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前言:一場正在蔓延的無聲危機
《別再叫我加油,好嗎》不僅是一本書名,更是一個年輕世代內心深處的求救信號。作者張閔筑的經歷是當前校園心理健康危機的深刻縮影:一位PR值97的資優生,卻同時承受著霸凌、升學壓力、閱讀障礙與暴食症的折磨。她的故事揭示了一場比統計數字更深刻的危機——一場意義的危機。它嚴厲地批判了一個將外在成就置於內在福祉之上,慣於提供「加油」式的有條件嘉許,而非無條件接納的社會文化。
這份痛苦的吶喊,迫使我們正視一個公共衛生領域的核心問題:我們的社會過度強調個體的「自力」(Self-Power),期望深陷困境者能憑一己之力奮力游出深淵。張閔筑的覺醒之路固然英勇,但一個健康的社會絕不能將所有重擔都放在個體肩上。本白皮書的核心宗旨,便是倡議從過度依賴「自力」的文化,轉向建構一個強大而慈悲的「他力」(Other-Power)體系——即完善的公共政策與支持網絡,溫柔地承接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年輕心靈。
張閔筑的經歷並非孤例。數據顯示,台灣憂鬱症盛行率高達8.9%,影響近200萬人。當個人化的痛苦達到如此普遍的程度,這便不再是個人問題,而是亟需系統性介入的公共衛生挑戰。理解這些深層的結構性根源,揭示了零散的解決方案已然不足。我們現在必須轉向建構一個系統性、預防性的關懷架構。

--------------------------------------------------------------------------------
2.0 問題根源分析:從社會文化到校園結構的失靈
本章將從社會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及行政心理學等多重角度,剖析導致校園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層結構性因素,揭示為何一句善意的「加油」,反而會成為推落懸崖的最後一根稻草。
2.1 社會文化的枷鎖:「毒性正向」作為有條件的關懷
在台灣社會中,「加油」這句口頭禪,往往是「毒性正向」(Toxic Positivity)的社會性展演。此概念描述了一種過度且不切實際的社會期望,要求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需保持積極樂觀。當學生正經歷極度痛苦時,一句輕率的「加油」非但無法安慰,反而成為一種隱形的語言暴力。這正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Carl Rogers所批判的「有條件的關懷」——其潛台詞是:「你必須好起來,我才接受你現在的狀態。」
這種文化腳本,將「毒性正向」與「有條件關懷」合而為一,含蓄地教導學生:他們的負面情緒是不被接受的。這迫使他們壓抑真實感受,戴上「活潑開朗」的面具,以換取社會認可。這種偽裝的存在狀態,不僅引發更深的愧疚與焦慮,更使真誠的人際連結變得不可能,直接助長了校園中霸凌與疏離的社會土壤。
2.2 教育體系的壓力鍋:從認知扭曲到「我執」的強化
2.2.1 認知風暴下的存在焦慮
張閔筑身為PR值97的學生,卻堅信自己「一文不值」,此現象完美印證了認知行為療法(CBT)的負面認知框架:關於自我(我很無助)、世界(世界對我很苛刻)與未來(未來是黯淡的)的負面信念。然而,CBT僅描述了這場認知風暴的症狀。更深層的分析揭示,這些症狀源於一種存在主義的焦慮——一種被社會定義的僵化角色所困住的痛苦。學生不僅是思考模式出現扭曲,他們更因無法活出真實的自我,被迫「假裝自己是個活潑開朗外向的人」,承受著一種非真實存在的折磨。
2.2.2 創傷印記與僵化的自我認同
發展心理學指出,青少年時期是「自我認同」的關鍵期。校園霸凌、家庭溝通不良等創傷性事件,在此階段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若以更深刻的心理學模型來比喻,這些創傷如同在學生的「阿賴耶識」(可理解為深層潛意識)這座倉庫中,植入了負面的「種子」。這些創傷的印記會潛伏其中,在未來被相似情境觸發時,便會顯現為「我是有問題的」或「我是不被愛的」等深層信念,遠比西方心理學的「基模」(Schema)概念所描述的更為根深蒂固。
升學主義體系則加劇了此問題。它將學生的價值與單一的PR值掛鉤,助長了一種文化上的「我執」——即對「PR值97資優生」或「失敗者」等僵化身份的執著與依附。這種對固定自我概念的執著,正是痛苦的根源,它使學生喪失了心理彈性,無法接納自身作為一個完整、多面向的個體。
2.3 支持系統的失能:一個充滿斷點的援助網絡
2.3.1 為何傳統支持模式會失靈
作者「歷經數次藥物治療、心理諮商都沒有突破性的改善」的經歷,揭示了現有支持系統的結構性缺陷。這不僅可能意味著傳統療法對於處理源於早期創傷的深層人格模式有所侷限,更反映出一個更大的問題:一個 fragmented(碎片化)的援助體系。
2.3.2 結構性的行政與經濟障礙
從行政心理學與經濟心理學角度分析,現有的心理健康資源,無論是校園諮商或校外服務,在可及性、充足性與有效性上均面臨嚴峻挑戰。學生因害怕標籤化而不敢求助;校園輔導人力長期不足;霸凌事件中行政與法律機制的失能,更往往成為保護受害者的最大障礙。這些系統性的失靈,共同構成了一張網,將需要幫助的學生牢牢困住。
