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為了「更健康」而自己打果昔?
香蕉一根、莓果一把、再加一匙可可粉──看起來滿滿的抗氧化力、營養滿點。
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卻發現:這樣的組合,可能讓你辛苦加進去的營養成分白白流失。為什麼呢?
香蕉,果昔裡的「營養黑洞」
研究團隊在2023年發表於Food & Function 的論文中提到,他們發現香蕉含有一種酵素──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而且,香蕉裡的PPO活性極高。
這個酵素是植物的防禦酵素,平時沉默,受傷時啟動,幫助植物防禦受傷與病原入侵。但是對食品業者來說,它是「壞人」--就是它會在果肉接觸空氣時「氧化多酚」,讓蘋果或香蕉切開後變褐色。
問題是PPO不只是讓水果顏色變深,也會破壞我們想要保留的抗氧化物質。
像可可粉或莓果裡的「黃烷-3-醇(flavan-3-ols)」──一種被證實有助於維持血管健康的多酚類化合物──在和香蕉一起打成果昔的過程中,會被PPO迅速氧化、聚合成大分子,結果人體幾乎吸收不到。
他們是怎麼發現的?
研究團隊找來受試者分別喝下三種飲品:
1. 加香蕉的可可果昔(高PPO)
2. 加莓果的可可果昔(低PPO)
3. 純可可萃取膠囊(對照組)
結果發現,
喝香蕉果昔的人血液中的黃烷-3-醇濃度只有膠囊組的約16%。
也就是說,八成以上的有效成分在進入身體前就被氧化掉了。
研究者還進一步發現,就算把香蕉飲料和可可飲料「分開喝」,吸收量仍下降三到四成,因為香蕉的PPO在胃裡仍能存活一段時間。
換句話說,只要兩者在胃裡「遇到」,破壞作用就會發生。
這種現象被稱為 「食物互動效應(food interaction effect)」:
當不同食材混合時,它們的酵素、酸鹼值或分子結構可能互相作用,
改變營養素的穩定性與吸收率。
我們以為「好的東西混在一起會更好」,
但「食物互動效應」卻提醒我們:營養素不是孤立存在的。
例如:
茶加牛奶會讓茶多酚與乳蛋白結合,抗氧化力下降;
β-胡蘿蔔素打成胡蘿蔔汁後吸收率上升,因為細胞壁被破壞;
菠菜雖含鐵量高,但草酸會把鐵「鎖住」,吸收率反而低。
食物的價值,取決於它與誰一起出現。
營養不是靜態的「成分」,而是一場分子間的互動。
從香蕉談「科學的謙卑」
這項研究的意義,遠不止於「果昔該不該放香蕉」。
它提醒我們:世界的運作比理論複雜得多。
在理論上,我們知道可可多酚有益健康;
在現實中,只要多放一根香蕉,這個結論就不再成立。
這正是「科學謙卑」的起點──
承認我們的知識是暫時的、條件性的,而非絕對的。
真正謙卑的科學家不會說「這永遠正確」,
而是說:「在這樣的條件下,這個結果成立。」
這種語氣聽起來模糊,卻比任何斬釘截鐵的宣告更接近真實。
「吃下去都一樣」的錯覺
這讓我想到一個笑話。
主人點了青椒炒牛肉和鳳梨蝦球,
結果廚師端上來的是青椒炒蝦仁和鳳梨炒牛肉。
主人火了:「你做錯了!」
廚師理直氣壯地說:「反正吃下去都一樣嘛。」
──這句話是不是有點耳熟?
其實,我們在面對營養與食品科學時,
常常就是那位「吃下去都一樣」的廚師。
我們以為:
熱量一樣就等於營養一樣;
成分相同就等於效果相同;
營養素都好,混在一起更好。
但真實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香蕉和可可的組合會互相抵銷;
茶與牛奶會互相中和;
食物的順序、比例、時間、加工方式,
都可能讓結果天差地遠。
更弔詭的是——「到胃裡都一樣」這句話,從生理上是真的,但從化學上是錯的。
因為香蕉的多酚氧化酶在胃中仍能活動幾分鐘到十幾分鐘。
所以就算分開喝,只要它們在胃裡「遇上」,
那場反應就會開始,營養就被氧化掉。
是的,最後它們都被分解成糖、胺基酸與脂肪酸——
從這個角度說,確實「都一樣」。
但那是變成一樣之後的結果。
在變成一樣之前,它們已經彼此影響、互相毀壞。
謙卑,是理解複雜世界的起點
食物互動效應讓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古老的道理:
世界不是由單一因果構成的,而是網絡。
香蕉讓果昔失效,不是因為它「不好」,
而是因為它在錯的情境裡啟動了錯的反應。
就像科學探索一樣——
有時我們找到的,不是答案,而是新的問題。
當我們懂得在不確定中保持開放心態,
就會發現,謙卑並不是退讓,
而是面對真實世界最堅定的勇氣。
最後,如果讀者問我:那是不是不能吃香蕉了?
當然不是啦,其實就等下一餐再吃就好!
參考文獻:
Ottaviani, J. I. et al. (2023). Impact of polyphenol oxidase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flavan-3-ols in fruit smoothies. Food & Function, 14, 8217–8228. DOI: 10.1039/d3fo01599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