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產品開發如何導入 AI?產品經理怎麼運用 AI?|EP10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近期隨著 ChatGPT、Claude、Lovable、Figma 陸續推出各種新的 AI 功能,各公司也在思考如何將 AI 運用到日常的軟體產品開發中,同時也在思考如何為產品經理賦能,這篇會記錄在之前的工作環境中,AI 如何套用到產品工作,以及各職能發生的改變。

raw-image

一、開發團隊如何導入 AI

⠀⠀

每間公司都想要透過 AI 加速開發量能,但具體要怎麼做?以下會綜合自己過往工作經驗和其他 PM 的心得,紀錄軟體產品開發的導入方式。

⠀⠀

▍(一)導入 AI 的原因

導入原因每間公司都不太一樣,但主要圍繞在這幾點:

  1. 老闆希望用 AI 加速全部產能,由上往下宣布要將 AI 融入日常開發流程
  2. 老闆希望用 AI 替換特定職能,先讓部門主管進行採購
  3. 主管希望用 AI 提高部門績效,從中間促使組員使用 AI
  4. 組長希望用 AI 提高小組效率,自主將 AI 導入工作流程
  5. 員工希望用 AI 提高個人效率,由下往上提議要採購 AI 帳號

⠀⠀

以軟體產品公司來說,會總結兩個方向:

  1. 加速產能:在人數不變的情況下,透過 AI 加速產品開發量能
  2. 確保品質:在量能加速的情況下,透過 AI 確保產出維持品質


▍(二)如何將 AI 融合到原有產品開發模式

回到軟體產品開發的流程,原本一個功能從發想到開發完畢可能會經歷以下步驟:

  • PO(Product Owner / PM / 產品經理):負責需求盤點、撰寫 PRD、User Story
  • RD Lead(技術主管、資深工程師):負責技術可行性評估、技術架構設計
  • UX(設計師):負責畫面呈現
raw-image

而一開始大家對導入 AI 的想像,是在如何協助各職能加速原有工作流程:

raw-image

但實際落實到各職能的日常工作中,到底要怎麼運用呢?誰要來主導這一切?這時通常就會拉出一個專案負責人,主導整個 AI-Driven 導入專案。

⠀⠀

▍(三)導入 AI 四階段

這陣子在和不同 PM 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導入 AI 這整件事能一步到位的公司非常少,通常都會循序漸進推動,目前聽下來比較完整的流程是:

  • 第一階段:挑選團隊領頭羊
    從各產品線(或各開發小組)挑選 4–5 位 Sr.PM、Sr.RD,主導整個 AI-Driven 導入計畫,包含確認推進比例、推進方式、優劣勢分析等。
  • 第二階段:鼓勵使用 AI 工具
    計畫啟動初期,先讓大家隨意使用,並主辦各種內訓講座,介紹各工具差異和使用案例,目標是讓大家「至少先用」。
  • 第三階段:觀測 AI 使用狀況
    推行一段時間後,開始逐步要求大家工作中一定要用到,並要有固定的成果報告,目標讓大家「一定要用」。
  • 第四階段:開發流程導入 AI
    當大家熟悉個人工作有 AI 之後,接著就可以繼續導入到團隊工作流程,目標是讓大家整體「加速工作流程」。


這四個階段通常不是一蹴可及,每一個階段都可能要花費數週到數月才能推進,這會根據公司規模而有影響。在規模小一點的公司(30 人內)可能推進就會比較快,但規模大一點的公司(百人、千人)就可能會花更久,因為要改變大家既有工作模式影響的範圍太多人,且不一定大家都願意調整。

⠀⠀

二、導入 AI 遇到的困難

⠀⠀

實際導入過程中不一定很順利,原因是「改變習慣」本身就是一件滿難的事,特別是近期 AI 加速後裁員的新聞不時會出現,因此若是由上往下,大家通常也會有疑惑「導 AI 是不是要取代誰」,因此做為整個專案的負責人,要不斷跟大家持續溝通「讓大家使用 AI 是加速工作效率,而不是公司想要換掉你」。

⠀⠀

▍(一)導入的目標是什麼

當大家逐漸接收導入 AI 計畫,但一個計劃的推進一定也會制訂目標,也會追求數字,那這個計劃要怎麼追求呢?

