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們認為「用顏色表達想法」是現代智人獨有的象徵行為,如藝術、身體塗色或宗教儀式的開端。
赭石:史前的「顏料之王」
赭石(ochre)是一種富含鐵氧化物的礦物,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鐵(FeO(OH)),色澤可呈紅、橙、黃等暖色系。由於易於粉碎並能混水成漿,自舊石器時代起,它就被用來塗抹皮膚、上色器物或標記岩壁。對智人而言,赭石幾乎等同於「文化的起點」——它不僅是顏色,更是象徵與意義的載體。
但對尼安德塔人,我們一直缺乏明確證據。他們的工具精細、打獵技術高超,卻始終被懷疑欠缺「抽象思維」:沒有藝術、沒有符號、沒有宗教。不過,最近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對這種刻板印象提出挑戰。
來自克里米亞的「色筆」
英法烏聯合團隊重新分析克里米亞的三個遺址(Zaskalnaya V、Zaskalnaya VI、Prolom II)與烏克蘭境內的 Mukhovets,共找到 16 件赭石樣本,年代最早可追溯到 10 萬年前。研究者使用攜帶式 X 光螢光分析、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與化學能譜(SEM–EDS),確定這些材料主要是赤鐵礦(紅赭石)與針鐵礦(黃赭石),並觀察到清楚的人為修整痕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被削成細長形、尖端仍保持完整的黃色赭石。表面留下反覆磨削與刮平的痕跡,顯示它被「保養」過,而非一次性使用。另兩件紅色樣本則帶有規律刻線與磨光面,類似被刻意握持、畫線或製作紋樣的工具。
顏色的選擇,不只是偶然
分析顯示,這些赭石的化學組成與距離遺址 1.5 公里的「紅色山溝」礦源相符,說明尼安德塔人會主動採集特定色調的礦石,就像我們會上美術社去挑選顏料一樣。
這樣的「顏色偏好」在考古學上意義重大——它意味著尼安德塔人們在乎色彩,而不只是材料的功能。
研究團隊推測,這些蠟筆狀赭石可能用於在皮膚、毛皮或石面上畫線。刻線的規律與重複使用的痕跡,都指向某種有意識的行為。雖然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線條代表什麼,但至少可以確定:尼安德塔人懂得讓顏色承載意義。
符號思維的邊界
「象徵行為」通常被視為智人的界線:語言、藝術、宗教、儀式等都屬此類。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尼安德塔人也曾使用羽毛、貝殼、甚至骨製飾品;現在又多了赭石「蠟筆」的證據。
作者 d’Errico 指出,這些發現顯示尼安德塔人並非模仿智人,而是獨立發展出使用顏色與符號的文化傳統。這意味著符號思維或許早在兩個人類分支分化前就已萌芽。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支「蠟筆」?
它或許沒有畫出任何我們能辨識的圖案,也不一定象徵宗教或族群身份。但它提醒我們:文化與創造力並不是一夜之間誕生的。
在漫長的冰河時期,有些尼安德塔人已經開始用「色筆」記錄想法、標記世界。這支赭石「蠟筆」,就像他們留給後人的一行無聲筆記——證明他們也在思考,也在表達,也在試著讓世界變得有點不一樣。
當符號換了語法
我想起自己在美國念書時的一件小事。那天老師請我們幫忙統計票數,我順手照臺灣習慣,用「正」字記數。結果在座的其他人們全部都是一臉疑惑,有人笑著問:「你在畫什麼?」而另一位其他國家的同學則展示了他們的版本——四條直線加一橫。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語法」不同。這些筆畫背後,都藏著人類思考與分類世界的方式。
尼安德塔人的赭石線條,或許對我們而言同樣陌生。他們的「正」字,我們看不懂;但那不代表它不存在邏輯。也許他們也在數獵物、記時間、標記位置,或單純享受色彩在石上留下的痕跡。

圖片作者:ChatGPT
隨著時間過去,或許符號的形式會消逝,但製造符號的衝動——那份想要在世界留下什麼的心——從未改變。
參考文獻:
Francesco d’Errico et al. ,Evidence for symbolic use of ochre by Micoquian Neanderthals in Crimea.Sci. Adv.11,eadx4722(2025).DOI:10.1126/sciadv.adx4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