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朝向終極快樂的祕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
(原文寫於2015年8月10日)
顯然,《腦筋急轉彎》的故事,正在呈現的是「一個孩子的內在成長」:她正要面對的是,度過人生起伏的歷程,以經驗交織記憶,慢慢調和出自我的內在,訓練自己的情緒管理,還有找到自我呈現的方式。這是一個關於「我」的建立過程。
每一段憂傷,都是人生戰役中的疤痕,也是成長的記號。
。。。。。。
到目前為止,《腦筋急轉彎》應該是2015年最好看的電影。怎麼說是最好看呢,首先,當然是我的腦內「inside」感覺到超好看,於是按了「讚」的按鈕;其次,就拿些「out」外在實例的他人觀點,來比比看好了。
以2015年幾部受歡迎的電影,比較一下就能明白《腦筋急轉彎》的強度了: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metacritics, 94; 爛番茄:98。
瘋狂麥斯(Mad Max):metacritics, 89; 爛番茄:98。
(機械姬(Ex Machina):metacritics, 78; 爛番茄:92。台灣沒上映)
蟻人(Ant-Man):metacritics, 64; 爛番茄:79。
小小兵(Minions):metacritics, 56; 爛番茄:54。
。。。。。。
📷
這個看起來就只是個小朋友的電影,怎麼會這麼很好看呢?因為這個故事顛覆了大家習以為常,甚至幾乎是個 誤會 的觀念:快樂,就是純粹 快樂∕歡樂 的本身。
意思是什麼呢?我們總是認為,所謂的 快樂,就是「沒有瑕疵的真正快樂」,尤其是「不能受到悲傷污染」的快樂,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快樂。
於是,《腦筋急轉彎》的故事一開始也是如此假設:樂樂(Joy)就是小朋友萊莉(Riley)快樂的泉源。
樂樂代表的是 純粹的快樂,沒有被認任何情感 污染 干擾 的純正快樂。因為 樂樂 認為快樂是最健康正確的人生目標,於是,她總是想把 憂憂(Sadness)排除在外,不願讓她碰觸到任何一球記憶,也不願讓她參與任何情緒的管理。
然而,純粹的歡樂,就是正常又健康的心理狀態嗎?
如果不查,或許我們很少會注意到,現代人對於這種「純粹無污染的快樂」的想像,已經佔據了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主導著我們的生活形態(例如電視廣告的內容、親子關係的目標、週末一定要旅遊,不然勒?還有,臉書上的歡樂貼文等等)。
因為「一定要歡樂喔!」於是,我們一直想要「創造歡樂的情境」,認為歡樂才是「健康快樂」的狀態,而憂鬱傷心,常會被冠以「憂鬱」。憂鬱可能原本只是一種情緒的的現象,但是現在已經常常被當成是一種 病 了。
快樂跟憂鬱,被二分,一個代表健康,要努力創造;另一個代表生病,要極力避免。
然而,歡樂真的是多種情緒裡,最重要的唯一價值嗎?而歡樂本身,真的就是純粹的歡樂?憂傷,真的就是「病」,而且需要被隔離?
📷
《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就是要透過 樂樂 跟 憂優 的冒險旅程,告訴我們,關於「歡樂」的道理:絕不是 歡樂 與 憂愁 的二分法。
。。。。。。
讓我們先仔細研究一下每一位角色的外觀,就知道這部電影的主題和主旨到底在哪裡。
首先,看看故事裡每個情緒所代表的顏色:
憂憂,因為是憂愁傷心,所以是以「藍色」代表憂鬱。
厭厭(Disgust),或許因為跟萊莉(Riley)討厭的花椰菜有關,所以是「綠色」。
怒怒(Anger),因為跟生氣時火山爆發的感覺很像,所以是大「紅色」。
驚驚(Fear),因為跟恐懼有關,所以是「紫色」。
最後是樂樂(Joy),歡樂的金黃色,穿著春天的綠色衣服,永遠閃閃綻放著金光。可是仔細一看,ㄟ,很奇怪喔,她的頭髮怎麼會是~~藍色的。
📷
甚至,下面這張樂樂的特寫,她的名字,也是以藍色作為代表。
。。。。。。
奇怪唄。
散發著黃色金光又身穿春天綠的歡樂Joy,竟然留著一頭有如憂憂一般的憂鬱藍髮!
