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選書 │ 《誰的.巴布狄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誰的.巴布狄倫》電子書下載連結 http://bit.ly/2Jr0UnQ
 


序/鍾永豐


1968 年,歐美民權運動、抗議示威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從美國、法國、英國、西德、捷克、日本一路延燒,法國坎城影展因「五月風暴」中斷,捷克爆發「布拉格之春」,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遇刺身亡,引發全美超過一百個城市暴動。當時的媒體、抗爭的年輕人無不高呼巴布狄倫應該與他們站在一起,而此時的狄倫卻選擇遠離這股風潮。
誰的‧巴布狄倫?
儘管巴布狄倫也許會否定自己是屬於任何人的,對於「抗議的祭司」名號不屑一顧,但作為半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歌手,狄倫對世界的貢獻確實已遠遠超越音樂的領域。回顧六○年代初,美國大眾娛樂依舊一片歌舞昇平,中產階級價值觀根深蒂固地維持著粉飾太平的和樂,凱魯亞克《在路上》問世之初毀譽參半、「垮掉的一代」仍屬於次文化裡的一小群、貓王被帶有敵意地當作帶壞青少年的性感偶像看待,萌芽中的黑人平權運動、阿爾及利亞戰爭、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岌岌可危的越南局勢 ……,無論或遠或近都彷彿與你我無關。
當巴布狄倫彈著吉他、吹著口琴,以他獨特的嗓音唱著〈Blowin'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訴說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痛恨、對權威的不滿以及對自由的嚮往,唱著屬於自己、屬於年輕世代的歌曲,啟蒙了一整代青年的理想主義,啟發音樂批判社會的力量,在那個美國尚未深陷越戰泥沼的年代,先見之明地預示終將改變歷史的反戰、反文化浪潮。然而,當狄倫被年輕世代視為反叛精神的導師時,卻反過來質疑、批判作為反叛英雄的自己。正如他從民謠走向搖滾,在六八年的抗爭浪潮中選擇遠離,他拒絕成為任何人的巴布狄倫,拒絕被輕易地定義。
2016 年,巴布狄倫在眾人的驚嘆聲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位影響力無遠弗屆的歌手、作家、詩人,從1961 年出道至今,始終就是難以歸類、甚至一再我自否定、不斷蛻變的創作者。他出身自民謠音樂,卻深刻變革搖滾樂,他既是一名偶像樂手,同時也是民權運動的旗手,他的歌曲既是音樂也是詩作,他代表一整代青年反戰與反叛的精神,卻又回頭否定了這個形象。
如同陶德海恩斯在《搖滾啟示錄》中,找來凱特布蘭琪、克里斯汀貝爾、希斯萊傑等六位不同性別、族裔的演員飾演不同時期、身分、狀態的巴布狄倫,呈現一個在公眾面前、私生活與大眾的想像之間不停變異、形象飄邈的狄倫。誰的巴布狄倫?誰是巴布狄倫?
或許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主義都能夠找到留給巴布狄倫的一席之地,又或許答案只在風中。
 