⠀⠀

我們先換位思考一下,對於公司管理層來說導入 AI 最終目標是優化團隊工作流程來「提高整體團隊產能」,並非只是「優化個人工作流程」,因此「有一些人在日常工作使用 AI 了」不算成功,「各團隊都已透過 AI 加速 OO% 工作時間」才算成功。

⠀⠀

因此初期不同公司可能會制定不同導入目標,像是:

  1. 對於工程師來說,原本沒用 AI 是 4hr,使用 AI coding 是 3hr
  2.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寫 PRD 從 6hr 縮短成 3 hr
  3. 對於團隊產能來說,開發點數從 100 點變成 120 點

⠀⠀

但一開始數字要怎麼訂?其實也不確定,因為優化效率到底是 120% 是極限嗎?還是可以優化到 200%?( BTW,200% 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 1 個人幾乎替代 2 個人的工作),大家在導入前還無法有一個標準,只能邊導入邊觀測大家使用狀況。


▍(二)導入過程遇到的困難

因此當我們想要去全面導入時,可能就會收到各種回饋,包含:

  1. 部分 RD 覺得 AI Coding 沒有比較快,刻意使用 AI 反而比較慢
  2. 部分 PM 覺得 AI 寫 PRD 沒有比較快,反而要先輸入很多資訊給 AI
  3. 各組 PM 運用寫 PRD 的方式都不同,很難統合出一個共通的工作流程
  4. 各組開發文化習慣都不同,不一定都是正規的敏捷開發模式

⠀⠀

這些聲音會讓推行遇到一些阻礙,再往深處回推內心原因,可以摘要成:

  1. 推行 AI 對自己的工作沒有加速,反而降低產出,可能會導致被盯
  2. 推行 AI 對於工作績效沒有幫助,不會被列入 OKR 或 KPI
  3. 推行 AI 不會幫助加薪,為什麼要在多做這些事
  4. 推行 AI 會影響到自己在公司的生存地位

⠀⠀

上面這些情境會導致推行不容易,而我觀察到可以成功推動的關鍵在於:

「小量測試,快速迭代,大力分享」

⠀⠀

▍(三)漸進式導入

以我看到成功推動導入 AI 的公司,他們做了「漸進式導入過程」,以 PM 的 PRD 為例:

  1. 先挑 2 位 Sr.PM,制定出一份可以套用所有 PM 的公版 PRD 
  2. 在 2 條產品線各自挑 1 個 Scrum Team 運行 1–2 個功能規劃,迭代 PRD
  3. 進行分享會,讓其他 PM 了解使用方式
  4. 再加入 3–5 個小隊再跑 1–2 個功能,再次迭代 PRD
  5. 再進行分享會,讓更多 PM 了解使用方式
  6. 用 1 季的時間全面拓展到全部的 Scrum Team
  7. 再進行分享會,持續交流彼此使用方式

⠀⠀

以 RD 或 QA 的話也是類似的概念,先挑少數人作為先鋒者,嘗試在工作中先使用 AI,接著透過分享會的方式交換使用方式,讓其他人先看到使用成果,接著促使更多人也願意分享和使用。

⠀⠀

三、產品經理最終如何使用 AI

⠀⠀

上面提到的是整個計畫框架,接著落實到產品經理本身還可以做哪些事?

⠀⠀

▍(一)鼓勵使用 AI 工具

回到上面提到的四個階段,產品經理在第一階段「至少先用」,可以有三種使用場景:

  1. 分析面:
    - 用 AI 進行競品分析
    - 用 AI 拆解用戶需求,分析現況功能要改動的範圍
  2. 規劃面:
    - 用 AI 撰寫 PRD
    - 用 AI 協助製作畫面初稿 HTML(Claude / Loveable)
    - 用 AI 檢查 PRD 是否完整
  3. 業務面:
    - 用 AI 產出提案簡報(Gamma)
    - 用 AI 撰寫功能教學手冊(Claude / ChatGPT)
    - 用 AI 產出客戶常會問的 FAQ

在這個階段因為是「鼓勵」,因此有些公司不會限制產品經理一定要用哪套工具,Grok / Gemini / Claude / ChatGPT 都可以使用,但為了讓大家都真的有在用,因此有些公司會有固定的「產品經理 AI 分享會」,透過每周的 PM 週會,讓產品經理輪流分享彼此用的狀況以及實際產出了什麼結果。