。。。。。。
這就是故事的重點:歡樂,不是純粹的黃色金光與春天翠綠。真實的歡樂,其實是有著憂鬱的點綴。
憂傷是一種類必然的情緒,甚至還是正面的力量。
怎麼說呢?
解釋前,先看看萊莉父母腦內的情緒管理結構:
首先,我們得先注意到,萊莉是個小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最後附贈的那個新按鈕,puberty),但是她的父母,已經都是成人,已經經過好幾個情緒認識的階段,接受過多時期的情緒訓練。即使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在大部分的時候,他們已經比較能夠合理的掌控情緒的傳達。
其次,如果有注意到,應該會發現,雖然萊莉的情緒管理主控者是 樂樂,但是並非每個人的情緒主導者,都是 樂樂。
在萊莉的大腦裡,樂樂 主要掌控的內容,就是要確保每一段記憶,都是金色的歡樂。每段記憶,都要盡量不能受到其他情緒的干擾與汙染。而其他情緒迫不得已必須出現時,也多有賴樂樂想盡辦法,再由 core memories 裡,找出其他轉換情緒的出路,讓萊莉能夠盡量處在歡樂的時光。
於是,樂樂是所有情緒中,最好動又忙碌的情緒,她永遠處在高亢的狀態,也幾乎不讓其他情緒盡其所能,為所當為。
不過,以樂樂為主導的情緒,並不是常態。來到萊莉媽媽的情緒裡,就會發現,坐在控制中心的最重要的主導者,並不是金黃色樂樂(Joy),而是藍色的憂憂(Sadness)。
📷
Sadness位於中座,旁邊兩個是Joy and Anger,最外邊才是比較少用的的情緒,Disgust and Fear。
再看看爸爸的情緒管理結構:
📷
爸爸情緒控制中心的主導者,是Anger,另外兩個比較常用到的情緒是Sadness and Fear,最外圈比較少用到的情緒,則是Joy and Disgust。
。。。。。。
真的很有趣。原來,大家都不一樣啊(片尾也有許多故事後記,介紹不同生物的大腦情緒運作)。
顯然,故事正在呈現的,正是「一個孩子的內在成長」:她正要面對的是,度過人生起伏的歷程,以經驗交織記憶,慢慢調和出自我的內在,訓練自己的情緒管理,還有找到自我呈現的方式。這是一個關於「我」的建立過程。
故事很有趣,以情緒作為最外圍的表現,但是當他們來到記憶中心時才會發現,這個故事多麼的符合事實(故事的撰寫過程,還集結了許多心理醫生,作為顧問,確認故事內容的「科學」程度)。
大腦裡,有潛意識,表面意識,有幻想,有夢境,有夢境的製造,有因為潛意識的侵入,而形成惡夢,有長程記憶,短程記憶,有逐漸被遺棄的記憶,有邏輯思維,有兩度、三度空間等等的思慮工廠等等。大腦真是個忙碌的大工廠,進行著許多許多的工作,都是建立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個人」的運作。這個部分,雖然小朋友難以理解,但是卻是讓大人看了會大大地讚嘆的設計啊。
例如,回到爸爸媽媽的大腦結構,就能理解這個故事的細緻設計。
因為爸爸是個男性,在外工作,必須面對外侮,於是防衛性與攻擊性都比較強,因此,在他的情緒管理中心,坐主位的大哥,就是Anger。而且,因為雄性動物必須對外求生,警戒情緒也會比較常用到,於是Fear也放在比重較大的位置,與Sadness同樣重要。至於Joy,顯然對父親來說,大概只在父親節時,可以拿出來笑一笑吧。
然而,媽媽這個角色,是位對內工作的女性,教養孩子,主要是由母親主導,於是萊莉的媽媽必須有較多的同理心,較多的憐憫關懷,她的情緒主導要角,便是Sadness,其次才是Anger and Joy。
。。。。。。
📷
當我們在描述情緒時,常常會使用「正面」情緒,或是「負面」情緒這樣的形容詞。於是,那些相對於歡樂的情緒,都會被當成是負面的。然而,真是如此?
