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情緒可以燃燒也可以照亮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___【雅各書 1:19】

自覺

網路社群原本的初衷,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分享,這份美意本身沒有錯,但隨著使用方式的不同,它也可能逐漸變質,成為滋生對立、挑動情緒的場域。 在《失控的憤怒機器》一書中,作者指出,當今的網路空間充斥著酸言酸語與激化憤怒的內容,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或許能避免去捲入毫無意義的爭執,但偶爾仍難免受到某些偏激言論或不公不義事件的刺激,心中因此湧起憤怒或不安。這本書提醒我們,情緒的影響是真實的,但我們能選擇如何回應,進而改變自己與環境。 書中有句話說「同理心是一把雙面刃」,但其實更精確的說法是,同理心本身是善的,它讓我們對他人的處境產生共鳴,也激發人心中想要守護正義與關懷的力量。然而,當我們沒有好好安置內心的感受時,這份同理心可能被血氣與衝動所攪動,使人流於憤怒或過度對抗,真正需要警醒的不是同理心,而是我們如何承接並轉化因同理而生的情緒。 同理心若能被智慧引導,它會成為推動理解行動的力量,但若缺乏反思與節制,它也可能使人陷入情緒的漩渦,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用成熟的心去回應,而不是被血氣牽引。



假如大家都把周遭世界當作充滿危險的地方,那麼人的行為和態度就會隨著這種想法而改變,無論實際上是否真有威脅的存在。___選自《失控的憤怒機器

思辨與媒體識讀能力

第5章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愈是負面的貼文,點擊率往往愈高,標題愈聳動,就愈容易吸引人注意,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看了標題就下了結論,並沒有細讀內容,雖然吸引了眼球,卻未必能帶來思考,甚至容易挑起情緒和對立。如果標題與內文差太多,更可能只是「點擊陷阱」,最後讓人失望或反感。 既然這些現象很難避免,我們能做的,也許是換個角度,學習在閱讀時多一份覺察:

  • 先問自己:為什麼被這個標題吸引? 是因為好奇?害怕?還是心裡本來就有某種情緒?
  • 不要停在情緒反應,嘗試看完整內容 有時內文和標題差距很大,耐心看下去才知道事情全貌
  • 聽聽不同立場的聲音 不同角度能幫助我們更立體地理解
  • 留意消息來源是否可靠 確認新聞或貼文背後的出處,避免被假消息牽著走
  • 避免第一時間做回應與轉貼 在網路看見讓自己憤怒或害怕的內容時,可以先冷靜,待情緒過後再思考是否需要多做回應,有些消息也須確認是否為真,再轉告周邊親友



認清人的道德情緒運作方式以及身分認同如何體現,是參透網路如何扭曲人們彼此觀點的關鍵。___選自《失控的憤怒機器

相互影響

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影響並不是單向的。創作者影響觀眾,觀眾同樣也影響創作者。書中提到一個詞「觀眾俘虜」,形容的正是這種狀態,當創作者希望吸引更多人關注時,他其實也逐漸受到觀眾反饋的左右。 有些人因為渴望關注,可能會誇張表演、甚至跨越了道德界線,只為了迎合群眾的期待,久而久之,原本的價值判斷可能模糊了,對錯的界線也隨之漂移,這種現象不只是發生在創作者身上,觀看的人也可能因為個人經驗投射,發表情緒化的評論,而不是基於事實。 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做「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們常透過他人的反應來判斷某件事是否合理,另外,在網路上,「從眾效應」也特別明顯,當看到大量人支持或反對某件事時,我們容易被帶著走,而忽略了冷靜思考的空間。 書裡第14章提到「社會的價值觀會一直不斷地更新」,在經歷一次次拉扯與辯論後,又會慢慢找到新的位置,真正重要的是,不盲目隨波逐流,能夠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被短暫的情緒貼文牽著走。

真相

在第22章中,提到有幾個原因會讓我們的判斷與事實出現落差,其中之一就是「選擇性事實」,這種情況很常見,例如新聞報導不斷出現某種疾病導致死亡的案例,我們因為「經常看到」而對它特別恐懼,彷彿這疾病很容易得到,但如果查驗實際的研究數據,或許它的發生率並不高,或者治癒率也不錯。

人們往往不是依據真實機率來判斷風險,而是依據「記憶中有多容易想起」來決定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推播,強化了這種偏差,演算法會優先推送我們「感興趣的內容」或「容易引發情緒的內容」,於是我們更常接觸到某些片段的事實,卻不容易看到全貌,這種狀況削弱了傳統媒體的「論述之窗」,導致我們常誤以為某些極端意見很普遍,因為它的聲量被放大了。

另一方面,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當人們以為是「大多數人都這麼想」,就會壓抑自己原本的不同意見,於是愈來愈被極端聲音主導,久而久之,大家討論的焦點,可能早已偏離現實中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面對社群貼文及新聞時,我們可以:

  • 看數據而不只看故事:故事容易引起共鳴,但數據能幫助我們把握比例與真實的發生率
  • 意識到演算法偏差: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等於全部的人都在看」



認知這種事情在社群媒體的作用下已經從根本扭曲,讓整個世代的人類搞不清楚究竟有害的言論是什麼。言論不是拳頭,但在網路上被擴大後會讓人有被拳頭痛打一頓的感覺。___ 選自《失控的憤怒機器


作者提出兩個原則讓我們能更容易去接近真相:

  • 真誠發表意見,也讓他人能夠發表意見,別帶入情緒性或攻擊性的字眼
  • 即便不認同,也不壓制別人的言論。我想這種情況就像是,你告訴某人你不喜歡這個地方,得到的回應是「那你離開就好」,而這樣的方式,並不能改變與解決事情「根本上的問題」,相當於把他人的意見放置一邊不管,不壓制卻也達成了壓制他人言論的效果。

