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2017的七一遊行為何格外重要

參加七一遊行,有很多的理由,但是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2003年的五十萬人當中,會把這看成一種義務或者使命的人,也就是之後十幾年都會參與的人,不可能多過30%。
大部分參加七一遊行的人,都是因為相信遊行能夠滿足他們面臨的短期需要才參加的。也就是說,他們參與七一遊行是因為能有一些可見的進展。例如在2003年,大家參與遊行,是因為認為七一遊行能夠阻止廿三條,以及令董建華下臺,而這也成為了事實。這令大家感到十分的滿意。
而那些靠義務感和使命感持續參加的人,也不是一種無限的資源,不論是他們的心力,或者是他們的捐款。雖然很多人都未必察覺,但事實上都還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也就是說很可能會在某天消耗殆盡而枯竭。
也就是說,雖然他們沒有像2003年大部分人一樣都只是為了立即的效果,但是他們大多數還是追求中長期的效果,可能是相信五年、十年有效,大不了二十年有效。如果你說七一遊行最終只是道德感召,沒有效也沒關係,或者那個效果要一百年之後才會出來,很多人就會覺得不值得這樣花自己的假期、心力和體力參與下去,而從這個遊行中退出。
畢竟七一遊行並不是聖地朝聖,這終究不是為了一些無法證明的人間外世界的事情或者神的恩寵,本質上是有現實的政治目的。七一遊行的真正意義,在於對於執政者構成壓力、威脅或羞辱,以使其讓步。不論是反對廿三條,或者是令董建華下臺,或者是爭取2012普選、2017普選,都是建基於遊行能夠構成壓力,以達成這些為前題。
但是,去到今天,普選的希望基本上已經幻滅。2017年的特首選舉已顯示,北京基本上已無視了香港的民意,遊行並不能動搖他半分,那麼,七一遊行也就越來越顯示參與遊行這件事,其實並不會構成任何壓力。
今年梁振英下臺了,換上了林鄭,所以之後五年我們的主題就是要林鄭下臺,然後再換上第三個本質相似的人,然後接著的五年再要他下臺?
梁振英下臺這個概念與口號,已被林鄭上臺證明是不可再用的。你把他複製在林鄭身上,大家只會問,這是否只意味著會這樣循環下去。事情不會有任何改善。
而今年的七一遊行,正好是1997年的二十週年,習近平也到訪。政府的態度是明確的,他不予維園出發地,他會重重的佈防。講到最後,就是說習近平的來訪,以及七一慶「回歸」這事,將會完全壓倒七一遊行,而七一遊行就只是一個不重要、弱化中的插曲與雜音。
政府是在示威,真正的「示威」,顯示自己有著能夠完全無視民意的力量,他們想透過完全鎮壓(當然也包括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偏頗),宣示一切都是在自己掌握當中,他的整個訊息就是:「七一遊行對現在的政府根本毫無威脅」。
如果今年只能夠看到一個被打壓的遊行以及籌款活動,而看到七一根本對政府沒有威脅,既不可能給他們壓力,也無法對他們構成任何羞辱,而媒體上都只報導習近平來訪的消息,一片歌舞聲平粉飾太平時,那就是對七一遊行最大的打擊。
因為七一對於民眾的形象,將會變成對政府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壓力與威脅,只是和公益金百萬行無異的籌款活動。而這樣的話,七一遊行在未來,將會更失去力量而無以為繼。
泛民主派如果看長遠一點,這一年的七一,是需要特別重視和應變的,民眾對七一的期望一旦被如此重擊,他是無法重建的。
原文於2017七一遊行前刊載於明報,經SOSreader重新編輯。封面圖片:Cher V @flickr  CC by SA 2.0。編輯:宅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