關於巴布狄倫


巴 布 狄 倫 ( Bob Dylan ) , 1941 年 生 於 明 尼 蘇 達 州 杜 魯 斯 市 , 當 代 最 重 要 的 民 謠 歌 手 、 藝 術 家 、 詩 人 。
從 1961 年 發 布 首 張 專 輯 至 今 , 狄 倫 在 流 行 音 樂 界 和 文 化 界 引 起 的 影 響 已 超 過 五 十 年 。 這 位 被 視 為 二 十 世 紀 最 有 影 響 力 的 歌 手 , 作 品 不 僅 跨 越 多 個 世 代 以 及 不 同 社 會 階 層 , 六 ○ 年 代 美 國 躁 動 不 安 的 嬗 變 , 也 成 為 巴 布 狄 倫 的 創 作 養 分 , 他 最 膾 炙 人 口 的 作 品 , 多 是 來 自 這 個 時 期 。 〈 Blowin' in the Wind 〉 和 〈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 等 歌 曲 , 精 準 地 掌 握 了 那 個 時 代 的 叛 亂 、 異 議 和 獨 立 精 神 , 幾 乎 成 了 反 戰 和 民 權 運 動 的 頌 歌 。
巴 布 狄 倫 勇 於 替 民 權 發 聲 , 對 政 府 抗 議 、 關 懷 社 會 諸 多 議 題 , 包 覆 哲 學 的 詩 歌 , 廣 為 吸 納 美 國 傳 統 民 謠 、 搖 滾 、 鄉 村 和 藍 調 音 樂 , 甚 至 包 括 爵 士 和 搖 擺 樂 元 素 , 他 不 隨 波 逐 流 的 創 作 風 格 , 以 及 大 膽 加 入 電 子 元 素 , 在 當 時 的 樂 壇 可 謂 「 離 經 叛 道 」 。 而 事 實 證 明 , 他 的 叛 逆 已 經 深 遠 影 響 全 球 樂 壇 , 更 被 《 時 代 》 雜 誌 選 入 二 十 世 紀 最 有 影 響 力 的 百 人 名 單 。 列 名 「 搖 滾 名 人 堂 」 、 納 許 維 爾 創 作 名 人 堂 、 創 作 名 人 殿 堂 的 終 身 會 員 , 巴 布 狄 倫 至 今 獲 得 包 括 終 身 成 就 獎 在 內 共 十 二 座 葛 萊 美 獎 、 奧 斯 卡 和 金 球 獎 各 一 座 , 以 及 普 立 茲 特 別 榮 耀 肯 定 。
除 了 音 樂 創 作 , 巴 布 狄 倫 也 跨 足 各 種 各 樣 的 媒 體 , 包 括 導 演 的 電 影 《 Eat the Document 》 、 《 Renaldoand Clara 》 , 演 出 《 Hearts of Fire 》 , 2OO5 年 並 與 馬 丁 史 柯 西 斯 ( Martin Scorsese ) 合 作 紀 錄 片 《 巴 布 狄 倫 : 迷 途 之 家 》 ( No Direction Home ) ; 2OO6 年 擔 任 電 台 節 目 《 Theme Time Radio Hour 》 的 主 持 人 , 並 舉 辦 畫 作 展 覽 。 在 此 同 時 , 上 百 本 關 於 他 的 書 籍 論 述 也 不 斷 問 世 。 更 有 2OO7 年 陶 德 海 恩 斯 ( Todd Haynes ) 執 導 的 致 敬 傳 記 電 影 《 搖 滾 啟 示 錄 》 ( I'm Not There ) , 巴 布 狄 倫 無 遠 弗 屆 的 影 響 真 的 無 處 不 在 。
「 我 的 歌 是 文 學 嗎 ? 」 2O16 年 諾 貝 爾 文 學 獎 破 天 荒 頒 給 了 巴 布 狄 倫 , 並 將 他 的 創 作 與 希 臘 史 詩 作 者 荷 馬 相 提 並 論 , 巴 布 狄 倫 以 歌 手 之 姿 , 拿 下 多 少 文 學 作 家 一 生 企 盼 的 桂 冠 。 但 在 發 表 獲 獎 感 言 時 , 狄 倫 表 示 , 自 己 從 來 沒 有 時 間 問 自 己 的 歌 是 不 是 文 學 。 就 像 莎 士 比 亞 的 劇 本 , 必 須 在 舞 台 上 被 演 出 、 被 唸 白 , 才 更 能 展 現 戲 劇 的 真 諦 。 歌 是 用 來 唱 的 , 必 須 被 演 唱 、 被 聽 眾 聽 見 , 才 能 走 進 不 同 的 生 命 和 文 化 中 , 感 知 心 靈 的 真 知 。


 

❶ 憑 6 張【2018 臺北文學.閱影展】票根至光點台北櫃臺,
 即可免費兌換專書乙本。(每張票券限兌換一次)

❷ 持【文學.閱影展 ─ 焦點人物:巴布狄倫】3 部電影
 《別回頭》&《搖滾啟示錄》&《最後的華爾滋》各 1 張票根,
 即可免費兌換專書乙本。(每張票券限兌換一次)

