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純文字一下好了OAO
來說說自己前陣子有PO過的 Boom Boom Brosmind 就要發射太空彈!特展展覽的觀看心得。
現在人看展覽的次數應該很普遍了吧,或者覺得展覽沒什麼好看的,可能是展覽真的太空洞、或者是內容太深奧,導致的,可是如果我們能展在策劃展覽的角度,去觀察這個展覽,說不定原本以為無聊的展覽,能有不同的感受。
|
以 Boom Boom Brosmind 就要發射太空彈!特展為例!
大多觀看展覽結束的人,都會說『蠻有趣的』、『很好玩』、『很可愛』,但通常都是對插畫有興趣、或是對拍照打卡有熱忱的人才會這麼說,或是一群朋友出去,反正管他看什麼展都會開心。
如果是換到專業設計師的眼光,大概就會談論這個展覽的『主視覺』、『動線設計』、『插畫風格』、『展示特色』、『互動體驗』、『售票價格和商品區設計』等等...然後就會聽到許多專業的評論,包括優點跟缺點,但你很少會聽到人們在談論展覽本身的價值跟意義。
『是的,設計的好壞不等於展覽的好壞』隔行如隔山
那還可以用什麼樣的觀點來看展覽?
撇除掉半展覽雜七雜八的工作來看,我們不仿可以想想他策展人為什麼要辦這個展覽?這個展覽到底是什麼展?想要傳達什麼東西?
不被外觀和形式給吸引之後,就能發現為何台灣的策展團隊,要把遠到西班牙的波賽隆納設計師,給搬回台灣,並且還要巡迴展出,如果要大賺一筆,我相信有其他更多的展可以選擇。
假設把知名度撇開不談,來自西班牙的設計團隊有什麼特色讓他值得這麼努力的地方?我相信策展人自己心裡有數,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我今天不猜測策展人的想法,而是就一個觀眾來看。
我覺得這個展對台灣的隱性價值在於『環境的開放性』。
|
在展中你可以看見來自西班牙的設計團隊,展出很多他們的作品,其中也有他們幫很多其他國家設計的作品。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立足在國外的設計公司是否都比較有國際視野?而在台灣也有許多公司能接國外的案子,所以台灣的設計師也相當有國際視野!這是值得肯定的。
讓我反思的不是台灣的設計師,而是台灣看待環境中的設計這件事情,我們台灣設計師有實力走向國際,但台灣本身卻沒有辦法接納世界。
『台灣,是不是太少機會給國外設計師為台灣設計?』
雖然有看過伊東豐雄的台中歌劇院,以及之後新的淡水橋,由札哈 哈蒂建築事務所設計,但除了建築這種國際標案型的區域,其他的設計領域,尤其是在生活中,我們會不會太少運用更客觀的眼界,去看待自己的價值。
會不會策展人,想用這個展覽傳遞這個訊息呢?
我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