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E + LLM:打造一個讓 LINE Bot 擁有🧠大腦的自動回覆機制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自從 LINE Notify 走入歷史 之後,我們被迫開始接觸並學習 Messaging API

沒想到就是這個契機,讓我意外發現 —— 原來 LINE Bot 這麼好玩!

它不只可以單純發送訊息,還能接收來自群組或個人的互動,甚至即時回覆。

既然能「回覆訊息」,那就該讓它擁有一點思考的能力

於是我開始嘗試把 LLM(大型語言模型) 整合進 LINE Bot,

讓它不只是機械式回覆,而是能根據上下文產生自然對話的智慧助理。

當成果實際跑起來的那一刻,我心想:

「這不只是完成一個功能,而是思想風暴的開始。」

未來我會繼續延伸更多應用,像是 AI 客服、智慧問答、甚至企業知識庫對話,

並在部落格上與大家分享這些實驗成果 🚀




🧠 一個會思考的 LINE Bot 是怎麼運作的?

我們平常使用的聊天機器人,大多是「關鍵字式」的。

例如輸入「天氣」會回「今天晴天☀️」,

但它並不理解你的語意,也無法根據上下文延續對話。

而整合 LLM 之後的機器人,差別就在於 ——

它能從對話中「推敲出你想問什麼」,再給出自然的回答。

想像這樣的互動:

👤 使用者:「MT 幫我想一句開場白」

🤖 Bot:「當然可以!試試這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很高興見到各位!』」

這裡的「MT」只是我設計的一個觸發符號。

代表「Message to Think」—— 讓 Bot 啟動思考模式。

這樣的設定讓機器人不會對每個訊息都回覆,

而只在被「喚醒」時展現智慧,避免干擾日常聊天。

這種設計,也像是一種對話的儀式感

使用者輸入「MT」,就像在告訴它:「現在請你思考。」


🔄 背後的運作邏輯

整體流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使用者傳送訊息 → 系統理解 → AI 生成回覆 → LINE 傳回訊息」

但這當中的「理解」與「生成」其實是整個靈魂所在。

在每次對話中,AI 都會:

  1. 理解語意:從訊息中抓出意圖與語氣。
  2. 檢索記憶:回顧最近幾輪對話,讓回覆更連貫自然。
  3. 生成內容:根據主題與上下文產生文字回覆。

這樣的過程就像人類的思考一樣,有短期記憶、有語境連結。

因此這個 LINE Bot 不只是反應,而是「回應」。


💭 為什麼要有記憶?

在早期的聊天機器人中,所有訊息都是獨立的。

你說一句,它回一句,下一輪又重新開始。

這樣的對話會讓人感覺「沒在聽你說話」。

所以我讓它具備上下文記憶(Context Memory)

讓它能「記住前幾輪的內容」,在適當時候引用之前的對話。

舉例來說:

👤:「MT 幫我想一句開場白」

🤖:「可以喔,這句如何:『大家好,很高興見到各位!』」

👤:「再幽默一點」

🤖:「那這句呢:『大家別緊張,我只是來負責講冷笑話的~😂』」

這樣的「延續性」讓對話不再是指令,而是一場互動。

對我而言,這就是「讓 AI 有靈魂」的第一步。


🔍 為什麼要用中介層(MQTT)?

在設計這個系統時,我不想讓 LINE 直接對接 AI 模型。

原因很簡單:AI 有時候會延遲、有時候要切換模型、有時候要多工處理。

於是我加了一個「中介層(MQTT)」,

它就像郵局的信箱,負責轉送訊息。

LINE 收到訊息後,先把事件放進這個信箱;

AI 模組再從信箱裡取出訊息、生成回覆,再送回 LINE。

這樣的設計有三個好處:

  • 穩定:AI 延遲不會影響 LINE 回應機制。
  • 可擴充:之後要換模型、加記憶、接資料庫都更容易。
  • 分離責任:前端負責溝通,後端負責思考。

這樣一來,整個系統就變得像人類一樣:

LINE 是嘴巴,MQTT 是神經,LLM 是大腦。


🌱 實作上的三個核心觀念

  1. 訊息 ≠ 對話
    LINE Bot 只有在「理解」時,才會產生真正的互動。
  2. AI 需要界限
    透過像「MT」這樣的觸發規則,
    可以讓使用者明確地控制 AI 的介入時機。
  3. 穩定比華麗重要
    聊天回覆再聰明,如果訊息延遲、連不上伺服器,也會破壞體驗。
    分層架構(LINE → MQTT → LLM)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點。

