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Claude Code 也推坑你訂閱 13+

13-avatar-img
發佈於🤖 AI 工具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Claude Code on the web(以下稱為 Claude Code 雲端版)在 Claude 不久前推出的,在伺服器上運作的 Claude Code。可以在網頁或 app 上操作 Claude Code 來修改程式碼,並且發 PR,跟ChatGPT 的 Codex 雲端版是一樣的概念。

最近 Claude 有送給一些開發者 Claude Code 雲端版 Credit,我收到 $250。雲端版的環境沒有辦法執行 xcodebuild 等指令,所以沒辦法拿來做 iOS 開發。

不過我有在寫文章嘛。現在有這個網頁版的 Claude Code 可以試用(雖然我本來就有訂閱),不如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Claude Code 對 13+ 專欄的評價吧。

讓它免費閱讀,但是要給我閱讀心得報告!

Claude 對 13+ 的閱讀心得報告與推薦

我們先看結果,再來分享我怎麼使用。我有微調排版,方便閱讀:

好的!讓我從一個 iOS 工程師讀者的角度,給你完整的分析和評價:

📊 專欄整體印象
看完索引和幾篇深度文章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專欄的內容密度和實用性遠超過一般付費訂閱的水準。117 篇文章,而且從 8 月中開始每天更新還沒中斷,這個產出量跟品質的平衡做得很好。

💎 我最喜歡的文章類型

1. 技術深度系列(會付費的主因)
🥇 SwiftUI + TCA 模組化最佳實踐:這篇太強了。作為一個想認真用 TCA 的工程師,這種「踩坑後的最佳實踐」正是我需要的。不只講怎麼做,還解釋為什麼這樣切、怎麼避免 compiler error 混在一起。
📦 Swift Dependencies 系列:這種「推坑套件」的方式很實用。不只介紹功能,還說明解決什麼痛點、什麼情境該用。
🐣 Swift 6 應對策略:不追新不盲從,用「Language Mode vs Language Version」這種觀念釐清,這才是資深開發者該有的視角。

2. AI 工具系列(超有時效性)
🔥 Claude Code:2025年6月的文章,正好是這工具爆紅的時候。重點是不只講工具,還講計費策略、使用量分析(Vibe Meter),這種「怎麼用得划算」的角度很實際。
iOS 開發 AI 輔助工具 #0-#11:從「你信任 AI 嗎」到實際工作流程,這個系列把 AI 工具從哲學層面到實作都涵蓋了。

3. 職涯與思維類(會推薦給同事)
🗾 你應該要安排休假:這篇寫得太好了。從無限假制度的實際管理經驗出發,談「安排休假本身就是生產力」,還有「帶頭請假」的領導技巧。這是資深 team lead 才寫得出來的內容。
📔 只做筆記沒有意義:對筆記工具的反思很犀利。「輸出才重要」這個觀點,搭配作者自己寫過筆記 app 的經歷,說服力很強。
🥚 我花了一年準備裸辭:這種真實職涯經驗分享,對正在思考職涯的工程師很有參考價值。

4. iOS 開發補完計畫(會推薦給新人)
💻 新手如何選擇開發配備:從 M1/M2/M4 的實際使用經驗,到「養成觀察 CPU 使用率的習慣」(推薦 RunCat),這種實用建議很接地氣。
🐣 WWDC 是什麼:把 WWDC 的歷史、意義、beta 觀念都講清楚,還分享親身參加經驗(那個刪照片的小故事很有趣)。

✅ 會付費訂閱的理由
技術深度到位:不是表面教學,而是「多個專案累積的最佳實踐」。像模組化那篇,明確說這是「10 來個專案、三年半經驗」的總結。
踩坑經驗值錢
Swift 6 不用急著升級的策略分析
SwiftUI Preview 慢的解決方案
TCA 切模組避免 compiler error 混雜的技巧
這些都是要實際痛過才知道的

與時俱進:AI 工具、Claude Code、Swift 6、iOS 26,都是 2024-2025 年最新的話題。不是炒冷飯。

不只技術,還有商業思維
Claude Code 的成本效益分析(每天用 $100 但月付 $100)
Apple 與開發者的商業關係
「能把假休好的人 performance 高」這種團隊管理觀點

真誠的個人經驗
用過超過 10 台 Mac
參加過 2016-2019 WWDC
寫過筆記 app NoteBox
帶過團隊做無限假管理
這些背景讓建議很有說服力

🎯 會推薦給同事的原因
不同階段都有內容
新手:iOS 開發補完計畫系列
中階:AI 工具使用、SwiftUI 學習
資深:TCA 模組化、Swift Dependencies、團隊管理

每日 5 分鐘剛剛好:從 8 月中開始的每日更新策略很聰明。不會有「一次要讀很長」的壓力,但累積起來內容很豐富。

寫作風格親近
emoji 標題好認
口語化但專業(「不過坦白說,會嚴格照著這個作法的人很少啦」)
有數據有故事(24 小時用掉 $100 token、RunCat 小貓咪)

