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透鏡:三種心理學派如何理解一顆受傷的心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零、前言:一個共同的故事,三種理解的視角

每一顆受過傷的心,都承載著一個故事。而要真正讀懂它,我們有時需要不只一種看待的方式。在心理學的智慧中,有許多不同的學派與理論,它們就像一副副不同功能的眼鏡,各自用獨特的焦距與色彩,幫助我們看見人類心靈的複雜風景。這份文件的目的,並非要評判哪副眼鏡最好,而是邀請您與我一同戴上這三副不同的眼鏡,學習從不同角度,溫柔地理解同一個生命所經歷的深刻困境。

我們將以《別再叫我加油,好嗎》一書中,作者張閔筑女士的親身經歷作為共同的案例。這位在痛苦中掙扎,最終靠著自己的力量找到光亮的靈魂,她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接下來,我們將依序戴上認知行為療法人本主義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的眼鏡,一同探索一顆受傷的心,以及它如何踏上療癒的旅程。

raw-image


--------------------------------------------------------------------------------

一、我們的共同案例:一位在書本與現實中掙扎的靈魂

在深入探索理論之前,讓我們先清晰地看見這位主角所面臨的生命困境。她的痛苦是多層次的,交織著來自校園、家庭與內心的巨大壓力:

  • 校園生活: 承受著「教室內不可言說的霸凌」,以及「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
  • 家庭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如同兩條「無法交集的平行線」,缺乏情感的支持與連結。
  • 學業壓力: 身為PR值高達97的資優生,卻因壓力出現閱讀障礙,陷入「笨到看不懂課本上白話到了極點的文章」的自我矛盾中。
  • 身心症狀: 巨大的內心痛苦,引發了「暴食症」與深刻的「自我懷疑」。
  • 核心吶喊: 她發出了「別再叫我加油,好嗎」的呼救,這不僅是個人的求救信號,更是對社會上無所不在的「毒性正向」壓力最沉痛的抗議。

面對這片苦海,她沒有沉淪。她最終決定「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勇敢地挑戰了僅有 2.09% 的錄取率,轉學攻讀成功大學心理學系。

面對這樣複雜的痛苦,心理學家會從哪裡開始著手呢?讓我們先戴上認知行為療法(CBT)的眼鏡看看。

--------------------------------------------------------------------------------

二、第一副眼鏡:認知行為療法 (CBT) — 想法決定了你的世界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現代心理治療中最廣泛應用的學派之一。它的核心理念非常清晰:我們的「想法」(認知)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許多心理困擾的根源,並非事件本身,而在於我們內心那些「不正確或扭曲的思考模式」

應用CBT的經典理論「負面認知三角」來分析主角的困境,我們會看到一幅驚人清晰的內心地圖:

  • 關於自我: 主角內心深處可能盤踞著「我很無助」、「我一文不值」的核心信念。這種信念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完全壓倒了客觀事實——即使她是PR值97的頂尖學生,她仍然堅信自己「笨到看不懂課本」,這正是自我負面認知的完美體現。
  • 關於世界/他人: 經歷了「霸凌」與「孤獨」,她的經驗很可能孕育出一種認知濾鏡,讓她將外界詮釋為一個充滿敵意與批判的地方,從而感知到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他人是不可信的。
  • 關於未來: 當一個人深信自己無能、世界充滿敵意時,很自然地會導向「未來是暗淡的」、毫無希望的結論。

在CBT的框架下,主角的「暴食症」並非一個孤立的問題,而是被視為一種為應對內心巨大痛苦而採取的「失調行為」。當負面認知帶來的情緒痛苦無法承受時,暴食成為了一種短暫轉移注意力和麻痺痛苦的應對機制。

因此,CBT會提出的解決方向,重點在於「認知重建」。治療師會像一位偵探,溫柔而堅定地陪伴主角,一步步地辨識出那些在她腦海中自動冒出的負面思考,挑戰這些想法的合理性(例如:「有什麼證據支持妳真的很笨?」),並最終幫助她建立一套更客觀、更健康的思維習慣。