--------------------------------------------------------------------------------
3.0 政策倡議:建立三級預防的校園心理健康支持體系
理解了問題的深層根源後,我們必須超越零散的應對措施,建構一套以前瞻性、系統性的「他力」為核心的政策解決方案。本章借鑒公共衛生領域成熟的「三級預防」模型,旨在將校園心理健康工作從被動的危機處理,轉向主動的預防與培力。
3.1 第一級預防:普及性介入(Universal Intervention)-提升全體學生的心理韌性
3.1.1 政策建議:推動「情緒素養與社會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課程綱要
將SEL正式納入各級學校課綱,使其成為核心素養的一部分。這是對「毒性正向」文化的直接解毒劑,從系統層面教導「無條件積極關懷」的技能。課程應包含:
- 情緒辨識與調節:教導學生辨識並接納自身與他人的情緒,取代壓抑文化。
- 同理心與人際溝通:培養學生換位思考與支持他人的能力,從根本瓦解霸凌行為的社會土壤。
- 壓力應對與求助技巧:讓學生學習健康的壓力管理方式,並知曉何時、何地、如何尋求幫助。
3.1.2 政策建議:改革單一化學業評量標準
此政策是為了解構助長痛苦的「我執」文化。過度依賴學業成績作為成功標準,是造成學生僵化自我認同與存在焦慮的根源。教育部門應推動多元化評量方式,建立能肯定學生在藝術、體育、社會服務等領域成就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心理彈性,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身獨特的價值。
3.2 第二級預防:選擇性介入(Selective Intervention)-及早識別與支持高風險群體
3.2.1 政策建議:建立標準化早期篩檢與預警機制
倡議為各級學校引入經實證有效的心理健康篩檢工具,並對第一線教師進行系統性培訓,使其具備識別高風險學生的能力,能及早啟動關懷與轉介流程。
3.2.2 政策建議:強化校園諮商資源的可及性與友善性
這是建構系統性「他力」的關鍵舉措,確保沒有學生在危機中被迫僅依賴其已耗竭的「自力」。具體措施應包含:
- 降低求助門檻:推動線上預約、朋輩支持小組等多元諮商模式,消除學生因標籤化而不敢求助的障礙。
- 擴充專業人力:參照公共衛生標準,立法保障各級學校合理的「生師比」與「生輔導員比」,確保資源充足。
3.3 第三級預防:指標性介入(Indicated Intervention)-完善危機處理與轉介網絡
3.3.1 政策建議:建構校園、社區與醫療機構的無縫轉介網絡
針對當前體系的斷點,政府應主導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合作平台與標準化轉介流程,確保處於急性危機中的學生能迅速獲得所需的深度藥物或心理治療。
3.3.2 政策建議:強化校園霸凌事件的行政與法律處置效能
應修訂相關法規,明確校方在霸凌防治、通報及處理上的法律責任與時效,並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法律與心理支持,確保正義得以伸張,創傷得以療癒。
--------------------------------------------------------------------------------
4.0 結論:從個體自救到集體承擔的慈悲願景
張閔筑的故事,是一段從極度痛苦中奮力「自力」覺醒的英勇歷程。然而,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其標誌正在於它所提供的「他力」——即一個強大、完善且充滿慈悲的公共支持系統,確保沒有人需要獨自面對風暴。
本白皮書所倡議的三級預防體系,其目標不僅是消除痛苦,更是借鑒正向心理學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發掘其內在潛能與生命意義。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更深刻的智慧,一種源於華嚴哲學「事事無礙」的洞見。此洞見提醒我們:一個學生的掙扎(事)與教育體制的失敗(事)是密不可分的;課程綱要的改革(事)與「加油」文化的反思(事)也是互相關聯的。
一個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體系,必須承認這種深層的互聯性。我們的政策必須是「事事無礙」的——環環相扣、互相增強。在這樣的體系中,評量標準的改革能支持情緒教育的深化,而更強的支持網絡則能從根本上瓦解霸凌的溫床。
我們在此發出最強而有力的呼籲:懇請教育與公共衛生主管機關攜手合作,將這些政策建議轉化為具體行動。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台灣的下一代,打造一個他們不再需要孤獨吶喊「別再叫我加油」,而是在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無條件支持與深刻關懷的「人間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