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清除雜物清爽過生活

前幾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書大為暢銷,也掀起一股從清理家裡雜物到整理自己生活的風潮。
所謂斷捨離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甚至山下英子還認為,只要捨棄房間廢物,機會就會降臨,也會遇上美好的邂逅,工作效率會提升,靈感泉湧,好事將源源不絕而到。
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通常我們整理環境時,同時也是一邊在思考,慢慢釐清自己的情緒,了解現在到未來的自己需要什麼?當我們清除生活中無用的雜物,同時也將心中的混亂一併梳理一遍,當我們被堵塞滯礙的人生順暢流動,心頭煩悶也跟著煙消雲散,我們當然也會變得愉快。
不知道是不因為全世界都快速變老中,不只在日本,台灣的老化速度即將創下全球第一,所以這些年對老年生活的安方式逐漸成為顯學,甚至演變出協助年長朋友清理雜物的新行業,的確,要趁著老前有體力時整理,不然東西越堆越多,搞不好連正常的生活都會發生困難,甚至這種過度囤積物品的行為,已不只是個人習慣,也許是內心生病了。
2013年美國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五版,正式將囤積行為列為精神病的一種。其診斷的症狀包括住處充滿雜物,過度收集東西,對東西都難以捨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自覺的意識,也就是說家裡很雜亂跟囤積症的差別在於,前者願意整理,後者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根本不想整理也不願意別人幫他整理。
據研究,囤積症患者有近八成的人伴有焦慮症,甚至是重度的憂鬱症。
一般人會讓家裡慢慢被物品淹沒,大概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最常見的是開始貪小便宜或過度的珍惜物品,只要好像還沒有完全壞,就捨不得丟掉,珍惜物品是好事,但是表現太過度的話,也許是來自於內心的不安全感,也有的人是有好東西,捨不得用,藏起來,永遠只用爛東西。第二個常見原因是捨不得丟掉過往的回憶,雖然保留帶有回憶的物品是人之常情,但是太過度,甚至一直停在過去的歲月中,這種念舊會綁架我們的人生,無法再往前進,創造新的可能。
也有些人當遇到挫折或人生低潮時,會透過購買東西來排解孤單;最後也是最常見的,或許只是工作太忙沒空整理,不知不覺家裡就塞滿東西,當一過了臨界點,自己似乎也無從下手整理,一天一天過去,年紀愈大後,就更沒有精神或體力來整理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