透過 憂憂 與 樂樂 的故事,我們會發現,原來那些負面情緒的表達,是非常正樣而且必要。如果沒有這些情緒的「表現」(不說「發洩」,不然又掉入「負面」的概念了),只以其中一種歡樂呈現自我,最後,反而是種 扭曲且不健康 的現象。
哭一哭、無力地癱軟在沙發上(這我常有)、大聲咆嘯、罵髒話(這也常有)、怕得躲藏起來、噁心變臉堅決不肯(吃東西時也常有),這些呈現,都是「正常」人類本能的現象,都屬於「很健康」的範圍。
甚且,如果再更細緻地想一想,那些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互愛」的過程,還有最為真誠的「愛」的呈現時機,讓人出乎意料地,竟然大多出現在一般認為的負面不健康情緒裡。
例如萊莉球賽失敗時,也是最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懷與愛的時刻。家人的情感,於此時的建立,更為堅實。這層體會,也是 樂樂 在一連串的腦內冒險之後,才發現的事實。
沒有任何一種情緒需要被獨尊,每一種情緒之間是 互動與互助的關係。同時,也因為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的經驗與情感的交織,使得某些情緒會成為主導,也造就出每個「與眾不同的我」。
。。。。。。
📷
當我還是個學生時,老師教到 拉岡老先生(Jacques Lacan, 1901-81)的 愉悅理論,我始終無法明白,拉岡為什麼會說,當嬰兒一被生下來之後,媽媽便無法全面性地滿足它的需要(子宮裡可以),於是造成內在有個空缺(objet petit a),也因為這個空缺,每個人,都會一輩子想要追尋個什麼,始終有無法被滿足,無法找到答案的 缺憾。
當時,我問老師:那就給它充分的滿足不就好了!這麼簡單。嬰兒要的不就是奶跟抱。那就一直奶一直抱,不就能夠充分滿足了嗎?這麼基本的要求而已,為什麼還會出現一個無法滿足的空缺。
於是,老師瞪著我這個白爛的小屁孩,直接說,「根本無法全面滿足,這是現實,懂嗎?」。
說真的,沒懂。(但我很懦弱,不敢再問。)
不過遇到愈多挫折,遇到愈多的不滿足,漸漸地我有自己的解釋。
。。。。。。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也就是拉岡所謂的 the Symbolic。人的世界,是有極限的。生活在一個有極限的世界,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達到超越極限。當然沒有任何事情會獲得全面的滿足。
想要獲得全面的滿足,那肯定是生活在神的世界(或母親的子宮),也就是沒有極限的世界,才能有無限的供給。而那個超越極限的世界,是神的世界,相對於拉岡的世界,應該就是 the Real。
如果人根本就是生活在 有限的世界,碰壁、挫折、不滿、空缺,肯定隨時存在。進入這個世界,就一定要認識不完美、空缺、不滿、遺憾、甚至 罪惡。這是這個有限世界的特性。
然而,這些碰觸到極限的發現,並不是一種負面的事情。這些不過是「有限世界的現象」罷了(應該就是老師說的「這是現實」)。
也就是說,生活在一個極限世界,我們無法要求「生命的全面歡樂」。生命的全面性歡樂(也就是 樂樂 所認為的最好的人生,或說是 樂樂 認為的那種「純粹喜悅歡樂」的人生),僅僅存在於 無限世界,也就是拉岡所謂的 the Real 的境界,那是神的世界。無限歡樂,是另一個無限世界的現象,不是人類世界的現象。
生活在人類的世界,嬰兒之所以無法被全面性的滿足,就是因為「人類的世界個『有限』的現象」。嬰孩孩不理解,所以大哭大鬧。但是,成人,長大了,就該漸漸理解有限裡 該有的自我調適與成長。這種自我理解,也是一種 負責。
下面這張劇照,最能展現「樂樂總算發現,人類世界的真實現象,就是『有限』」。在「黑暗」的「廢墟」中,真實面對萊莉曾有的「憂傷」,還有由憂傷中,重先建立的自我與親情。
每一段憂傷,都是人生戰役中的疤痕,也是成長的記號。
而真正的歡樂,是戰勝每一個困境,跨過每一個舊的自我,朝向更成長的那個新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樂樂會有一頭藍髮,因為真正的歡樂,都淺淺地染著一段憂傷的疤痕。
📷
。。。。。。
在有限裡,人必須面對不完美,於是有傷心;必須面對不喜歡,所以會討厭;也會面對冒犯,所以會生氣。所有遇到的不滿足,都是真實又健康的現象,反映出的,也是健康的情緒。
然而,為什麼要度過這些不快樂的階段?為什麼要在這樣不完美的世界生存著?
