各種理由說這種方法不適合我,所以我沒辦法和對方一樣。
這些仇富或是自怨自艾的行為都在告訴自己,我沒有辦法變有錢是很正常的,那不是我的錯,我沒有辦法。
所以要讓自己越來越好的心態之一就是,你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或是作法,然後不斷的透過向他人模仿或是自我覺察的方式來讓這個方法越來越好。透過不斷的實施和改進,你得到越來越好的結果,你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
而有了信心之後,你就會對這套方法更有自信,持續學習,進而變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所以仇富是一個封閉自我進步的方法,而向富人學習是一種正向開啟進步的方法。而選擇哪一條路,就看你自己的選擇和決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