❸ 自由選購:《誰的.巴布狄倫》專書每本佛心價 100 元
 (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換售期間:6/1(五)~6/30(六)止|光點台北服務櫃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選擇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自我形象能夠成立的前提,選擇定義人們看自己的方式。老大哥給予選擇,讓人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所以人們否定自由意志,擁抱老大哥。《一九八四》揭示的可能性,是人類遠比自己想像的更為脆弱,更容易出賣自己的情感、信仰與道德觀。某年某月,選擇會降臨,在那天,我們都比自己想像中離老大哥更近
遺忘之所以恐怖,是因為遺忘痛苦之時,也必須遺忘愛。而每一次新的相遇都是「第一次」的迴光返照,它燃起又熄滅,一次比一次微弱,卻未必能夠達到真正的遺忘。電影最後,女人尖叫著:「我會忘記你,我已經在忘記你了!」真切地表達了這樣的恐懼。遺忘看似是從回憶中解脫的方法,卻同時是對愛的失去,而他們是活在過去的人。
用單純二元對立的角度觀察事情,是簡單很多,卻常常碰不到問題的核心。人性是複雜的,靈與肉不需要對立,自由與承諾不用是單選題,「命定」不一定較有意義,「隨機發生」的相遇與巧合也不會只是無謂,道德更沒有絕對的對錯——翻開歷史,道德是流動的,是相對的標準,不同時期、不同人,會有不一樣的觀念與想法。
悲傷的時候會耳鳴,像是耳朵被摀住,外面的聲音聽起來矇矇的,可是獨處時一點細微的聲音卻變得格外巨大。我後來想想這大概就是失去的聲音,空間裡有東西不見了,於是聲波也等比放大了。當我養了十年的貓離開那晚,我在屋內聽到任何聲音都是轟轟作響。這經驗我很少跟別人提,不過在觀看《尋愛偵探阿洛伊斯》時居然產生了共鳴
教堂中的婚姻誓言,太過夢幻也太虛假,並非婚姻的寫實寫照。若想成為夫妻,必須一開始就明白,孕育生命即使看似奇蹟美麗,卻是種真切的犧牲與奉獻。沒準備好,還是別輕易加入戰局,傻傻地以愛之名,矇進這場極冒險又極無聊的實境遊戲。
和真實拍攝的電影比起來,動畫是一種完全無中生有的藝術,但是它的想像完全沒有邊界。早期迪士尼的經典手繪風,到如今皮克斯的 3D 電腦繪圖,再到停格動畫、動態捕捉模擬、真實與虛幻的混合等,乃至於長期在動畫類型中耕耘嚴肅戰爭/科幻等議題的日本動畫大師們,這些技術與人才,攜手譜成了一片屬於動畫的巨大宇宙。
選擇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自我形象能夠成立的前提,選擇定義人們看自己的方式。老大哥給予選擇,讓人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所以人們否定自由意志,擁抱老大哥。《一九八四》揭示的可能性,是人類遠比自己想像的更為脆弱,更容易出賣自己的情感、信仰與道德觀。某年某月,選擇會降臨,在那天,我們都比自己想像中離老大哥更近
遺忘之所以恐怖,是因為遺忘痛苦之時,也必須遺忘愛。而每一次新的相遇都是「第一次」的迴光返照,它燃起又熄滅,一次比一次微弱,卻未必能夠達到真正的遺忘。電影最後,女人尖叫著:「我會忘記你,我已經在忘記你了!」真切地表達了這樣的恐懼。遺忘看似是從回憶中解脫的方法,卻同時是對愛的失去,而他們是活在過去的人。
用單純二元對立的角度觀察事情,是簡單很多,卻常常碰不到問題的核心。人性是複雜的,靈與肉不需要對立,自由與承諾不用是單選題,「命定」不一定較有意義,「隨機發生」的相遇與巧合也不會只是無謂,道德更沒有絕對的對錯——翻開歷史,道德是流動的,是相對的標準,不同時期、不同人,會有不一樣的觀念與想法。
悲傷的時候會耳鳴,像是耳朵被摀住,外面的聲音聽起來矇矇的,可是獨處時一點細微的聲音卻變得格外巨大。我後來想想這大概就是失去的聲音,空間裡有東西不見了,於是聲波也等比放大了。當我養了十年的貓離開那晚,我在屋內聽到任何聲音都是轟轟作響。這經驗我很少跟別人提,不過在觀看《尋愛偵探阿洛伊斯》時居然產生了共鳴
教堂中的婚姻誓言,太過夢幻也太虛假,並非婚姻的寫實寫照。若想成為夫妻,必須一開始就明白,孕育生命即使看似奇蹟美麗,卻是種真切的犧牲與奉獻。沒準備好,還是別輕易加入戰局,傻傻地以愛之名,矇進這場極冒險又極無聊的實境遊戲。
和真實拍攝的電影比起來,動畫是一種完全無中生有的藝術,但是它的想像完全沒有邊界。早期迪士尼的經典手繪風,到如今皮克斯的 3D 電腦繪圖,再到停格動畫、動態捕捉模擬、真實與虛幻的混合等,乃至於長期在動畫類型中耕耘嚴肅戰爭/科幻等議題的日本動畫大師們,這些技術與人才,攜手譜成了一片屬於動畫的巨大宇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週五了,來介紹一首我很喜歡的歌: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這是首上個世紀初於美國紐奧良傳唱的民謠,悲述著生活的困難與對親人的告誡。1962年鮑布迪倫 (Bob Dylan)的首張專輯收錄了這首歌。到了1964年英國的動物樂團(Animals)以搖滾編曲將這首歌唱紅