正如在英雄的旅程裡所說的,每個經歷,都是自我認識的過程,也是靈魂鍛鍊的過程。這正是人類的使命,在極限中,透過鍛鍊,才有辦法真正地 經驗 無限。
什麼種類的無限呢?
以《腦筋急轉彎》來說,萊莉最後經驗到「愛」,還有更緊密的情感連結。
而且,通過這段歷程,萊莉(樂樂)也 成長了(靈魂的鍛鍊,朝向無限)。
。。。。。。
因為挫折、因為極限,才能成長!
這就是人類世界的運作原理。
於是,那些被充分滿足的小屁孩,因為沒有機會碰到極限,沒有機會親自處理挫折,於是,就失去了經驗極限與鍛鍊的機會,當然,也就長不大啦!^^
(的確,我也是被爸媽拋到外面,經歷幾段谷底人生,才終於體會老師說的「根本就是無法全面滿足的現實」,最後,總算脫離屁孩人生,嘿嘿。)
。。。。。。
最後,《腦筋急轉彎》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第一,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罵就罵;這些都是健康的情緒,管他什麼憂鬱不憂鬱。
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是 人的世界,是個 有極限的世界,完全不是沒有極限的無限世界。所以,認識極限,面對黑暗的自我或困境,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主要課題。「極限」會帶來傷痛,但是,那正是成長必要的條件。勇敢地滾出爸媽的堡壘,自己直接面對挑戰、面對極限吧!
📷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K會員
233內容數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希米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這個中文片名取得好,為什麼呢?上一篇提到三個理由,現在再稍微解釋。
    《動物方城市》Zootopia 是個關於小兔子茱蒂(Judy Hopps)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一個溫馴的小兔子,天生就有個不可能的夢想,想當一位打擊壞人的英勇警察,服務、保護、與照顧民眾。
在《犬之島》中,所謂的人狗之戰,象徵的就是「異己的衝突」。狗,就是語言不同、宗教不同、或是意識形態不同的其他族群。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黑人、穆斯林、越南人、外省人等等,套入「狗」這個空格。而自認為正義的那方,也就是擁有權力的那一方,就是「人」。
教堂中的婚姻誓言,太過夢幻也太虛假,並非婚姻的寫實寫照。若想成為夫妻,必須一開始就明白,孕育生命即使看似奇蹟美麗,卻是種真切的犧牲與奉獻。沒準備好,還是別輕易加入戰局,傻傻地以愛之名,矇進這場極冒險又極無聊的實境遊戲。
無論是三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是三位虛構的故事角色,由黑人少年民歌手到老年隱居逃亡者這六位,不只暗示人生的七階段,還分別代表曾經涵養迪倫不同層面的精神養分,同時象徵他矛盾卻又共融的人生歷程與生命主題。
《妮娜西蒙:爵士女伶》 不只是關於 Nina Simone 的傳記,閱讀她的生命,同時也是閱覽二十世紀的美國黑人歷史。Simone 這位黑人女歌手可謂 60s 到 70s 初期的搖滾天后。《妮娜西蒙》已經獲得2016黃金段艾美獎的最佳紀錄片,也獲得2015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這個中文片名取得好,為什麼呢?上一篇提到三個理由,現在再稍微解釋。