🚀 結語:突破對話樹,讓 LINE Bot 真正學會「思考」

傳統的 LINE Bot 往往依賴固定的「對話樹(Dialog Tree)」設計。

每一個回答都被事先定義好,使用者只能在預設的路徑裡移動,就像在點選選單。

這樣的機器人雖然穩定,但也失去了「交流的靈魂」。

而當 LLM(大型語言模型) 被整合進來,一切都不同了。

它不再只是回應預設腳本,而是能根據語意、上下文與情境動態生成回覆

這讓 LINE Bot 從「照劇本說話」進化成「根據理解思考」。

這樣的改變,代表我們不再受限於傳統的流程圖與關鍵字規則,而能開始探索更多創造性的應用:

像是智慧客服、個人助理、學習教練、甚至情感陪伴者。

未來的 LINE Bot,將不只是被動地回覆訊息,

而是能夠主動理解、回應、甚至推動對話的智慧夥伴。

這,就是 LLM 整合所帶來的真正革命 ——

讓機器從「回應」走向「思考」。


如果你對這樣的系統想了解更深入的細節,我在下一篇文章中會公開完整程式碼與執行說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chael楊
26會員
127內容數
日後將分享關於我的經驗(日常、工作、技術),並期待未來能創造屬於我的宇宙。
Michael楊的其他內容
2025/11/07
在這個每天資訊爆炸的時代,AI 摘要工具就像你的智慧閱讀助理 ✨。 只要貼上網址 🔗,它就能自動擷取重點、濃縮內容、提取關鍵字 🧠, 讓你幾秒內掌握文章核心,不再被長篇資訊淹沒 📚。 不論是新聞追蹤、技術研究、還是企業知識整理, AI 都能幫你「讀完重點,省下時間」。⌛
Thumbnail
2025/11/07
在這個每天資訊爆炸的時代,AI 摘要工具就像你的智慧閱讀助理 ✨。 只要貼上網址 🔗,它就能自動擷取重點、濃縮內容、提取關鍵字 🧠, 讓你幾秒內掌握文章核心,不再被長篇資訊淹沒 📚。 不論是新聞追蹤、技術研究、還是企業知識整理, AI 都能幫你「讀完重點,省下時間」。⌛
Thumbnail
2025/11/04
OpenAI 發布全新開源模型 GPT-OSS-Safeguard,專為安全分類與政策審查設計。開發者可自訂政策並即時應用於內容審查,支援 20B 與 120B 參數版本。模型在多政策分類表現優異,提升 AI 安全性與透明度,適用於內容審核、平台治理與風險監控領域。
Thumbnail
2025/11/04
OpenAI 發布全新開源模型 GPT-OSS-Safeguard,專為安全分類與政策審查設計。開發者可自訂政策並即時應用於內容審查,支援 20B 與 120B 參數版本。模型在多政策分類表現優異,提升 AI 安全性與透明度,適用於內容審核、平台治理與風險監控領域。
Thumbnail
2025/10/30
這篇文章介紹一個能自動偵測聲音、錄音、語音轉文字並翻譯成日文的 AI 系統。 透過 Whisper 進行語音辨識、LLM 理解語意,再以多執行緒架構實現即時處理,從聲音到翻譯全自動完成。
Thumbnail
2025/10/30
這篇文章介紹一個能自動偵測聲音、錄音、語音轉文字並翻譯成日文的 AI 系統。 透過 Whisper 進行語音辨識、LLM 理解語意,再以多執行緒架構實現即時處理,從聲音到翻譯全自動完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Ollama 是一款允許你在本地電腦運行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工具,無需網路連線,保護你的機密資料安全。本文提供 Ollama 的下載、安裝、模型選擇、Turbo 模式說明及相關資源連結,並針對不同電腦規格推薦合適的模型。
Thumbnail
Ollama 是一款允許你在本地電腦運行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工具,無需網路連線,保護你的機密資料安全。本文提供 Ollama 的下載、安裝、模型選擇、Turbo 模式說明及相關資源連結,並針對不同電腦規格推薦合適的模型。
Thumbnail
學習內容: 了解 Tokenization、Embedding、向量搜索(FAISS、Chroma) 學習如何微調 LLM(LoRA、PEFT) 準備數據集(清理、標註、格式化)
Thumbnail
學習內容: 了解 Tokenization、Embedding、向量搜索(FAISS、Chroma) 學習如何微調 LLM(LoRA、PEFT) 準備數據集(清理、標註、格式化)
Thumbnail