CBT提供了一張清晰的「思維地圖」,但如果問題的根源不只在於「想法」,而在於更深層的「自我」呢?讓我們換上人本主義的眼鏡,探索另一種可能性。

--------------------------------------------------------------------------------

三、第二副眼鏡:人本主義心理學 — 找回真實的自己,是療癒的開始

人本主義心理學帶來了一道溫暖的光。它相信,每個人內在都有一股與生俱來的、追求成長與發揮潛能的強大驅動力,稱之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在人本主義看來,心理困擾的出現,往往是因為這股驅動力被外在的壓力與評價所阻礙,而療癒發生的關鍵,在於提供一個充滿「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懷」的環境

讓我們用人本主義的視角,重新審視主角的經歷:

  • 對抗「毒性正向」: 社會上不斷的「加油」聲,在人本主義看來,是一種「有條件的關懷」——「你必須好起來,我才能接受你」。這種壓力迫使主角壓抑自己真實的痛苦,與人本主義療癒的核心「無條件積極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完全背道而馳。真正的關懷,是接納她當下所有的情緒,無論是悲傷、憤怒還是絕望
  • 尋找「真實性」(Authenticity): 主角曾提到,她「假裝自己是個活潑開朗外向的人」。這在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哲學中,是一種「不真實」(inauthenticity)的狀態。她為了迎合社會的期待,戴上了一副不屬於自己的面具。因此,她的憂鬱症,可以被視為是內在「真實自我」被長期壓抑後所發出的吶喊,是一種深刻的「存在主義焦慮」。
  • 展現「自我實現」: 她最終決定「轉學攻讀心理系」,這個行動本身就是「自我實現」驅力的強大展現。她拒絕了外界給予的「資優生」標籤,不再扮演他人期望的角色,而是勇敢地選擇了一條能夠幫助自己尋找內在潛能與自我理解的道路。

因此,人本主義會提出的解決方向,其重點不在於「修正錯誤思想」。相反地,它強調提供一個充滿「無條件積極關懷」的安全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主角可以卸下所有心防,安全地去探索、接納並擁抱自己所有的經歷——包括那些痛苦的、脆弱的、不被社會接受的部分。當她能夠與真實的自我重新連結時,療癒就開始了,那股內在的成長力量也將自然地引導她走向更完整的生命。

人本主義讓我們看見了接納與真實的力量。但療癒之後,我們要如何走向更豐盛圓滿的生命呢?接下來,讓我們戴上正向心理學的眼鏡,看看如何從「消除痛苦」邁向「創造幸福」。

--------------------------------------------------------------------------------

四、第三副眼鏡:正向心理學 — 從停止受苦,到尋找生命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為心理學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它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心理學的目標,僅僅是幫助人們從痛苦的-5分回到正常的0分嗎?還是應該更進一步,幫助人們從0分走向充滿幸福的+5分

它與傳統心理學的關鍵區別在於,它不只是關注如何「修復損傷」,更是關注如何建立「幸福與優勢」。然而,這絕不意味著否定或壓抑負面情緒。如同Source Context所強調的,正向心理學認為「正負兩面的情緒互相補足協調」,追求的是一種真實而完整的生命體驗。

讓我們用正向心理學的視角,來詮釋主角的自救之旅:

  • 動機的轉化: 主角的求學動機,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轉化。起初,她可能是被升學主義下的「外在動機」所驅動(為了符合PR值97的期待)。然而,在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後,她轉學攻讀心理系的動機,轉變為一股強大的「內在動機」——為了自我理解、自我救贖,並找到生命的答案。
  • 尋找「意義」(Meaning): 她的自救過程,不僅是為了「消除憂鬱」這個負面狀態,更是為了發掘自身的潛能,並為自己所承受的苦難賦予「意義」。她最終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書,與大眾分享,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將個人痛苦轉化為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意義」的完美體現。這超越了單純的自我療癒,進入了創造價值與貢獻的層次

因此,正向心理學會提出的解決方向,其焦點會放在幫助主角發掘個人優勢、培養真實的(而非有毒的)正向情緒,並最終找到超越個人痛苦的生命意義與目的。它會問:「在這段痛苦的經歷中,妳發現了自己哪些從未察覺的力量(如韌性、勇氣、同理心)?妳如何能將這些力量運用在未來的生命中,去創造一個對妳自己和對他人都更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已經從三種不同的視角看見了主角的困境與力量。現在,讓我們將這三副眼鏡並列,看看它們共同描繪出一幅怎樣的、更完整的療癒藍圖。

