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一盞心燈的緣起
南無阿彌陀佛。
親愛的朋友,願您平安。
在我們眼前的這位比約恩・林德布勞居士,他並非一位生來便遠離塵囂的聖者。他曾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經濟學家,和你我一樣,在這繁華世間努力生活,品嚐過成功的滋味,也感受過內心的迷惘。他是一位旅人,一位在生命的道路上,勇敢尋找答案的同行者。本故事集,便是希望能透過他這段不凡的生命示現——從一位追求頂尖成就的商業精英,轉身步入泰國的森林,成為一名僧侶,最終又回歸俗世,坦然面對「漸凍症」這生命給予的最後一堂課——為我們點亮一盞心燈。
我們的目的,是將那些深奧的智慧,化為一個個您可以在生活中觸摸、感受與實踐的溫暖故事。
現在,請您放鬆身心,讓我們一同走進比約恩的世界,探尋他最初的困惑,也是我們許多人心中,那時常響起的叩問。

--------------------------------------------------------------------------------
1. 故事一:華麗的牢籠
會議室的落地窗外,是櫛比鱗次的水泥叢林,象徵著權力與財富。會議室內,掌聲剛剛平息。比約恩,作為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又一次以他無懈可擊的數據和邏輯,贏得了一場重要的商業談判。同事們向他投來欽佩的目光,客戶們紛紛上前握手,讚譽之詞不絕於耳。在外人看來,他擁有了一切——名聲、財富、以及一顆聰明絕頂的頭腦。
然而,當他獨自回到空無一人的辦公室,那種勝利的快感卻如潮水般迅速褪去,只留下一片冰冷的空虛。他靠在昂貴的皮椅上,感到一種深刻的疲憊。他想起會議上,為了某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他如何習慣性地挑起辯論,直到對方啞口無言。他總是這樣,享受著辯贏的快感,像一隻好鬥的公雞。他將這種習性寫在日記裡,稱之為「愛較真」。
他問自己:「為什麼我總是需要證明自己是對的?為什麼贏了之後,心裡反而更空了?」他看著窗外的萬家燈火,感覺自己像是被困在一個用成就和名利打造的華麗牢籠裡。外表光鮮亮麗,內心卻找不到真正的安寧。
就在那個寂靜的夜晚,一個問題從他內心深處浮現,如此清晰,如此巨大,撼動了他整個生命的根基。
為什麼一個成功的商人,要放棄他所擁有的一切呢?
這個問題,像一顆投入靜湖的石子,激起的漣漪,即將引領他走向一片截然不同的森林。
--------------------------------------------------------------------------------
2. 故事二:低語的咒語
泰國的森林寺院,空氣中瀰漫著潮濕的泥土與寧靜的芬多精。剛成為僧侶的比約恩,換下了西裝,穿上了袈裟,卻脫不下那顆習慣爭辯的心。
一天下午,他與一位師兄在討論如何修補茅草屋頂。他憑藉自己過去的知識,堅持一種更「有效率」的方法,而師兄則主張遵循寺院的傳統做法。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氣氛逐漸變得緊張。比約恩那「愛較真」的習性再次佔了上風,他幾乎就要脫口而出:「你錯了,聽我的才對!」
就在這時,寺院的住持,一位年邁的長者,緩緩走了過來。他沒有評判誰對誰錯,只是微笑著看著比約恩,用極其溫柔的聲音,對他說了一句話。
那句話像一句低語的咒語,瞬間瓦解了比約恩所有的武裝。住持說:「比約恩,試試看,在心裡對自己說:『我可能錯了』。」
比約恩愣住了。他從未想過,這句簡單的話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往後的修行中,他反覆咀嚼這句「咒語」,慢慢體悟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
- 它是一個寶貴的「暫停點」:當爭辯的念頭升起時,這句話能像一個溫柔的剎車,中斷那不斷重複、令人疲憊的無效爭辯模式,為自己創造一個喘息的空間。
- 它是一種智慧的修煉:它幫助他從「知識的驕傲」——那種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傲慢,轉向「智慧的謙卑」——那種在未知面前永遠保持謙遜的態度。
從那天起,「我可能錯了」 成了他隨身的法寶。每當固執的念頭升起,他便在心裡默念這句咒語。他發現,當「我」退後一步時,世界反而變得更加寬闊。他開始將這句咒語融入日常,卻也因此發現了內心更深層的挑戰——那如野馬般奔騰不息的念頭。
--------------------------------------------------------------------------------
3. 故事三:不請自來的訪客
在禪堂裡,比約恩盤腿靜坐,努力地想讓心靜下來。然而,他的腦海卻像一個熱鬧的市集,各種念頭如同「不請自來的訪客」,一個接一個地闖進來。
「午飯的咖哩太鹹了。」 「明天的工作還沒安排好。」 「師兄今天看我的眼神有點奇怪。」 「我這樣坐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些念頭喧嘩、吵鬧,讓他心煩意亂。起初,他試圖驅趕它們,像趕走討厭的蒼蠅一樣。他對自己說:「別想了!安靜下來!」但越是壓制,它們反彈得越厲害,彷彿在嘲笑他的無能為力。他感到挫敗,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修行。
一位年長的禪師觀察到了他的苦惱。在一次開示中,禪師沒有直接對他說教,而是講了一個比喻:「念頭就像天空中的浮雲,來來去去,天空本身並不會因為雲的形狀或顏色而改變。」
