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相愛並不犯法:將禁忌之路走成愛情的天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愛的故事。它要告訴我們,相愛並不犯法。

 

恩斯特(Ernst Ostertag)是一名瑞士人,他出生的1930年恰好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成長的年代正是歐洲大陸分崩離析之時。當時瑞士社會還存在明顯的階級劃分,貴賤由天。出身於中上層社會家庭的他,只要走在父母鋪設的道路上,就能妥當安穩地擁有光明的人生。

 

但是在隱約的同性感情觸動中,他知道自己和其他的男孩有一點不同;而這是他無法決定的自然傾向。他自12歲開始就知道男性對他有吸引力,不過在他的環境裡,包括深愛著他的父母在內,這個現象普遍不被接受。

 

1950年代瑞士中上社會的家庭,還未能接受孩子同志身分的父母,尷尬的午茶氣氛。

 

在同性戀研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視為一個分野。希特勒執政前的威瑪共和國社會(Weimarer Republik),對同性戀抱持自由開放的態度,學術界有專門的研究機構,藝文界裡出櫃的藝術家與文人亦不在少數。在社會自由與接受的風氣下,德國柏林吸引了許多來自歐洲各地的同志菁英,並促使社群有發展的機會。

 

但希特勒取得政權後,同性戀社群成了納粹剷除的目標之一,在納粹有計畫的屠殺下,他們毫無生存空間可言。死於集中營的同性戀者上萬,至今仍未有正確的數字。在這個時空背景下,一度活躍於柏林的瑞士同志演員卡爾(Karl Meier)回到了瑞士第一大城蘇黎世。

 

《圈子》:提供各地同志彼此交流的空間

 

二戰時生靈塗炭的歐洲大陸,沒有參戰的瑞士為同志族群的生存保留了空間。

 

二戰前,瑞士的同志社群雖沒有德國活躍,但在當時的社會氣氛中仍可以取得理解。1938年透過公投,在票數差距相當小的情況下,正式將同性戀行為除罪化。1942年法律正式施行後,同性間的性行為受到保障。1943年,卡爾在瑞士創辦了一份名為《圈子》(英語:The Circle,德語:Der Kreis,法語:Le Cercle)的同志刊物,訂閱的讀者同時是《圈子》的會員。這是一個立案的社團,合法出版刊物,全盛時期有2000讀者訂閱,其中700個來自瑞士境外,從荷蘭、丹麥到北歐,甚至橫跨了大西洋直到美國。

 

《圈子》最早出刊時的版本,最初只有德法兩種語言。

 

《圈子》是一份德法英三語的雜誌,儘管同性戀除罪化了,出刊前仍然要接受警察機關的思想審查,如有審核人員覺得有過度煽情的文字與圖片,都必須修改,唯有英文的部分可以稍有喘息的空間。由於英語教育尚未普及,編輯可以在大部分警察讀不懂英語的情況下,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不只是警察,當時瑞士社會對同志的看法分歧,還有相當多的人把同性戀視為禁忌議題。同志出櫃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家庭的不諒解、被迫離職、異樣眼光、同儕排擠等,都是可以預期的後果。

 

在40、50年代的歐洲同志社群中,《圈子》是火紅的同志雜誌,每一本平均被傳閱四次。保守的社會氣氛下,讀者被迫尋找一個安全的角落,才能夠秘密閱讀,秘密傳閱,秘密分享。在恩斯特懵懂的年少時光裡,就是這本刊物幫助他建構了自我認同,找到了心靈歸屬。

 

除了賣月刊外,雜誌社的另外一個收入來源就是為同志社群辦活動,例如週末的同志聚會、變裝派對等。二次大戰結束後,在那個歐洲各國同志餘悸猶存的時代,蘇黎世的同志聚會反而一次比一次盛大。卸下平日的偽裝和心防的同志,可以自由地交流,在公開場合親吻自己的伴侶,開他們自己聽得懂的玩笑。

 

當年從劇場的樓梯往上走,就是同志們週末歡樂的聚會。

 

原本不被理解的個體存在,在同伴聚集時得到了安全感,平時受到的壓迫得到解放。根據統計,《圈子》的年度活動參與人數有800人之多,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

 

反同恐慌:社會開始撻伐同志社群

 