理解與更新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___ 選自【以弗所書 4:26】

作者對於人們因新聞報導或是一則貼文所引發的憤慨情緒,並不是抱持否定的態度,相反地,他認為那是一種正常、甚至值得被看見的反應,因為憤慨代表我們內心仍然敏銳,仍能感受到不公義的刺痛,正因為還在乎,才會有怒氣,世界上許多重大的政策變革,往往就是起於人心中那份不平之感。 然而,情緒本身並不會自動帶來改變,關鍵在於如何引導這份憤慨,若只是停留在抱怨與激烈言語,便容易淪為破壞,但若能把它導入正確的方向,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思考與行動,憤慨便可能成為推動進步的力量。 書中提醒我們,當我們看見有人做錯事時,不要只停留在指責,而是試著理解背後的原因,許多行為或許並非全然出於惡意,而是環境、壓力或不得已的選擇所驅使,這並不是為錯誤辯解,而是幫助我們看清現實,若不處理根源,錯誤便會不斷重演。

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 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 以致褻瀆我神的名。___ 選自【箴言 30:9】

結語

在這個充滿資訊與情緒的時代,我們難以完全避免憤怒、偏見或誤解,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社群媒體既能成為理解與交流的橋樑,也可能淪為對立與操縱的溫床,真正的智慧,不是要求自己不生氣、不動搖,而是在情緒來臨時,懂得停下來、思考、轉化,將感受化為理解,將憤慨化為適當的行動,如此,我們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心,也能讓世界因我們的回應,多一分清明與盼望。

金句

  • 我們的心智漸漸被馴化為一種反射性的情緒製造器與傳播者,愈來愈少思考,愈來愈快表態
  • 它可以揭露真相,也可以放大偏見;它可以促進理解,也可以製造敵意
  • 我們每一次的分享、按讚、留言,都是機器齒輪運轉的一部分
  • 同理心的對面,其實就是憤怒
  • 任何被置入社群媒體容器的事件,都會失去細膩之處和脈絡。這類事件若是少了前後脈絡就容易產生誤解,即所謂的「社交情境崩解
  • 獲得讚、分享和追蹤,都會讓用戶覺得自己的推理合理正常,即使實際上錯得離譜
  • 這些動作也等同於投下小小的一票,跟風譴責某個對象
  • 假如人不可能在對話中納入每一種聲音,那麼該如何決定要納入哪些聲音?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喜歡花藝的女子 | JoJo的沙龍
199會員
112內容數
生活,是由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串聯而成,無論是好是壞,或喜或悲,都是豐富我們生活的材料。精彩,是因為有起伏,有意想不到,有衝突,有和解,是因為有太多太多值得書寫與紀錄的篇章。
2025/07/23
藝術的可貴,在於能將無形的感知化為有形,透過對有形的欣賞,去「感受」無形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7/23
藝術的可貴,在於能將無形的感知化為有形,透過對有形的欣賞,去「感受」無形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7/03
生活,或許不是無限向上爬升的榮耀,而是一種包容自己與他人軟弱的胸懷。當我們學會理解每個人都揹著看不見的擔子,便能不再急著評價或指責,走向那條更溫柔、更有尊嚴,也更自由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7/03
生活,或許不是無限向上爬升的榮耀,而是一種包容自己與他人軟弱的胸懷。當我們學會理解每個人都揹著看不見的擔子,便能不再急著評價或指責,走向那條更溫柔、更有尊嚴,也更自由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6/20
與其煩惱未來的職涯,我不再堅持自己的雄心壯志,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過好此時此刻在華盛頓特區的日子。___ 選自《見證亞洲世紀:馬凱碩回憶錄》
Thumbnail
2025/06/20
與其煩惱未來的職涯,我不再堅持自己的雄心壯志,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過好此時此刻在華盛頓特區的日子。___ 選自《見證亞洲世紀:馬凱碩回憶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憤怒其實並不可怕,他就像火山一樣,龐大的能量蓄積一段時間就必須找到出口噴發。或許憤怒裡蘊藏著許多未發掘的智慧,或許憤怒是神聖的。
Thumbnail
憤怒其實並不可怕,他就像火山一樣,龐大的能量蓄積一段時間就必須找到出口噴發。或許憤怒裡蘊藏著許多未發掘的智慧,或許憤怒是神聖的。
Thumbnail
「憤怒」一直被視為負面情緒的展現,殊不知善用好憤怒其實可以帶給自己更好的益處。
Thumbnail
「憤怒」一直被視為負面情緒的展現,殊不知善用好憤怒其實可以帶給自己更好的益處。
Thumbnail
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Thumbnail
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Thumbnail
可以生氣,但不是隨意散播情緒, 而是令人了解你憤怒的原因。 可以堅持,但不是意氣之爭, 而是令人知曉你不變的理念。 可以強大,但不是過度表現, 而是令人感受你具備實力
Thumbnail
可以生氣,但不是隨意散播情緒, 而是令人了解你憤怒的原因。 可以堅持,但不是意氣之爭, 而是令人知曉你不變的理念。 可以強大,但不是過度表現, 而是令人感受你具備實力
Thumbnail
憤怒的底下,可能還有其他情緒。 但不管那是什麼,都是來保護我們的。
Thumbnail
憤怒的底下,可能還有其他情緒。 但不管那是什麼,都是來保護我們的。
Thumbnail
用祝福開啟新的一天
Thumbnail
用祝福開啟新的一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