    《動物方城市》Zootopia 是個關於小兔子茱蒂(Judy Hopps)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一個溫馴的小兔子,天生就有個不可能的夢想,想當一位打擊壞人的英勇警察,服務、保護、與照顧民眾。
在《犬之島》中,所謂的人狗之戰,象徵的就是「異己的衝突」。狗,就是語言不同、宗教不同、或是意識形態不同的其他族群。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黑人、穆斯林、越南人、外省人等等,套入「狗」這個空格。而自認為正義的那方,也就是擁有權力的那一方,就是「人」。
教堂中的婚姻誓言,太過夢幻也太虛假,並非婚姻的寫實寫照。若想成為夫妻,必須一開始就明白,孕育生命即使看似奇蹟美麗,卻是種真切的犧牲與奉獻。沒準備好,還是別輕易加入戰局,傻傻地以愛之名,矇進這場極冒險又極無聊的實境遊戲。
無論是三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是三位虛構的故事角色,由黑人少年民歌手到老年隱居逃亡者這六位,不只暗示人生的七階段,還分別代表曾經涵養迪倫不同層面的精神養分,同時象徵他矛盾卻又共融的人生歷程與生命主題。
《妮娜西蒙:爵士女伶》 不只是關於 Nina Simone 的傳記,閱讀她的生命,同時也是閱覽二十世紀的美國黑人歷史。Simone 這位黑人女歌手可謂 60s 到 70s 初期的搖滾天后。《妮娜西蒙》已經獲得2016黃金段艾美獎的最佳紀錄片,也獲得2015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部充滿很多心理學概念的動畫作品,用了很多淺顯易懂的角色隱喻來演示腦中的情緒與思考運作。大人看的時候也是一邊在回憶自己的青春年少。如果正值容易焦慮的年紀,也蠻適合看這部動畫,也是為自己的焦慮青春找一個可能的思考方法。 (本文會劇透) 角色設定:即將升高中的運動好手 電影主角萊莉的設定是
Thumbnail
皮克斯在2015年推出了動畫《腦筋急轉彎》,有創意地將一個小女孩萊莉大腦裡的5個情緒元素擬人化,包括樂樂、憂憂、驚驚、怒怒、厭厭,經由他們的合作,帶著萊莉平安地成長,但是隨著萊莉搬家,她腦內的情緒小精靈們開始失控,我們看到萊莉對新生活的不適應,最後,原本主導萊莉大腦的樂樂,決定讓憂憂帶著萊莉面對自己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隨著主角萊莉步入青春期,她的內心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先在萊莉大腦中主導的情緒角色,不再僅僅是單一的快樂或悲傷。隨著青春期的來臨,新的情緒角色如焦慮、嫉妒、羞愧等紛紛出現,使得萊莉的情緒變得更加複雜和多樣。萊莉的內心世界從此變得更加紛繁,她需要學習如何應對和管理這些複雜多變的情緒。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 樂樂:「你們知道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有多困難嗎?」 在面對複雜的環境和自我認同掙扎時,每種情緒都是重要的。成長的過程中,情緒會不斷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每個階段的情緒都將成就一個獨特的自己。
Thumbnail
本文簡要探討人類的最基本情緒-「樂樂」和「憂憂」,以及從「緊」到「鬆」的心理舒壓方法。通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情緒壓力,以促進心身健康。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透過角色萊莉的故事,觀眾可以感受到每個情緒都不可或缺,並瞭解到情緒的影響。歡迎大家一同進入電影院體驗這段青春期的情感與成長之旅,並一起享受片中的腦內風暴唷!