⠀⠀

▍(二)觀測 AI 使用狀況

進到第二階段「一定要用」前,這時 Product Leads 就會收斂出幾種用法,讓大家在日常工作都要使用,以我之前的工作為例,主要圍繞在兩種用法:

  1. 分析面
    - 產品經理將原有文件匯入 NotebookLM,做成產品知識庫
    - 當迭代此產品模組,就可以和 NotebookLM 互動進行快速產品盤點
  2. 規劃面:
    - 產品經理透過 Claude 產出 PRD 和 Wireframe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 Claude?是因為若是要產 Wireframe 的話,Claude 的繁體中文精準度比較高。

以下圖為例,左邊是 Claude — Sonnet 4 產出的 HTML 畫面,右邊是 ChatGPT — GPT5,在文字上還是有差異。

raw-image

⠀⠀

▍(三)開發流程導入 AI

第二階段運行一段時間後,接著就要正式導入到開發流程中,以產品經理的工作就是寫 PRD 和拆解 User Story,因此就能透過 AI 來進行「PRD Review」和「User Story Review」。

兩者差異在於:

  • PRD Review:著重在該 PRD 的專案範圍、功能目標、時程規劃等
  • User Story Review:著重在該 Story 情境、需求闡述、驗收標準等

但初期為了讓大家熟悉流程,因此對於 Review 標準也抓比較鬆,會針對一些基本原則,像是標題是否清晰、驗收標準是否明確等,同時也確保這些標準可以套用到各產品線。

⠀⠀

四、總結

⠀⠀

回到計畫一開始,AI 能否達到以下事情:

  • 加速產能:在人數不變的情況下,加速產品開發量能
  • 確保品質:在量能加速的情況下,確保產出維持品質

⠀⠀

在我觀察過往工作的導入狀況,以及不同公司 PM 遇到的狀況:

  • 產能:先下降後上升,但對於 RD 比較能追蹤到數據,PO 仍較無明顯數據追蹤
  • 品質:透過 AI 針對規劃內容分析遺漏的地方,每一個專案和功能會看更細

⠀⠀

而對於產品經理本身的 Insight 是:

  • 領域專家效果不顯著:若超級熟悉特定領域,自己寫 PRD 會比描述給 AI 聽更快
  • 缺少文件不好推進:前人未留下相關文件,因此 AI 給出的修改範圍就會有更多幻覺
  • 中小功能不需使用:小於 1 Sprint 的功能,盤點的工比較少,自己寫 PRD 會更快

⠀⠀

整體來說產品開發產能還是有上升的,也對於工作流程有一些改善,但有些題目我還沒想到答案,先記下來之後持續思考:

  1. 當 PO 工作效率開始要被追求數據,該看什麼指標?
  2. 當 PO 工作效率真的加速到最極致了,下一階段是什麼?
  3. 對於 PO 的任用標準,接下來要怎麼制定 OKR / KPI?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
115會員
192內容數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2025/07/30
剛踏入新公司的產品經理,要如何快速熟悉全新的環境、陌生的產品線以及人際關係?Onboarding 有哪些注意事項?剛好這陣子有滿多朋友更換公司,這篇預計透過 3 個維度 Product(產品)、Project(專案)、People(人員)記錄一下產品經理上工流程。
Thumbnail
2025/07/30
剛踏入新公司的產品經理,要如何快速熟悉全新的環境、陌生的產品線以及人際關係?Onboarding 有哪些注意事項?剛好這陣子有滿多朋友更換公司,這篇預計透過 3 個維度 Product(產品)、Project(專案)、People(人員)記錄一下產品經理上工流程。
Thumbnail
2025/07/20
產品經理部落格的第 1 篇從 2022/07/22 開始,到 2025/07/17 第 100 篇,用 3 年的時間成長了什麼?對於產品經理有什麼感受?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看法?這篇會記錄一下這 3 年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7/20
產品經理部落格的第 1 篇從 2022/07/22 開始,到 2025/07/17 第 100 篇,用 3 年的時間成長了什麼?對於產品經理有什麼感受?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看法?這篇會記錄一下這 3 年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7/07
產品經理常扮演客戶與團隊中間的溝通橋樑,但當走到第一線面對客戶時,常常會面臨一個困境「答應 vs 不答應」的需求窘境,「現場答應」可能會帶回一堆無法消化的要求,「現場猶豫或拒絕」又有可能破壞客戶關係。
Thumbnail
2025/07/07
產品經理常扮演客戶與團隊中間的溝通橋樑,但當走到第一線面對客戶時,常常會面臨一個困境「答應 vs 不答應」的需求窘境,「現場答應」可能會帶回一堆無法消化的要求,「現場猶豫或拒絕」又有可能破壞客戶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現代技術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技術團隊和項目規模的擴大,領導力與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管理項目、激勵團隊並推動技術變革,已成為每一位技術領導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技術熟悉度與應用能力 領導者必須對AI技術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其能力和限制。這樣
Thumbnail
現代技術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技術團隊和項目規模的擴大,領導力與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管理項目、激勵團隊並推動技術變革,已成為每一位技術領導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技術熟悉度與應用能力 領導者必須對AI技術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其能力和限制。這樣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技術時代,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已成為推動業務創新和增長的重要力量。從改善客戶服務到優化運營流程,AI和ML的應用範圍日益廣泛,為企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會。企業又可如何利用AI和ML提升業務呢?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技術時代,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已成為推動業務創新和增長的重要力量。從改善客戶服務到優化運營流程,AI和ML的應用範圍日益廣泛,為企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會。企業又可如何利用AI和ML提升業務呢?
Thumbnail
產品經理想做 AI 產品要懂哪些基本名詞?這篇整理我過往參與 AI 自傳生成時,和 NLP 工程師有討論到的概念,AI 應用目前還尚未普及,未來我會再陸續整理不同功能或產業需要知道的 AI 基礎知識。
Thumbnail
產品經理想做 AI 產品要懂哪些基本名詞?這篇整理我過往參與 AI 自傳生成時,和 NLP 工程師有討論到的概念,AI 應用目前還尚未普及,未來我會再陸續整理不同功能或產業需要知道的 AI 基礎知識。
Thumbnail
現代AI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六大核心能力 一、策略與願景:專注於改善用戶生活 二、負責任的AI管理:風險和責任 三、深入了解數據:數據來源和安全 四、模型開發與生命周期 五、評估:系統性能和輸出的評估 六、推向市場:從內部測試到外部發布
Thumbnail
現代AI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六大核心能力 一、策略與願景:專注於改善用戶生活 二、負責任的AI管理:風險和責任 三、深入了解數據:數據來源和安全 四、模型開發與生命周期 五、評估:系統性能和輸出的評估 六、推向市場:從內部測試到外部發布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AI 履歷、AI 自傳、AI 找工作是近期很熱門的應用,但 AI 自傳要如何實現?身為產品經理要如何設計這個功能?如何套用到履歷編輯器內?這篇想分享我過往的產品發想經歷。
Thumbnail
AI 履歷、AI 自傳、AI 找工作是近期很熱門的應用,但 AI 自傳要如何實現?身為產品經理要如何設計這個功能?如何套用到履歷編輯器內?這篇想分享我過往的產品發想經歷。
Thumbnail
最新的AI趨勢讓人眼花撩亂,不知要如何開始學習?本文介紹了作者對AI的使用和體驗,以及各類AI工具以及推薦的選擇。最後強調了AI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不停止學習,並提出了對健康生活和開心生活的祝福。
Thumbnail
最新的AI趨勢讓人眼花撩亂,不知要如何開始學習?本文介紹了作者對AI的使用和體驗,以及各類AI工具以及推薦的選擇。最後強調了AI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不停止學習,並提出了對健康生活和開心生活的祝福。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的應用快速成長,同時也創造與推動許多令人感到興奮與創新的消費體驗。研究顯示,當人工智慧應用在為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解決方案,或幫助員工提供更好的服務時,可以提升客戶滿意度。金融服務業在此方面就有許多成功案例。
Thumbnail
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的應用快速成長,同時也創造與推動許多令人感到興奮與創新的消費體驗。研究顯示,當人工智慧應用在為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解決方案,或幫助員工提供更好的服務時,可以提升客戶滿意度。金融服務業在此方面就有許多成功案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