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7/11/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職人精神到文化產業 ―「老字號與活水」推薦序

      最近這些年因為科技與資訊的進展,再加上全球化的大資金與大規模生產影響下,所有東西都愈來愈便宜,功能也愈來愈多,在典範快速轉移之下,許多產品,甚至許多行業都不斷地消失。
        當然,同時也有許多事物以創新之名不斷出現,在免費又無遠弗屆的網路推波助瀾之下,許多搞怪,玩創意,希望一夕成名的速食文化也成為社會主流,一切東西朝向短小輕薄式的速成,每個人都慌慌張張地過日子,也忘了如何安心地好好做自己的工作。
        幸好這本書「老字號與活水」當中的職人精神,帶給我們希望與信心,知道在這一切重當下利潤的商品銷售主流中,還是有人在百年時光之中堅持,沉澱出文化的厚度。
        是的,這種職人精神是文化產業的源頭,而不是現在整個社會喊的震天響的文化創意產業,仍只著眼於台灣產業向來的規模與量產的迷思,也誤以為玩些表面設計的創意就是文化創意,卻忘了所謂文化就是生活,是一群人住在同一個地方,長期累積出的共同情感與共同的價值觀。
        為什麼文化產業最貼近人的幸福感?因為這些物品不只是提供我們在日常生活使用,它們還可以撫慰我們的心靈,因為裡面有我們與先人共同的記憶。
        這種透過一些老字號產品所連結的社會共同回憶,已不單單只是個商品,它們還會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資產。常會覺得歐洲人臉上似乎比許多新興發展社會的人民,有更多的從容與自在,是不是他們生活的空間,與他們小時候、父親輩、祖父輩都還是一樣,日常所使用的東西也都是老品牌,那種確確持續存在並延續的歷史感,讓每個人當下的生活也更篤定更有自信。
        其實我也發現,這些職人手做,有溫度的老字號,或許在過去是被忽略甚至輕視的行業,反而在現代有了無可取代的時代意義,而這些技術也不只是流汗勉強求得溫飽的老功夫,而是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傳承。
        不過如何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在保存老傳統的基礎上,能夠有一些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透過網路等等新媒體的行銷,找到兼顧理想以及現實的生存條件,也都是新的挑戰。
        這二十個富含職人精神的故事,相信可以給現代每個想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年輕人了解,要做出獨特的品牌,除了掌握製造、研發與服務能力外,是不是創造出價值與意義,因為感動人心,會引起人共鳴的事物,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有形物品,而是來自於物品背後那種精神與心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