Thumbnail
「當焦慮成為日常,是否還能為快樂挪出空間?」 最新上映的《腦筋急轉彎 2》(Inside Out 2),探討了主角萊莉內心世界的擬人化情感如何陪伴我們經歷青春期的不同轉折,延續了9年前的首集,萊莉也成長為一位青春期少女。故事中呈現萊莉的狀態是無比真實的,也是許多身陷焦慮的個案真實經歷的困境與課題。
Thumbnail
樂樂在無計可施的時候,說出「成長的代價,就是快樂變得越來越少」。 那種很純粹、很直覺的情緒,因著長大而越來越不能「被選擇」,如同樂樂所說的,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情啊。 然而這也意味著,快樂可以是一種選擇,並不是只能被動地等待他的到來。
Thumbnail
《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是2015年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彼特達克特和羅尼德爾卡門共同執導的動畫電影,劇情是關於一個叫萊莉的小女孩,腦中5種情緒擬人化後的角色:樂樂、憂憂、怒怒、厭厭跟驚驚,在陪伴萊莉跟隨父母從明尼蘇達搬家到舊金山,適應新環境的心裡變化過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部充滿很多心理學概念的動畫作品,用了很多淺顯易懂的角色隱喻來演示腦中的情緒與思考運作。大人看的時候也是一邊在回憶自己的青春年少。如果正值容易焦慮的年紀,也蠻適合看這部動畫,也是為自己的焦慮青春找一個可能的思考方法。 (本文會劇透) 角色設定:即將升高中的運動好手 電影主角萊莉的設定是
Thumbnail
皮克斯在2015年推出了動畫《腦筋急轉彎》,有創意地將一個小女孩萊莉大腦裡的5個情緒元素擬人化,包括樂樂、憂憂、驚驚、怒怒、厭厭,經由他們的合作,帶著萊莉平安地成長,但是隨著萊莉搬家,她腦內的情緒小精靈們開始失控,我們看到萊莉對新生活的不適應,最後,原本主導萊莉大腦的樂樂,決定讓憂憂帶著萊莉面對自己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隨著主角萊莉步入青春期,她的內心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先在萊莉大腦中主導的情緒角色,不再僅僅是單一的快樂或悲傷。隨著青春期的來臨,新的情緒角色如焦慮、嫉妒、羞愧等紛紛出現,使得萊莉的情緒變得更加複雜和多樣。萊莉的內心世界從此變得更加紛繁,她需要學習如何應對和管理這些複雜多變的情緒。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 樂樂:「你們知道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有多困難嗎?」 在面對複雜的環境和自我認同掙扎時,每種情緒都是重要的。成長的過程中,情緒會不斷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每個階段的情緒都將成就一個獨特的自己。
Thumbnail
本文簡要探討人類的最基本情緒-「樂樂」和「憂憂」,以及從「緊」到「鬆」的心理舒壓方法。通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情緒壓力,以促進心身健康。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透過角色萊莉的故事,觀眾可以感受到每個情緒都不可或缺,並瞭解到情緒的影響。歡迎大家一同進入電影院體驗這段青春期的情感與成長之旅,並一起享受片中的腦內風暴唷!
Thumbnail
「當焦慮成為日常,是否還能為快樂挪出空間?」 最新上映的《腦筋急轉彎 2》(Inside Out 2),探討了主角萊莉內心世界的擬人化情感如何陪伴我們經歷青春期的不同轉折,延續了9年前的首集,萊莉也成長為一位青春期少女。故事中呈現萊莉的狀態是無比真實的,也是許多身陷焦慮的個案真實經歷的困境與課題。
Thumbnail
樂樂在無計可施的時候,說出「成長的代價,就是快樂變得越來越少」。 那種很純粹、很直覺的情緒,因著長大而越來越不能「被選擇」,如同樂樂所說的,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情啊。 然而這也意味著,快樂可以是一種選擇,並不是只能被動地等待他的到來。
Thumbnail
《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是2015年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彼特達克特和羅尼德爾卡門共同執導的動畫電影,劇情是關於一個叫萊莉的小女孩,腦中5種情緒擬人化後的角色:樂樂、憂憂、怒怒、厭厭跟驚驚,在陪伴萊莉跟隨父母從明尼蘇達搬家到舊金山,適應新環境的心裡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