學習內容: 了解 LLM 的基本原理(Transformer、Attention 機制) 熟悉 Hugging Face、OpenAI API、LangChain 等工具 探索不同 LLM 模型(GPT、Llama、Claude、Mistral)
Thumbnail
學習內容: 了解 LLM 的基本原理(Transformer、Attention 機制) 熟悉 Hugging Face、OpenAI API、LangChain 等工具 探索不同 LLM 模型(GPT、Llama、Claude、Mistral)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OpenAI免費功能,輕度使用者可在不高費用下使用GPT-4O和realtime功能,並無需程式碼即可與GPT-4o-mini對話,操作簡單,手機與電腦皆可使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OpenAI免費功能,輕度使用者可在不高費用下使用GPT-4O和realtime功能,並無需程式碼即可與GPT-4o-mini對話,操作簡單,手機與電腦皆可使用。
Thumbnail
圍繞 DeepSeek AI 開發的爭議核心在於指控其從 OpenAI 的專有系統中進行模型蒸餾,引發了知識產權(IP)和 AI 倫理實踐的質疑。以下是詳細分析: OpenAI 的關鍵指控 OpenAI 聲稱 DeepSeek 使用「蒸餾」技術以極低成本複製了 GPT-4o 和 o1-pre
Thumbnail
圍繞 DeepSeek AI 開發的爭議核心在於指控其從 OpenAI 的專有系統中進行模型蒸餾,引發了知識產權(IP)和 AI 倫理實踐的質疑。以下是詳細分析: OpenAI 的關鍵指控 OpenAI 聲稱 DeepSeek 使用「蒸餾」技術以極低成本複製了 GPT-4o 和 o1-pre
Thumbnail
有興趣回顧 LLM 在2024的一些大事記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GPT-4 barrier GPT-4 的障礙被全面突破。2023 年底時還沒有其他實驗室能夠開發出超越 OpenAI 的 GPT-4 模型。但在 2024 年至少有 18 個開發出在 Chatbot Arena 排行榜上得分
Thumbnail
有興趣回顧 LLM 在2024的一些大事記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GPT-4 barrier GPT-4 的障礙被全面突破。2023 年底時還沒有其他實驗室能夠開發出超越 OpenAI 的 GPT-4 模型。但在 2024 年至少有 18 個開發出在 Chatbot Arena 排行榜上得分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發展一日千里,年初OpenAI的Sora,三月初Anthropic的Cloude3,都為未來科技的創想帶來震撼。Elon Musk的X AI公司將他們的大型語言模型Grok-1開源,不僅展現了對AI技術開放共享的承諾,也預示著行業未來可能也會有不同於資本競爭、算力對抗的新發展方向。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發展一日千里,年初OpenAI的Sora,三月初Anthropic的Cloude3,都為未來科技的創想帶來震撼。Elon Musk的X AI公司將他們的大型語言模型Grok-1開源,不僅展現了對AI技術開放共享的承諾,也預示著行業未來可能也會有不同於資本競爭、算力對抗的新發展方向。
Thumbnail
今天 Google 發表了最新的 AI 模型 Gemini 1.5,不只提高模型訓練和服務效率,而且擁有更強大的理解力,每次能處理的 token 長度更是一口氣突破 100 萬大關,是競爭對手 GPT-4 的 7.8 倍 (GPT-4 目前只提供最長 32K 長度),可以處理更大量的資訊,也擁有更大
Thumbnail
今天 Google 發表了最新的 AI 模型 Gemini 1.5,不只提高模型訓練和服務效率,而且擁有更強大的理解力,每次能處理的 token 長度更是一口氣突破 100 萬大關,是競爭對手 GPT-4 的 7.8 倍 (GPT-4 目前只提供最長 32K 長度),可以處理更大量的資訊,也擁有更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