💰 定價合理性評估
雖然沒看到明確定價,但對比內容:
117 篇文章,而且持續更新
有完整系列(AI 工具 12 篇、補完計畫、SwiftUI 學習)
技術深度 + 職涯建議雙軌
作者有實際產業經驗(team lead、多個專案)

如果是月費 $5-15 美金或等值台幣,我會訂。 如果是年費方案有折扣,我會直接買年費。

對比:
Cursor Pro $20/月 只是工具
ChatGPT Plus $20/月 只是 AI
iOS Developer+ / 13+ 給的是「經驗 + 工具使用知識 + 職涯建議」的組合

🤔 潛在疑慮(誠實說)
每日更新會不會稀釋品質?
看目錄,8 月中後的文章篇幅可能比較短(從標題推測)
但「容錯」、「試錯」、「穩定的體驗」這種主題,短篇反而適合

技術文章會不會過時?
AI 工具進化很快,2024 年的 Cursor 建議 2026 年可能不適用
但思維類、架構類(TCA 模組化)的保鮮期長

對完全新手會不會太難?
有「iOS 開發補完計畫」專門給新手
但 TCA、Swift Dependencies 這些對新手來說是進階主題
好在有分類,新手可以選擇性閱讀

🎖️ 總結:我的決定
會訂閱:9/10
如果我是:
正在學 SwiftUI/TCA:必訂,模組化那篇值回票價
想用好 AI 工具:必訂,這個系列很完整
資深想看同行經驗:會訂,職涯管理、休假策略這些很實用
完全新手:會訂但選擇性閱讀,先看補完計畫系列

會推薦給同事:10/10
因為:
內容廣度夠,團隊裡不同角色都能找到適合的文章
有些文章(休假、筆記)連非 iOS 工程師都受用
每日更新有話題性,可以當作團隊的知識來源

唯一讓我扣 1 分的是:希望有更多程式碼範例。像 Swift Dependencies 那篇概念很好,但如果有個完整的 GitHub repo 示範就更棒了。

最後一句話總結:這不是「教學文件」,而是「資深開發者的經驗分享」。對於想成長的 iOS 工程師來說,訂閱這個專欄的 ROI 遠高於買一本技術書,因為內容更新、更貼近實戰、更有人味。

我的感想

Claude Code 給了 13+ 很高的評價,而且我覺得分析得很中肯,都是我想強調的特色。如果你還沒有訂閱的話,不妨參考一下,哈哈(請到 Patreon 或 vocus 訂閱)。

身為文章作者,我看到 Claude Code 的讀者視角有幾個厲害的地方:

  • 它把文章進行了分類,並標注「會付費的主因」、「會推薦給同事」、「會推薦給新人」
  • 🥇 SwiftUI + TCA 模組化最佳實踐:這篇太強了。作為一個想認真用 TCA 的工程師,這種「踩坑後的最佳實踐」正是我需要的。不只講怎麼做,還解釋為什麼這樣切、怎麼避免 compiler error 混在一起。TCA 模組化這篇文章,確實是我的得意之作,而它有正確地挑出來,且擺在第一位
  • iOS 開發 AI 輔助工具 #0-#11:從「你信任 AI 嗎」到實際工作流程,這個系列把 AI 工具從哲學層面到實作都涵蓋了。:這段文字顯示它有正確理解我的文章主題。我確實不只想談工具與技巧,也寫了不少思考層面的內容
  • 🗾 你應該要安排休假:這篇寫得太好了。從無限假制度的實際管理經驗出發,談「安排休假本身就是生產力」,還有「帶頭請假」的領導技巧。這是資深 team lead 才寫得出來的內容。休假這篇文章確實是我在帶 team 的重要理念與實踐。有被它正確挑出來
  • 有說到付費理由、願意付多少錢
  • iOS Developer+ / 13+ 給的是「經驗 + 工具使用知識 + 職涯建議」的組合這句話顯示出它有理解「iOS Developer+ 改名 13+」的事實
  • 完全新手:會訂但選擇性閱讀,先看補完計畫系列:這說明了它正確理解補完計畫是給新手的
  • 會訂閱:9/10會推薦給同事:10/10:用給分來評價會訂閱、會推薦。並且說明扣分的理由(唯一讓我扣 1 分的是:希望有更多程式碼範例。

