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穿越血、膿、汗與糞便,
從人的身體開始,也終於人的身體。
這兩本書都是趣味又精采的文明圖鑑,
以誇張的插畫與趣味的文字,
讓我們在笑聲裡理解,
人類曾經多麼願意為了活下去,
忍受各種荒唐與難堪。

🩺《醫療噁歷史》的封面乍看驚人,
畫家故意誇大動作與表情,
用卡通化的方式重現「痛」的瞬間,
提醒讀者這是一場關於人類勇氣的表演。
它預告了整本書的調性,
幽默與知識並存,趣味裡藏著敬意。
以這樣的畫面開場,
等於宣告醫學從錯誤中長出。

在「菜單上的藥」這個跨頁中,
描繪古人眼中的「療法饗宴」,
蒜頭、熱松針茶、薑黃,
甚至木乃伊身上的一部分全都進了藥方。
藥鋪背景畫面鮮豔得像派對雞尾酒,
那種色彩衝突讓我們一眼明白,
知識的誕生往往來自千千百百次以上的試錯。

「來自身體的藥」則讓人發抖,
尿液、血液和糞便都是配方的一環,
觀察顏色與氣味還能判斷病情。
插畫裡的人神情專注,彷彿進行儀式,
這那份誠懇讓人覺得,
人類對「治癒」的渴望真切到願意相信一切。

🩺「疫苗的誕生」以漫畫式節奏敘事,
從印度天花女神到鐵肺機,
再到英國醫師愛德華・金納注射牛痘的經典場面,
每一格都明快又生動。
醫師對著牛說:
「我不是來拿牛奶的,我是為了你的膿而來。」
這一幕讓歷史變得有趣,
也讓我們明白什麼都可能救人一命。

在「用黴菌製藥」的篇章裡,
科學終於登場,
亞歷山大・弗萊明站在顯微鏡旁,
背景像是綠色黴菌組成的花環,
那是人類第一次把「髒東西」變成救命藥,
畫面的乾淨與主題的髒亂形成強烈對比,
也展現了文明轉折的力量。
🩺全書以幽默包裹著殘酷,
從放血療法到電擊治療,從巫術到實驗室,
每一頁都逐步證明,
醫學的進步其實是一場膽量比賽,
有時病人比醫生更勇敢。
這本書讓孩子看見知識的代價,
也讓大人重新思考「進步」這個詞的重量。

治好了病,還得面對另一個麻煩,
上完廁所要怎麼辦?
《醫療噁歷史》講人類怎麼從滿身傷活下來;
《廁所臭歷史》討論讓世界不被臭味淹沒。
兩本書像連續劇,
第一集救命,第二集救鼻子。
🚽《廁所臭歷史》的封面既滑稽又聰明
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紳士坐在馬桶上看報紙,
背景是明亮的藍色。
那一抹黃馬桶的顏色格外醒目,
象徵文明的光芒,
也順便提醒進步有時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開場提出一個看似可笑的問題:
「人一天會製造多少大便?」
答案讓人傻眼,
全人類一年能堆出兩百座金字塔。
插畫裡的熊貓、蘋果與城市高樓疊在一起,
這種誇張比喻把「排泄」變成可量化的自然現象,
讓孩子以全新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身體。

「選個地點大便吧」這個跨頁
描繪不同文化的如廁方式。
從石器時代的野地挖坑,
到北方游牧民族的移動糞坑。
孩子能從中理解,排泄是一種文化行為。
大家的共同點是,別堆出一做糞便山就好!

🚽「用它對付敵人」則展現人類想像力的極限。
蒙古軍曾把糞便裝進石砲彈,
大家將汙水排進護城河,
護城河成為最佳防守線。
整頁紫紅色背景讓人幾乎能聞到臭味,
這些畫面搞笑卻真實,
也說明公共衛生與戰爭、政治緊密相連。
「清理便便大學問」是最有人情味的一頁,
夜色中,清道夫提著桶子走在月光下,
孩子可以看見,那些默默工作的人,
撐起城市的清潔與尊嚴。
這份描繪溫柔而真實,
讓「乾淨」變得具體。

「大便千萬別浪費」翻開新的一頁。
在綠色的畫面裡,
糞便成為燃料、肥料、能源。
這章是環保教育最幽默的詮釋,
文明讓臭味變成最佳資源,有最好的應用。
🚽這本書絕對是最幽默的「公共衛生啟蒙史」,
讓我們臭氣中看見秩序,
從排泄物中看見科學的邏輯。
這兩本書配合得極好,
一個講身體的內部,一個講外部;
一個探究「怎麼治好人」,
一個追問「怎麼處理痕跡」。
它們呈現的共同觀點是:
文明從不潔淨的地方長出來。
插畫家艾拉・卡斯佩羅維奇的風格功不可沒,
她用飽和色塊畫出這些的主題,
讓人既覺得幽默也反感。
每一頁都像是一場視覺遊戲,
粉紅與綠色象徵腐敗與生命,
橘色與藍色代表危險與秩序。
她成功把「歷史的臭味」轉化成「設計的美感」。
而文字的魅力則在於語氣,
兩書都以調皮卻誠懇的語調,讓知識不枯燥。
《醫療噁歷史》證明人類的勇氣從失敗中長出;
《廁所臭歷史》宣告乾淨的世界是群體的功勞。
當我們邊笑邊讀的時候,
心裡已經種下了兩個概念,
科學始於好奇,文明來自尊重。
「怪奇噁歷史」系列讓我們看見,
文明經常誕生於混亂的現場,
那些血、那些臭、那些亂⋯⋯
都是人類追求更好生活的證據,
噁心只是表面,智慧才是內裡。
【怪奇噁歷史系列】醫療噁歷史
作者|耶蕾納.波萊克希奇
繪者|艾拉.卡斯佩羅維奇
譯者|竹蜻蜓
出版|親子天下
【怪奇噁歷史系列】廁所臭歷史
作者|奧利維亞・梅克爾, 凱蒂・尼爾森
繪者|艾拉.卡斯佩羅維奇
譯者|竹蜻蜓
出版|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