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___【雅各書 1:19】
自覺
網路社群原本的初衷,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分享,這份美意本身沒有錯,但隨著使用方式的不同,它也可能逐漸變質,成為滋生對立、挑動情緒的場域。
在《失控的憤怒機器》一書中,作者指出,當今的網路空間充斥著酸言酸語與激化憤怒的內容,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或許能避免去捲入毫無意義的爭執,但偶爾仍難免受到某些偏激言論或不公不義事件的刺激,心中因此湧起憤怒或不安。這本書提醒我們,情緒的影響是真實的,但我們能選擇如何回應
,進而改變自己與環境。
書中有句話說「同理心是一把雙面刃」,但其實更精確的說法是,同理心本身是善的,它讓我們對他人的處境產生共鳴,也激發人心中想要守護正義與關懷的力量。然而,當我們沒有好好安置內心的感受時,這份同理心可能被血氣與衝動所攪動,使人流於憤怒或過度對抗,真正需要警醒的不是同理心,而是我們如何承接並轉化因同理而生的情緒。
同理心若能被智慧引導,它會成為推動愛、理解與行動的力量,但若缺乏反思與節制,它也可能使人陷入情緒的漩渦,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用成熟的心去回應,而不是被血氣牽引。
假如大家都把周遭世界當作充滿危險的地方,那麼人的行為和態度就會隨著這種想法而改變,無論實際上是否真有威脅的存在。___選自《失控的憤怒機器》
思辨與媒體識讀能力
第5章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愈是負面的貼文,點擊率往往愈高,標題愈聳動,就愈容易吸引人注意,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看了標題就下了結論,並沒有細讀內容,雖然吸引了眼球,卻未必能帶來思考,甚至容易挑起情緒和對立。如果標題與內文差太多,更可能只是「點擊陷阱」,最後讓人失望或反感。 既然這些現象很難避免,我們能做的,也許是換個角度,學習在閱讀時多一份覺察:先問自己:為什麼被這個標題吸引?
是因為好奇?害怕?還是心裡本來就有某種情緒?不要停在情緒反應,嘗試看完整內容
有時內文和標題差距很大,耐心看下去才知道事情全貌聽聽不同立場的聲音
不同角度能幫助我們更立體地理解留意消息來源是否可靠
確認新聞或貼文背後的出處,避免被假消息牽著走避免第一時間做回應與轉貼
在網路看見讓自己憤怒或害怕的內容時,可以先冷靜,待情緒過後再思考是否需要多做回應,有些消息也須確認是否為真,再轉告周邊親友
認清人的道德情緒運作方式以及身分認同如何體現,是參透網路如何扭曲人們彼此觀點的關鍵。___選自《失控的憤怒機器》
相互影響
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影響並不是單向的。創作者影響觀眾,觀眾同樣也影響創作者。書中提到一個詞「觀眾俘虜
」,形容的正是這種狀態,當創作者希望吸引更多人關注時,他其實也逐漸受到觀眾反饋的左右。
有些人因為渴望關注,可能會誇張表演、甚至跨越了道德界線,只為了迎合群眾的期待,久而久之,原本的價值判斷可能模糊了,對錯的界線也隨之漂移,這種現象不只是發生在創作者身上,觀看的人也可能因為個人經驗投射,發表情緒化的評論,而不是基於事實。
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做「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們常透過他人的反應來判斷某件事是否合理,另外,在網路上,「從眾效應」也特別明顯,當看到大量人支持或反對某件事時,我們容易被帶著走,而忽略了冷靜思考的空間。
書裡第14章提到「社會的價值觀會一直不斷地更新」,在經歷一次次拉扯與辯論後,又會慢慢找到新的位置,真正重要的是,不盲目隨波逐流,能夠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被短暫的情緒貼文牽著走。
真相
在第22章中,提到有幾個原因會讓我們的判斷與事實出現落差,其中之一就是「選擇性事實
」,這種情況很常見,例如新聞報導不斷出現某種疾病導致死亡的案例,我們因為「經常看到」而對它特別恐懼,彷彿這疾病很容易得到,但如果查驗實際的研究數據,或許它的發生率並不高,或者治癒率也不錯。
