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喬・拜登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Durham)的 Wolfspeed 發表演說,作為他「投資美國」(Investing In America)巡迴的首站。
近年電動車需求暴增、AI 資料中心能耗飆升,功率轉換效率成為全產業最核心的工程課題。當矽的物理極限逼近,一場以 SiC 為主角的材料革命正悄悄改寫全球能源底座。在這條新的供應鏈上,Wolfspeed 與美國政府正於北卡與紐約之間,建構一條前所未有的「碳化矽走廊」。
從電動車到資料中心的能源焦慮
電動車裡的功率元件決定了能量如何被使用與節省。傳統 IGBT 模組在高壓、高頻環境下逐漸吃緊,而 SiC MOSFET 的出現打破了瓶頸。它能在更高電壓、更高溫下穩定運作,開關速度更快、能量損耗更低,讓電動車的馬達控制更靈敏、散熱需求更低、續航更長。
SiC 的角色不只在車。AI 資料中心同樣渴求高效電力轉換。當伺服器可達 98% 的轉換效率,就能顯著降低電費與冷卻成本。如今,SiC 功率模組已廣泛應用於 GPU 電源、再生能源逆變器與儲能系統,讓綠電與算力的世界真正並行。換句話說,SiC 是交通、能源與運算三大產業的共同語言。
Wolfspeed 的製造信仰

Wolfspeed (US:WOLF) 最初是 Cree 的功率事業部,如今全面轉型,專注於碳化矽晶圓與元件製造,是全球最大 SiC 基板供應商之一。他們在北卡 Siler City 興建 200 mm 晶圓廠,在紐約 Marcy 打造功率元件基地,共同構成美國東岸的「SiC 走廊」。
這是一場從材料到模組的垂直整合行動,象徵美國試圖奪回電力電子製造的主導權。
2024 年,美國商務部宣布提供 7.5 億美元補助,以協助 Wolfspeed 擴產。這不僅是一項產業計畫,更是一場能源主權工程。當製造的重心從晶片設計回到材料基礎,Wolfspeed 成了政策與科技交會的焦點。
(延伸閱讀:第三代半導體 × 美國供應鏈重整:從鎵到碳化矽的材料戰)
全球競爭與台灣的切入點
全球 SiC 市場高度集中。美國的 Wolfspeed、德國 Infineon、日本 Rohm 在技術上領先;中國的三安光電與天科合達則在政策扶持下快速擴張。歐美聚焦於高壓、高溫的車用與能源場景,中國則以產量與價格為優勢,形成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台灣雖起步較晚,但正逐漸形成一條「材料—外延片—代工」兼具的中段供應鏈。
環球晶積極投入 6 吋與 8 吋 SiC 基板量產;中美晶布局長晶與外延片技術;漢磊(Win Semi Group)專注車用與工控代工。當國際大廠產能吃緊時,台廠的靈活反應成為關鍵優勢。對歐美車廠而言,這不只是成本選項,更是供應鏈穩定的保險機制。
(延伸閱讀:SiC 碳化矽產業全景:電動車、AI 資料中心與台灣機會)
能源底盤的長期紅利
SiC 的價值,不僅是一種新材料,更是一種能源轉換的底層技術。
從特斯拉 Model 3 率先導入 SiC 逆變器,到 NVIDIA 與 Infineon 合作開發資料中心直流電力架構,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同一個方向:能源與算力,正在共用一套高效率的物理基礎。 未來十年,無論是電動車、風電場,或 AI 超級電腦,背後都將依賴 SiC 支撐的穩定電力網絡。這正是 Wolfspeed 走廊的戰略核心所在。
技術與財務的雙重壓力
SiC 製造門檻極高,晶體生長需在超高溫下進行,良率控制與切割加工的能耗龐大。
Wolfspeed 雖率先推進 200 mm 晶圓,但也因此背負沉重財務壓力。市場普遍預期,短期內難以轉盈。 同時,氮化鎵 (GaN) 在中低壓高頻應用迅速崛起,成為局部替代。這提醒我們,沒有任何材料是終點,科技演進始終是一場平衡與取捨的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