--------------------------------------------------------------------------------

五、觀點對照:一張圖看懂三大心理學派的療癒地圖

每種心理學派,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語言,去訴說關於痛苦與療癒的故事。這張表單並非一張評分卡,而是一份慈悲的詞彙對照,幫助我們欣賞在走向完整的旅途上,每一種視角所照亮的不同真相。

三大學派觀點對照表

raw-image

--------------------------------------------------------------------------------

六、結語:每一種視角,都是一份溫柔的邀請

走過這趟旅程,我們看見,認知行為療法像一位理性的嚮導,幫助我們整理混亂的思緒地圖;人本主義心理學像一個溫暖的庇護所,讓我們在無條件的接納中找回真實的自己;而正向心理學則像一座燈塔,指引我們從療癒走向更豐盛、更有意義的生命航向。

這三個學派並非互斥,它們更像是地圖上不同的圖層,共同為我們理解複雜的人心提供了豐富的線索,也為每一個在困境中的靈魂提供了多元的療癒可能。

我們由衷讚嘆書中主角的勇氣,她不只拯救了自己,更將這份力量分享了出來。同時,我們也感謝這些心理學的智慧,它們為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靈魂,點亮了一盞盞理解與療癒的溫柔燈火。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87內容數
2025/11/03
在《別再叫我加油,好嗎》一書中,作者張閔筑女士分享了她真實的生命故事。她曾深陷於校園霸凌、升學壓力與憂鬱症的苦海,甚至產生了嚴重的閱讀障礙。然而,她最終透過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心,成功地「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她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張珍貴的「心地圖」,指引我們看見煩惱的根源與出路。
Thumbnail
2025/11/03
在《別再叫我加油,好嗎》一書中,作者張閔筑女士分享了她真實的生命故事。她曾深陷於校園霸凌、升學壓力與憂鬱症的苦海,甚至產生了嚴重的閱讀障礙。然而,她最終透過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心,成功地「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她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張珍貴的「心地圖」,指引我們看見煩惱的根源與出路。
Thumbnail
2025/11/03
張閔筑的故事是一趟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偉大旅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支持,從來不是輕飄飄的口號或強迫性的樂觀。它是一種深刻的智慧、一種無條件的接納,以及一種敢於直面痛苦的勇氣。
Thumbnail
2025/11/03
張閔筑的故事是一趟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偉大旅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支持,從來不是輕飄飄的口號或強迫性的樂觀。它是一種深刻的智慧、一種無條件的接納,以及一種敢於直面痛苦的勇氣。
Thumbnail
2025/11/03
翻開新聞,一股無形的壓迫感籠罩著我們這個時代。世界正經歷著75年來最頻繁的國家間衝突,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氣候災難的警鐘更是響徹雲霄。許多人心中都瀰漫著一種深層的困惑與不安,彷彿世界正朝著某個不可知的懸崖加速前進。
Thumbnail
2025/11/03
翻開新聞,一股無形的壓迫感籠罩著我們這個時代。世界正經歷著75年來最頻繁的國家間衝突,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氣候災難的警鐘更是響徹雲霄。許多人心中都瀰漫著一種深層的困惑與不安,彷彿世界正朝著某個不可知的懸崖加速前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Thumbnail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此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內心,儘管他感到缺乏勇氣和堅強,但仍努力嘗試愛自己。深刻地探討了自我接納的意義和力量。
Thumbnail
此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內心,儘管他感到缺乏勇氣和堅強,但仍努力嘗試愛自己。深刻地探討了自我接納的意義和力量。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一個曾經用「理智」來評判心中所有情緒的人, 當她終於找回和自己的內心的連結, 她便馬上面對到……人總有已到極限,卻還被迫不斷向前的時刻……
Thumbnail
一個曾經用「理智」來評判心中所有情緒的人, 當她終於找回和自己的內心的連結, 她便馬上面對到……人總有已到極限,卻還被迫不斷向前的時刻……
Thumbnail
日本人水島廣子所寫的書,她有從事多年精神治療的經驗,想藉由這本書想幫助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而受傷的人們建立自我價值感,思考與方法,進而邁向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日本人水島廣子所寫的書,她有從事多年精神治療的經驗,想藉由這本書想幫助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而受傷的人們建立自我價值感,思考與方法,進而邁向自在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