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旭/第一社大前專員 寫於104年12月6日
甫結束「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終於有些許時間,面對積欠已久的文字債,想著「南方發聲」第八期食農專題,開始對著電腦整理這些年來的經驗與心得,回想101年底進入社大,被指派協助「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訓計畫」的專案工作,該計畫是第一社大以打造低碳有機的綠色城市為題,自100年起開始執行,我算是中途加入執行的工作人員,也因為中途加入,前期操作仍處於了解與構想的狀態,除延續過往操作內容外,老實說,並無太多新的創意,直到102年12月27號,舉辦「高雄食安有機工作坊」,該工作坊邀請所有對食農關心的師生以及參與計畫操作的所有成員,共同參與討論,因為討論成果十分豐碩,103年3月31號,新年度計畫開始執行後,我們也引入師工學共創的概念,進行每月一次的「雄好食-食在宜居城市願景共識會議」,透過更多人的討論共創,讓社大食農教育的操作,充滿更多可能,也更蓬勃發展。103年底雖然計畫結束,但社大秉持食農教育是很重要的面向,也決議以自身經費支持相關活動之操作,也因此,社大在食農教育的投入,絕對不會停止。
回過頭來談「雄好食-食在宜居城市」的源起,第一社大身為一個城市型社大,創校初期對城市農耕議題並沒有多所著墨,一直到94年藉由城鄉交流計畫,進行向農村學習的系列課程,開設農村體驗與認識的課程,95年也成立讀書會,並成立「有機生活學習社」,96年開始進行城市農耕的農地實作,97年成立共同購買班,98年「有機生活學習社」更名為「樂活自然農園社」,並向台糖租下一甲四分的土地,提供超過百名社員進行城市農耕,在這樣的基礎下,我們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想著高雄真的只能是重工業城市嗎?種植有機的我們,有沒有可能藉由教育與串聯,將高雄發展成低碳有機的城市?也因此我們以在「城市生活中行動與學習」為主軸,藉由近幾年的頻頻發生的食安議題,讓民眾有感,並透過「吃在城市」的想像,進一步讓更多民眾參與都市有機農耕與綠色消費的綠色飲食革命。
至於這些年來的操作內容與成果,民國100年起,我們開始進入國中小進行校園菜圃與食農教育,四年來共操作13間學校,分別為:岡山區和平國小、大社區大社國小、仁武區灣內國小、仁武區竹後國小、仁武區登發國小、仁武區仁武國小、仁武區鳳雄國小、梓官區梓官國小、三民區河濱國小、前鎮區復興國小、前鎮區獅甲國中、前鎮區獅甲國小、旗津區旗津國中,當中也操作了一場「校園菜圃經驗分享交流會」與一場「校園菜圃成果教學研討會」,也藉此影響更多學校投入校園菜圃的操作,104年更協助教育局體健科進行「校園作物栽培計畫」,進行28所學校的評審與技術指導。
城市農耕的部分,除了有農園社每學期均有百餘人,持續一甲四分地的耕作之外,我們也進入社區,進行都市居家菜圃的推展,三年來也打造三座屋頂農園,今年也發展出立體植栽的操作模式,並在南臺灣廢核遊行攤位、第一社大校本部進行展示,目前也正外借展示中(展期至105年1月中)。另外,本校也藉由在城市農耕的操作與努力,藉由於和平國小舉行的兩場記者會,也讓高雄市教育局對城市農耕產生興趣,更進一步打造教育局的露臺成為社區家菜圃的操作場地,並由本校師資與工作團隊進行協助上課與技術指導。 累積多年來的操作經驗後,我們也開始進行交流、資源串聯與整理經驗出版,除了進行香港城市農耕參訪與日本山岸會來訪兩場的國際交流外,也定期舉辦食農微旅行,進行城鄉之間的交流,103年也成立「高雄第一社大-食在宜居城市」臉書粉絲頁,進行網路社群經營;整理經驗出版部分,我們累積了共四份食農教育的教案,讓教師可以自由取用進行教學參考,也製作了「城市農夫的手作植栽曆明信片」與「城市農夫的手作植栽曆手冊」,讓城市農夫能按圖索驥,知道甚麼月份該種甚麼蔬果;資源串聯部分,我們加入了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召集的「南方食農教育聯盟」,成為發起單位之一,並由本校召集,於12月5日在高雄市婦女館舉辦「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論壇除了邀請地方政府與推動台灣食農教育之民間團體,針對食農教育推動現況與政策、法規和預算等層面之需求與經驗進行交流討論外,也促成高雄市與台南市各自發表並簽署市府所承諾的南方食農育願景宣言,為南方食農教育的公私協力,更往前邁出成功的一步。
文字至此,也已夜深人靜,這些年來的操作,看似辛苦,但也感謝許多人的共同努力,有一句話說「若要走的快,一個人走;若要有的遠,一群人一起走。」第一社大的城市農耕與食農教育發展歷史,從94年迄今,也已經十年了,一路走來有著許多人的努力在其中,從城鄉交流計畫到樂活自然農園社,再到現今已逐漸成形的食農學群,未來第一社大在食農的路還會持續,也期盼有更多的人能一起加入,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