原諒我那小布爾喬亞的多愁善感在該死的初秋又開始發作。 Forever Young 有兩首一模一樣歌名的歌曲。令人感動的是這兩首歌都是神曲。 第一首是教父Bob Dylon 32歲寫下的詞曲。 May God bless and keep you always May you
我永遠不會理解Vance從政的理由。但我很好奇這位Hillbilly要如何透過參政來改變美國勞動階級的命運。讓我們看看,Hillbilly掌握了權力之後,是會為自己人發聲,抑或是為自己謀福利吧。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希望之春,那是絕望之冬; 那是水淹及胸的世代,全世界都在歡呼、鼓噪 我們應有盡有,我們一無所有;我們直奔天堂,我們墮入地獄…… 台下鼓掌著的人們 嘴裡掩蓋止不住的微笑 在水裡鼓掌。劇終。 海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 -改自狄更斯+ 巴菲特 兩場戲劇 兩層架構 兩處
Thumbnail
自文字發明以來,人類社會便經常使用詩詞、音樂和文章來挑戰威權與不公,在 70 年代的英國,種族主義和歧視幾乎滲透到社會的各方面,極右仇恨團體和政黨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在這樣的氛圍下,遲早會出現一代激進的新銳作家和音樂人來挑戰這些偏見,就像林頓·奎西·強生(Linton Kwesi Johnson)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60年代絕對是音樂和藝術活躍的黃金時期,美國的嬉皮熱潮通常被視為文化爆炸的起點,但如果你把目光投向更南方:巴西、秘魯和巴拉圭等地興起的音樂風格,與美國相較其實毫不遜色,特別是在巴西湧現出了大量新興藝術家,例如本名若昂·羅隆(João Zenon Rolón)的法比奧(Fábio)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介紹Kenny Loggins、Bruce Springsteen、Richard Marx、Bryan Adams、Huey Lewis、Rod Stewart、John Mellencamp、David Bowie、Corey Hart,這11位80年代知名的搖滾男歌手及其歌曲賞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週五了,來介紹一首我很喜歡的歌: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這是首上個世紀初於美國紐奧良傳唱的民謠,悲述著生活的困難與對親人的告誡。1962年鮑布迪倫 (Bob Dylan)的首張專輯收錄了這首歌。到了1964年英國的動物樂團(Animals)以搖滾編曲將這首歌唱紅
原諒我那小布爾喬亞的多愁善感在該死的初秋又開始發作。 Forever Young 有兩首一模一樣歌名的歌曲。令人感動的是這兩首歌都是神曲。 第一首是教父Bob Dylon 32歲寫下的詞曲。 May God bless and keep you always May you
我永遠不會理解Vance從政的理由。但我很好奇這位Hillbilly要如何透過參政來改變美國勞動階級的命運。讓我們看看,Hillbilly掌握了權力之後,是會為自己人發聲,抑或是為自己謀福利吧。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希望之春,那是絕望之冬; 那是水淹及胸的世代,全世界都在歡呼、鼓噪 我們應有盡有,我們一無所有;我們直奔天堂,我們墮入地獄…… 台下鼓掌著的人們 嘴裡掩蓋止不住的微笑 在水裡鼓掌。劇終。 海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 -改自狄更斯+ 巴菲特 兩場戲劇 兩層架構 兩處
Thumbnail
自文字發明以來,人類社會便經常使用詩詞、音樂和文章來挑戰威權與不公,在 70 年代的英國,種族主義和歧視幾乎滲透到社會的各方面,極右仇恨團體和政黨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在這樣的氛圍下,遲早會出現一代激進的新銳作家和音樂人來挑戰這些偏見,就像林頓·奎西·強生(Linton Kwesi Johnson)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60年代絕對是音樂和藝術活躍的黃金時期,美國的嬉皮熱潮通常被視為文化爆炸的起點,但如果你把目光投向更南方:巴西、秘魯和巴拉圭等地興起的音樂風格,與美國相較其實毫不遜色,特別是在巴西湧現出了大量新興藝術家,例如本名若昂·羅隆(João Zenon Rolón)的法比奧(Fábio)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介紹Kenny Loggins、Bruce Springsteen、Richard Marx、Bryan Adams、Huey Lewis、Rod Stewart、John Mellencamp、David Bowie、Corey Hart,這11位80年代知名的搖滾男歌手及其歌曲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