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安,今天我們來談談碳化矽(Silicon Carbide, SiC),這個被稱為第三代半導體的材料。最近新聞指出,隨著電動車需求持續高漲,以及 AI 資料中心對高效電源的追求,SiC 市場正迎來快速成長的關鍵期。政府與業界也加大投資,企圖掌握這項能源轉型與運算基礎的材料命脈。
(延伸閱讀:半導體材料從矽到超寬能隙)
從 IGBT 到 SiC MOSFET
在電動車裡,功率元件是驅動效率的核心。傳統的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柵雙極電晶體)長期用於馬達控制,能承受高壓和大電流,但效率與開關速度有限。SiC MOSFET 則基於碳化矽材料製成。因為 SiC 的能隙更寬(約 3.2 eV),所以能在高壓高溫下運作,並提供更快的開關速度與更低的損耗。這讓電動車能夠更省電、散熱需求更低,也進一步提升續航與充電速度。
SiC 在電動車中的角色
在一台 EV 裡,SiC 主要用於三大區塊:
- 主驅動逆變器:直流轉交流,效率提升直接延長續航。
- 車載充電器(OBC):高頻特性讓快充更小巧、更高效。
- DC-DC 轉換器:供應照明、冷卻、音響等子系統,減少耗能。
特斯拉 Model 3 率先使用 SiC MOSFET,讓整個產業鏈跟進。對 EV 來說,每提升幾%效率,都等同於省下數十公斤電池成本。
為什麼 AI 資料中心也需要 SiC
除了電動車,AI 資料中心正在成為 SiC 的新戰場。AI GPU 伺服器單機耗電上千瓦,若電源轉換效率低,能耗與冷卻成本將大幅增加。SiC 在資料中心的角色包括:
- 提高電源效率:伺服器電源轉換效率可逼近 98%。
- 縮小電源體積:高功率密度支援緊湊機櫃設計。
- 再生能源整合:作為風能、太陽能逆變器的核心材料,直接銜接綠電與運算設施。
換句話說,SiC 同時支撐了交通與 AI 的未來。
全球市場與主要廠商
全球 SiC 市場高度集中,能量產的廠商不多。
- 美國 Wolfspeed:全球最大 SiC 基板供應商之一,率先投資 200mm 晶圓,但因負債過重在 2025 年進入破產重組,計劃削減 70% 債務,股價從 100 多美元跌到 1 美元左右。

Infineon 與 NVIDIA 合作設計 AI 資料中心直流 (DC) 電力分配系統,以提升能效。
- 德國 Infineon:歐洲龍頭,市佔率高。近期收購 Marvell 車用以太網部門,並與 NVIDIA 合作 AI 資料中心電源晶片。股價在 €32 左右波動。
- 日本 Rohm、住友電工:深耕 SiC MOSFET 與外延片,強調垂直整合。
- 中國三安光電、天科合達:在政策支持下快速擴張,瞄準龐大的本土電動車需求。
整體來看,美日歐在技術上仍領先,中國靠政策與投資追趕。台灣的 SiC 產業切入較晚,但正在形成一條材料與代工兼具的供應鏈。
- 環球晶(GlobalWafers):投入 SiC 基板研發與量產,積極挑戰 6 吋與 8 吋晶圓,目標是成為歐美日車廠的第二來源。
- 中美晶:長晶技術與外延片布局,與環球晶有緊密關聯。
- 漢磊(Hestia/Win Semi Group):專注於 SiC 元件代工(Foundry),承接來自車用與工控領域的訂單。
- 台亞半導體、台特化:則集中在外延片材料。
2025 年全球對 6 吋 SiC 晶圓的需求估計達到 169 萬片,但實際產能僅在 40 至 60 萬片之間。當 Wolfspeed、Rohm 等國際大廠產能不足時,台廠有機會承接急單,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對於希望降低供應風險的歐美客戶而言,台灣有望成為不可或缺的選項。但挑戰仍在
- 成本居高不下,短期難以普及到所有車款
- 產能集中,單一廠商風險會傳導整個市場
- GaN 等其他材料在部分應用(中低壓高頻)有競爭優勢
- 長晶與加工耗能大,環保與永續議題仍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