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課堂在老師出版的紙上走覽了「番薯崎」這個區塊的地景,也是下週走讀活動的地點。透過老師的文字我們看見那條消失的德慶溪支流,擴大了記憶中吳園的樣貌,幾位台南長大的同學努力幫忙回想,互相求證彼此記憶中這個區塊的地貌。
我不是台南人,但嗜吃的個性讓我比台南人更了解台南的巷弄。終日外食的習性讓我穿梭在台南的街道之間,我腦海中的台南風景,可以說是用美食地標建構出來的地圖。當大家談論到座標方位時,腦中隨即浮現的竟是附近小吃與美食,常常在與別人討論城市中的某個地點時,脫口而出的回答是「那就在XX餐館旁邊(或是附近)」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去考慮對方是否知情,一副連我這個外地人都知道的餐廳,身為台南人的對方不可能不知道吧,這樣武斷的認知。
當大家隨著文字感受「番薯崎」的地景時,我的目光全放在那些餐廳與小吃上,大家分享與交流了很多美食上的資訊,我因擔心課堂進度與內容,所以不敢多言,這回課後暫也沒有太多心得感受,不如就來分享一下這區塊的美食好了。首先當然是開隆宮旁的「甘單咖啡」,老闆是個DIY能手,咖啡手藝了得,興趣從改造咖啡機到偉士牌機車,一雙巧手造福多少咖啡嗜者,是我某些時日經常光顧的咖啡店。
後來開隆宮附近開了一家「軌咖啡」,咖啡品質有一定的水準,經營者的性格態度更是樹立一種親和的反指標,吸引了不少頻率相同的客群,也是相當有名氣的咖啡館。
課堂上談及的「新裕珍餅舖」幾年前就已歇業,店裡販售的小西點與點心、餅乾恐怕再沒機會吃到。最特別的就是那些塗著果醬的小餅乾。雖然每次總是各種口味僅買一點份量,但老老闆與老老闆娘總是客氣而且有耐心的幫我裝袋,讓人有一種親切和善的暖意。
新裕珍往西不遠的鄰家有一間賣日式定食的餐館「歌麿日本料理」,販售的咖哩相當道地,炸物酥脆不油膩,不管是竹筴魚還是豬排都相當好吃,搭配一份可樂餅或玉子燒,可以說是相當享受的組合。它的漢堡排、煎餃與烤物都是相當好吃的餐點。如果有機會到這裡用餐,你得注意餐桌牆上紙張的訊息,這些特別的餐點可能不會出現在菜單上,但肯定會出現在別人的桌面上,是一種老饕才會注意到的細節。
沿著民權路往西前進,右轉忠義路往民族路方向有一家「齊隊長涮涮鍋」,裡邊用餐環境很有八九零年代的氛圍,那些桌椅牆面相當有時代感。二十餘年前我便愛上他們的湯頭,常常食材還沒吃就已喝了好幾碗湯,算是當時市區個人鍋物的首選。
「齊隊長涮涮鍋」旁的忠義路二段158巷內有一家很特別的咖啡店,人氣商品是焢肉飯,特意提起並非只是特別,而是相當美味。「窟仔Kula咖啡」的經營者曾經獲得島內咖啡賽事拉花冠軍,其咖啡商品有一定水準,焢肉飯更是一絕,後其開發加入的咖哩與牛肉商品也都相當美味。此處缺點就是名氣太盛,往往還沒營業時間便有排隊人潮,所以有意品嚐其餐點或咖啡就必須付出一些時間。
窟仔咖啡屋後的相對位置便是民族路的「落成米糕」,這家名氣台南人應該都不陌生,但相較於「下大道蘭」與「戽斗」,我則是較喜歡後面兩者。「戽斗」是因為肉燥口味合我口味,「下大道蘭」多少有點慣食的意味。最可惜的是民族路的「蔡家米糕」口味與昔日相去甚遠,僅剩竹葉的特色還持續吸引遊客。
從158巷民族路端出來後,右轉進入公園路,會看見一間桑芙尼SPA館,該公司與台北「蜂大咖啡」合作,店內提供其咖啡與點心供客人食用,且能外帶購買。「蜂大咖啡」是一家相當老字號的咖啡店,其點心商品以港式的鮑魚酥、雞仔餅、核桃酥等最為有名。我最喜愛的是它的核桃酥,口感濃郁酥脆,不管是搭配咖啡或茶,都是很棒的組合。以往只要到西門町附近總要特地繞過去外帶,自從台南多了這小小的銷售點之後,要吃好吃的核桃酥就再不用這般辛苦了。
沿著上述街道區塊繞了一圈,圈出幾處自己的口袋名單與大家分享,口味未必都能符合大家的期待,不過倒也有幾點特別之處。這區美食星羅棋布,一餐一家可以輕鬆吃上十天半個月,今天就以下週走讀能夠觸及範圍防守,日後有機會再來分享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