恩斯特當時是一個女子中學的法語老師,後來接手成為《圈子》的編輯。這個社會地位和前景看好的26歲年輕人,在一次同志聚會中,邂逅了一生的伴侶羅比(Röbi Rapp)。羅比是聚會時的演唱歌手,他們一同經歷了《圈子》的全盛時期。在戰後,《圈子》也起了重建同志社群的作用,在歐洲各地開始了小型的同志聚會和團體,彼此取暖,保持連結,互相壯大。

 

1938年瑞士透過公投保障同性戀合法化時,支持同性戀的一方僅以53.5:46.5小勝,也就是支持與反對的人數相當,公投的結果與法律施行並無法使社會大眾達成共識。

 

雜誌內容審查嚴格的時代,男性雕像屬於藝術與歷史的範疇,常是雜誌圖片的安全來源。

 

1957年發生了一起知名同志作曲家被刺殺的社會案件,激起了反同方的強烈反彈。原本死者應該得到同情,想不到反同方卻以此大做文章,把社會治安問題歸咎於同性戀的身分。隔年發生另一起男同性戀被殺案件,反同方的論點更加尖銳,成為一個致命的導火線,社會輿論與報章媒體開始傾斜,一致撻伐同性戀社群,將諸多社會問題的矛頭指向他們,如:同性戀造成國外性工作者大量進入、同性戀導致性病流行,同性戀導致治安惡化等社會問題。

 

1960年,蘇黎世市政府頒布禁舞令,禁止同性戀跳舞,《圈子》最大收入的來源被截斷。同時,警察突擊所有同志可能集會的場所,監視、勒索、施暴、搜查等非法的手段在反同的氣氛下被默許,同性戀在社會壓迫下被解雇、被房東解約、與家人斷絕關係,甚至被迫出櫃而自殺者也時有所聞。

 

在一次被警察刑求被迫供出名單後,恩斯特與羅比這兩個雜誌社的要角更確定了彼此相愛永不分離的信念,他們堅信:相愛並不犯法。

 

在西歐各國對同性戀的態度正開始接受之際,瑞士的同性戀團體正面臨無情的打壓。1967年,《圈子》這個支持歐洲同志運動復興的老牌團體正式解散。不過,恩斯特與羅比沒有因此喪失信心,他們成立了新的社團和刊物,結合尚未被擊倒的瑞士同性戀社群,在反同的社會氣氛中生存下來。

 

愛情的天堂是自己爭取來的

 

80年代開始,愛滋病的傳染受世界各國重視,瑞士政府採取與同志團體合作的策略,使愛滋病傳染得到有效的控制。瑞士的愛滋病防疫經驗,被WHO稱為「瑞士模式」,成為推行的範例。同志團體在公共衛生上的貢獻,終於扭轉了60年代以來的負面形象。

 

當社會重新審視同志權益與出櫃的議題,多數人選擇以正面看待,同性戀不再被視為禁忌。2003年,恩斯特與羅比成為瑞士第一對依循蘇黎世州伴侶法成婚的同志伴侶。2007年起,法律保障全國同志登記法定伴侶的權利,沒有地區的分別,而這份權益是他們為彼此的愛多年爭取而來的。2015年,他們從1956年相愛至今的愛情故事以《圈子》為名搬上大銀幕,被譽為瑞士近年最美的愛情電影,並參與了奧斯卡獎的角逐。

 

恩斯特和羅比從1956年相戀至今。

 

瑞士的法律上,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婚姻除了撫養孩子外沒有差異。2016年春最新通過的條文裡,同性婚姻可領養伴侶的孩子,但這情況只會發生在曾經有過異性伴侶的同志。在新的同性婚姻裡,伴侶可以領養前一段婚姻裡的孩子,因為這個孩子和他的伴侶有著直系血緣的關係,但這也是唯一可以領養孩子的可能。至於代理孕母,無論是異性婚姻或同性婚姻都是明文禁止的,因為各方至今對當中的道德層面論述難以達成社會共識。

 

恩斯特已經80幾歲,但當他回憶起被警察用刑逼供,說出訂戶名單的往事,仍然會背脊發涼。人間是否有天堂?對恩斯特來說,愛情的天堂是他自己爭取來的。

 

補充【德語關鍵字】:
婚姻 Ehe
愛情 Liebe
伴侶權 eingetragene Partnerschaft
雜誌 Zeitschrift


 

所有圖片來源:方常均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葉菀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