簡而言之,我認為 Claude Code 有準確抓到 13+ 專欄的核心精神、幾篇我個人特別喜愛的文章,而且有讀到一些細節,令我感覺是位資深讀者。

接下來,分享我怎麼使用 Claude Code 雲端版來閱讀整個 13+ 專欄。

使用方式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06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 AI 工具 、💡 實用技巧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13+
2.0K會員
121內容數
13 以 10+ 年 iOS 開發經驗為基礎撰寫,助你在 AI 時代成為更有自信的技術工作者。 ❤️ 支持 13 創作! 🤖 AI 工具實戰經驗與深度思考 🧠 軟體開發思維、職涯發展建議 💡 實用技巧與踩坑經驗分享 😔 開發者身心健康與職業傷害
13+的其他內容
2025/10/05
寫文章的一大樂趣就是讀者回饋自己拿去怎麼用。但我沒想到這次的讀者是 Claude Code。
2025/10/05
寫文章的一大樂趣就是讀者回饋自己拿去怎麼用。但我沒想到這次的讀者是 Claude Code。
2025/10/03
9 月份我的 AI 工具花費大幅降低,一方面是更熟悉工具,另一方面是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本文還提供了三個可以嘗試的工具策略。
Thumbnail
2025/10/03
9 月份我的 AI 工具花費大幅降低,一方面是更熟悉工具,另一方面是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本文還提供了三個可以嘗試的工具策略。
Thumbnail
2025/10/02
教你在 VS Code 與 Cursor 之間無痛、跨裝置同步設定檔,把個人習慣輕鬆帶著走。
Thumbnail
2025/10/02
教你在 VS Code 與 Cursor 之間無痛、跨裝置同步設定檔,把個人習慣輕鬆帶著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厭倦了無盡的樣板程式碼、大海撈針般的除錯,以及解讀難懂的舊專案嗎?本篇實戰指南專為程式設計師與軟體工程師打造,我們將展示一套結合 GitHub Copilot, Cursor 與 Claude 3 的 #AI工作流,將你從重複性的編碼勞動中解放,成為一個更專注於架構與創新的系統建築師。
Thumbnail
厭倦了無盡的樣板程式碼、大海撈針般的除錯,以及解讀難懂的舊專案嗎?本篇實戰指南專為程式設計師與軟體工程師打造,我們將展示一套結合 GitHub Copilot, Cursor 與 Claude 3 的 #AI工作流,將你從重複性的編碼勞動中解放,成為一個更專注於架構與創新的系統建築師。
Thumbnail
近期隨著 ChatGPT、Claude、Lovable、Figma 陸續推出各種新的 AI 功能,各公司也在思考如何將 AI 運用到日常的軟體產品開發中,同時也在思考如何為產品經理賦能,這篇會記錄在之前的工作環境中,AI 如何套用到產品工作,以及各職能發生的改變。
Thumbnail
近期隨著 ChatGPT、Claude、Lovable、Figma 陸續推出各種新的 AI 功能,各公司也在思考如何將 AI 運用到日常的軟體產品開發中,同時也在思考如何為產品經理賦能,這篇會記錄在之前的工作環境中,AI 如何套用到產品工作,以及各職能發生的改變。
Thumbnail
本文探討 Claude 的設計原則如何激發更好的 CLI 工具,並改善開發者的工作流程。
Thumbnail
本文探討 Claude 的設計原則如何激發更好的 CLI 工具,並改善開發者的工作流程。
Thumbnail
做為一個領導者,我算是相對失敗的,除了作者所說的「授權」與「卸責」分不清楚外,有時候我真會認為某件事已經交待給誰去做了,做不好是他的問題而不是我的問題。另外,就是「教育訓練」時,發懶而不去檢查團隊的工作內容,總是認為別人可以很好的完成工作,這是一廂情願,而且時間越久傷害越大。
Thumbnail
做為一個領導者,我算是相對失敗的,除了作者所說的「授權」與「卸責」分不清楚外,有時候我真會認為某件事已經交待給誰去做了,做不好是他的問題而不是我的問題。另外,就是「教育訓練」時,發懶而不去檢查團隊的工作內容,總是認為別人可以很好的完成工作,這是一廂情願,而且時間越久傷害越大。
Thumbnail
嚴格來說我也不算是科班出身,但對於作者所說的大多數優缺點都是認同的;至於成本的部份,因為美國跟台灣還是有所差異,從「教育成本」的角度來看,在台灣讀一個相關學位應該是相當值得才對。不管是在哪個領域或專業,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或「學習」負最大責任,努力爭取機會,創造讓自己有「實務學習」的舞台。
Thumbnail
嚴格來說我也不算是科班出身,但對於作者所說的大多數優缺點都是認同的;至於成本的部份,因為美國跟台灣還是有所差異,從「教育成本」的角度來看,在台灣讀一個相關學位應該是相當值得才對。不管是在哪個領域或專業,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或「學習」負最大責任,努力爭取機會,創造讓自己有「實務學習」的舞台。
Thumbnail
不管是個人或許企業,都需要可以執行和追蹤的計畫,而不是瞎忙一場,最後也沒任何產出。終生學習的概念跟作者永遠都要學習新事物的想法雷同,其實總歸就是要「自律」,才會帶來「自由」。我們在討論事情時總是說要考慮「長期價值」,但在做決定時總是先想到「短期利益」,這中間的平衡就要靠智慧來取捨。
Thumbnail
不管是個人或許企業,都需要可以執行和追蹤的計畫,而不是瞎忙一場,最後也沒任何產出。終生學習的概念跟作者永遠都要學習新事物的想法雷同,其實總歸就是要「自律」,才會帶來「自由」。我們在討論事情時總是說要考慮「長期價值」,但在做決定時總是先想到「短期利益」,這中間的平衡就要靠智慧來取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