比約恩深受啟發。他逐漸領悟到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我們無法控制腦海中要浮現哪些念頭;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他不再與念頭搏鬥,而是學著像一位「情緒記錄員」。當憤怒的念頭來訪時,他不在心裡上演一齣復仇大戲,只是平靜地標記:「哦,一個關於憤怒的念頭來了。」當焦慮的念頭出現時,他也不再跟隨它去預演未來的災難,只是客觀地記錄:「嗯,一個關於焦慮的念頭經過。」
他學會了與這些不請自來的訪客共處。他不為它們端茶倒水,熱情款待(不相信它們);也不將它們拒之門外,惡語相向(不壓抑它們)。他只是靜靜地看著,任其來,任其去。漸漸地,市集安靜了下來,訪客們自覺無趣,便悄悄離開了。
當他學會安頓自己的心後,才發現自己有了一種新的能力——去承接他人的心。
--------------------------------------------------------------------------------
4. 故事四:靜默的禮物
離開寺院後,比約恩選擇了一份特別的工作——擔任心理健康求助熱線的志工。憑藉著他的聰明才智和修行經驗,他最初以為自己能為那些在痛苦中掙扎的人提供「答案」。
「你應該試試看……」 「為什麼你不這樣想呢……」
他總是急著給建議,試圖用自己的智慧去「修復」對方的問題。然而,他發現效果甚微。
一個雨夜,他接到一通電話。電話那頭的男人,聲音裡充滿了絕望。他失去了工作,妻子也離開了他,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男人在電話裡泣不成聲,語無倫次地訴說著他的痛苦。
那一刻,比約恩腦中閃過無數個「解決方案」。但他想起了在寺院裡學到的功課,他忍住了所有想開口的衝動。他只是握著話筒,閉上眼睛,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全然地、慈悲地,投注在對方的聲音上。他沒有說話,只是全然地聆聽。
電話那頭的男人,在長久的沉默後,哭得更厲害了,但這次的哭聲中,多了一絲釋放。在通話的最後,男人哽咽著說:「謝謝你……謝謝你聽我說話。從來沒有人……這樣聽我說過。」
掛上電話後,比約恩淚流滿面。他終於領悟到,真正的幫助,從來不是給予高明的建議,而是提供一個不被評判、被全然關注和接納的空間。這份靜默的、敞開心扉的聆聽,才是最珍貴的禮物。 他也深刻體會到,原來「為他人提供服務,帶給我極大的回報」,這份回報,是了悟慈悲真諦的法喜。
這份學會慈悲聆聽的能力,最終幫助他溫柔地聽見了自己生命中最艱難的訊息,並將其化為最後的祝福。
--------------------------------------------------------------------------------
5. 故事五:順流之河
歲月流轉,比約恩已不再是僧人,而是一位分享智慧的老師。然而,生命給他開了一個嚴峻的玩笑——他被診斷出患有ALS,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症」。這意味著,他的身體將逐漸失去控制,像一條慢慢結冰的河流。
面對這個宣判,他沒有悲傷,也沒有憤怒。朋友們為他感到不公,他卻平靜地說:「這不是一場悲劇,這是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他將自己畢生所學的智慧,應用在這場終極的考驗中。過去,他是一個凡事追求掌控的經濟學家;如今,他必須學會全然地放手。當他無法自己扣上襯衫的鈕扣時,他練習放下對「小事」的控制;當他想到未知的未來時,他練習擁抱不確定性,全然地信任生命的安排。
他不再將死亡視為失敗或終結,而是以一種深深的感恩之心來面對。他感謝這具身體數十年來的服務,也感謝這個疾病,讓他有機會將智慧活到極致。他不再逆流掙扎,而是選擇成為那條順流而下的河,溫柔地流向生命的海洋。
他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將痛苦轉化為智慧:
面對的挑戰過往的執著習得的智慧身體逐漸失能凡事皆要掌控放下小事,接受無法控制的,與無常共處未知的恐懼規劃與預期未來擁抱不確定性,全然信任生命的安排生命的終結視死亡為失敗以感恩之心面對,將其視為最後一堂課
他的生命之河,雖然流速漸緩,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澈、安詳,映照出智慧的光芒。
--------------------------------------------------------------------------------
終章:回歸自心的旅程
親愛的朋友,我們陪伴比約恩居士走完了他這一生的旅程。
從「華麗牢籠」裡的覺醒,到一句「低語咒語」所帶來的謙卑;從學會與內心「不請自來的訪客」共處的覺察,到送出那份「靜默禮物」的慈悲;最終,在「順流之河」中,達成了全然的接納。
這是一條清晰的路徑,一條從紛繁的外在世界,回歸內心尋找永恆安寧的旅程。
這些智慧並非高懸天邊的星辰,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我可能錯了」這句話的猶豫裡,在覺察一個念頭升起的瞬間,在一次不帶評判的聆聽中。願比約恩的故事,能化為您手中的一盞心燈,在您感到迷惘或疲憊時,為您照亮前行的路。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南無觀世音菩薩。 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恩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感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感恩南無普賢菩薩。 感恩南無地藏王菩薩。 感恩南無準提菩薩。 感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 感恩佛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