人們往往不是依據真實機率來判斷風險,而是依據「記憶中有多容易想起」來決定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推播,強化了這種偏差,演算法會優先推送我們「感興趣的內容」或「容易引發情緒的內容」,於是我們更常接觸到某些片段的事實,卻不容易看到全貌,這種狀況削弱了傳統媒體的「論述之窗」,導致我們常誤以為某些極端意見很普遍,因為它的聲量被放大了。
另一方面,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當人們以為是「大多數人都這麼想」,就會壓抑自己原本的不同意見,於是愈來愈被極端聲音主導,久而久之,大家討論的焦點,可能早已偏離現實中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面對社群貼文及新聞時,我們可以:
看數據而不只看故事
:故事容易引起共鳴,但數據能幫助我們把握比例與真實的發生率意識到演算法偏差
: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等於全部的人都在看」
認知
這種事情在社群媒體的作用下已經從根本扭曲,讓整個世代的人類搞不清楚究竟有害的言論是什麼
。言論不是拳頭,但在網路上被擴大後會讓人有被拳頭痛打一頓的感覺。___ 選自《失控的憤怒機器》
★
作者提出兩個原則讓我們能更容易去接近真相:
真誠發表意見,也讓他人能夠發表意見
,別帶入情緒性或攻擊性的字眼即便不認同,也不壓制別人的言論
。我想這種情況就像是,你告訴某人你不喜歡這個地方,得到的回應是「那你離開就好」,而這樣的方式,並不能改變與解決事情「根本上的問題」,相當於把他人的意見放置一邊不管,不壓制卻也達成了壓制他人言論的效果。
理解與更新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___ 選自【以弗所書 4:26】
作者對於人們因新聞報導或是一則貼文所引發的憤慨情緒,並不是抱持否定的態度,相反地,他認為那是一種正常、甚至值得被看見的反應,因為憤慨代表我們內心仍然敏銳,仍能感受到不公義的刺痛,正因為還在乎,才會有怒氣,世界上許多重大的政策變革,往往就是起於人心中那份不平之感。
然而,情緒本身並不會自動帶來改變
,關鍵在於如何引導這份憤慨,若只是停留在抱怨與激烈言語,便容易淪為破壞,但若能把它導入正確的方向,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思考與行動,憤慨便可能成為推動進步的力量。
書中提醒我們,當我們看見有人做錯事時,不要只停留在指責,而是試著理解背後的原因,許多行為或許並非全然出於惡意,而是環境、壓力或不得已的選擇所驅使,這並不是為錯誤辯解,而是幫助我們看清現實,若不處理根源,錯誤便會不斷重演。
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 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 以致褻瀆我神的名。___ 選自【箴言 30:9】
結語
在這個充滿資訊與情緒的時代,我們難以完全避免憤怒、偏見或誤解,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社群媒體既能成為理解與交流的橋樑,也可能淪為對立與操縱的溫床,真正的智慧,不是要求自己不生氣、不動搖,而是在情緒來臨時,懂得停下來、思考、轉化,將感受化為理解,將憤慨化為適當的行動,如此,我們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心,也能讓世界因我們的回應,多一分清明與盼望。
金句
- 我們的心智漸漸被馴化為一種反射性的情緒製造器與傳播者,
愈來愈少思考,愈來愈快表態
- 它可以揭露真相,也可以放大偏見;它可以促進理解,也可以製造敵意
我們每一次的分享、按讚、留言,都是機器齒輪運轉的一部分
- 同理心的對面,其實就是憤怒
- 任何被置入社群媒體容器的事件,都會失去細膩之處和脈絡。這類事件若是少了前後脈絡就容易產生誤解,即所謂的「
社交情境崩解
」 - 獲得讚、分享和追蹤,都會讓用戶覺得自己的推理合理正常,即使實際上錯得離譜
- 這些動作也等同於投下小小的一票,跟風譴責某個對象
- 假如人不可能在對話中納入每一種聲音,那麼該如何決定要納入哪些聲音?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