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端午漫談:屈原是王族,愛楚國是他的本分,他不愛國誰愛國?

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
端午節就要吃棕子,賽龍舟,現在還放一天假。這都是托屈原的福,得感謝他,是他投江自盡用生命帶給後人的福利。
屈原非常有才華,是偉大的詩人。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奇幻瑰麗的詩篇。他的才華眾所公認。但他投江這事,則見仁見智。古往今來,有很多人贊同,也有不少人感到惋惜甚至責怪。
現在的評價稱屈原為愛國主義詩人。我沒去考證,但推斷這種說法最早也就始於清末,不會再早了。因為那時中國人才剛剛有國家的概念,以前是天下的概念。國家的概念是在被西方列強生拉硬拖,拽進世界體系後才產生的。因為屈原非常熱愛楚國,所以就將屈原對楚國的熱愛之情稱之為愛國主義。
但要知道,屈原對楚國的這種熱愛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普遍。那時,人們對諸侯國的認同並不高,最高認同是華夏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認同高於對出生國的認同,就好像我們今天對國家的認同要高於對省籍的認同。只要在華夏文化圈內,沒有跑去為周邊的夷狄做事,就都沒問題。
比如同是楚國人的伍子胥,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和哥哥,他就逃到吳國。後來借兵攻入楚國,掘了楚平王的墳墓。也沒人罵他是「楚奸」。還有商鞅、吳起、張儀、蘇秦等諸多遊士,在各個諸侯國間奔走,哪國合意就為哪國做事。自己沒有心理負擔,怕愧對自己出生長大的國家,其它人也不會認為這有什麼不對。
老百姓就更是這樣了。哪個國家政策好,發展得好,只要有可能,就遷移到哪個國家。梁惠王就曾請教孟子,抱怨道:「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說明當時,老百姓在諸侯國之間遷移很正常很普遍。人口就是生產力,各國都很在意老百姓的遷入移出。
那為什麼屈原這麼熱愛楚國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王族,是貴族,比孔子、孟子這些士人地位要高;與一般老百姓相比,當然更是天地之懸。
屈原姓羋,與羋月同姓。羋是楚國的國姓。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屈是他的氏。氏是姓的分支。早先姓下還分氏,後來才沒有的,只剩下姓。屈原家是楚國早先的國君楚武王的後代。他們家族從春秋前期到戰國後期,一直是楚國顯赫的貴族,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事務的職務。他有封地,有多種說法,有說在秭歸或江陵,還有說在湘沅。
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屈原就是楚國的股東,當然不是最大的股東了,最大的股東是國君。他的股份還是原始股,但不像現在可以上市交易。商鞅、吳起、伍子胥這些士人只相當於高管。高管可以跳槽,股東就不能跳槽。股份不能交易,又不能跳槽,那他就只能吊在楚國這棵樹上了。
所以,屈原熱愛楚國,那是他的本分。他只有熱愛楚國這一個選擇,不得不愛。如果他不熱愛楚國,誰又會熱愛楚國呢?
2017年5月28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以往文章,不定期收錄。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