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瑞典看見另一種世代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一個瑞典友人曾提起,她在讀高中時隱約感到父母希望她念理組,繼承爸爸的建築事業,但她仍然選擇了文組。有天她在廚房桌上看到媽媽留給她的紙條,說如果她轉念理組,就給她買一台車。她當下把紙條揉成一團,丟到垃圾桶裡。後來她爸媽看到了垃圾桶裡面的紙條,從此沒再多說什麼。
我在瑞典大學中文系任教,不時會收到來自學生的詢問:「媛媛,可否請你解釋這一周作業當中的A部分題目,在教學上的目的是什麼?我個人覺得這個練習太花時間,但是對學習效益卻不大。」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總是又好氣又好笑,覺得也太沒大沒小了。但是在耐住性子回復學生的過程中,我常常得到檢視和確認教學方法的機會,有時甚至發現學生也不是沒有道理。

瑞典的真實,臺灣的奇幻

最近一口氣看完公視科幻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的奇幻元素引人入勝,每一個故事刺上心頭的鬱悶又是無比真實。我距離高中時代已經快20年,而每隔一陣子,夜裡噩夢的場景還是會回到那間高中教室,我盯著手上不及格的考卷,在極度焦慮中醒來。那晚看完《你》劇,我在淚目中入睡,又做了同樣的惡夢。
其實久居異國本身,也是一個很科幻的經歷,就像是利用哆啦A夢的如果電話亭,在現實中扭轉幾個基本假設,就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生活。在瑞典看著瑞典學生的自主,聽他們直呼我的名字,時常讓我感到 「奇幻 」 。然而回想自己年輕時,坐在補習班擁擠的塑膠桌椅行列中,花去父母大筆鈔票,讓老師們把知識搗得稀爛,進行高效率餵食。臺上老師有時身著軍服,有時吶喊「孩子,台大的陽光好燦爛!」,我差點分不清哪一個才是真實,哪一個才是幻境。
台灣中學六年期間,親子兩代往往都逃不了一個名為升學的大牢籠,在貧乏的互動和單調的生活軌跡中,相互宣洩焦慮,交織愛恨。《你》劇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和我的升學經歷有重疊之處,《孔雀》當中嚮往白領社會的藍領家庭,簡直是我家的翻版。《貓的孩子》主角家中的牆上爬滿壁癌,粉塵彌漫,氛圍令人窒息,不覺間喚醒了我在那幾年和母親互動的記憶,一時感到呼吸困難。
親子關係是生物之間最原始的連結,親子之愛是漫長演進過程刻畫出的動物本能。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後,對自己體內突然併發的,這個叫做「母愛」的巨大能量,常感到驚奇,也帶有一絲自我陶醉。偏偏,這種原始的連結和情感,也往往能產生最大的毒素。
我高中聯考失利,沒有考上前三志願,十幾歲的我花了一個月才走出低潮,而我媽媽則花了三年。忘不了高中新生訓練那天,我對高中生活充滿期待,拿著新制服興奮地試穿比劃,媽媽在一旁冷不防地說了一句: 「上這種學校,妳怎麼有臉這麼開心? 」
高中三年我花了很多錢上補習班、參加考前戰鬥營,終於如願考上台大。還記得放榜那天,媽媽的神情流露出久違的愉悅輕鬆,這個女兒,算是為她出了一口身為藍領在台灣基層受的惡氣吧。
能讓親子之愛變質產生毒素的成分有太多,其中最關鍵的成分大概就是恐懼了。《貓的孩子》當中,媽媽當著工人弟弟對兒子說,「你不好好讀書,就去做工!」
在《必須過動》,媽媽和女兒都害怕讓對方住進「鴿子籠」。我媽媽這輩子最恐懼的,就是孩子們和她一樣「陷入」藍領階層。
如果真的有哆啦A夢的如果電話亭,我想說:「希望臺灣的各階層勞工都有尊嚴,工作條件大幅提升。」在那樣的平行世界中,臺灣爸媽們的恐懼想必會減緩許多,教育生態也會變得很不一樣吧。
翻轉教育前,得先翻轉社會。然而翻轉社會談何容易?在期盼臺灣勞權茁壯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目前成績、學歷掛帥的現狀。其實在瑞典和歐美國家也不乏有想要追求卓越學科表現的學生,對她們來說挑燈苦讀也是家常便飯,但讓我羡慕的是,西方學校教育不斷在自我檢討和演進,注重靈活思考和批判,學了能終生受用。相較之下臺灣以大班級、選擇填充題領導的廉價教育,數十年如一日,不但浪費孩子寶貴的歲月,也難以培養現代民主社會必須的公民素養。現在臺灣有許多第一線的老師和教育人士在努力豐富活化教學內容,眼看著下一代註定也要走進高壓的升學窄路,在無奈之餘,我們至少應該提供學子更優質的大腦糧食。
關於勞權和教育方法,我在其他文章中有更多著墨,在這一篇文章,我想著重于世代之間的關係構築上。

可不可以不要再說對不起?

我和媽媽的故事,沒有在放榜那天圓滿結束。媽媽把後半輩子的經濟基礎都奉獻了給我,換來我的白領人生,同時她對自己未來的不安全感也與日俱增。在求學、求職、成家等一連串人生里程上,媽媽都恨不得以致近距離關愛和檢視,而在意見相左之際,「我為了妳犧牲這麼多!」,「當初如果不是為了妳...。」等等狗血台詞,也難免脫口而出。
我先生的小弟Johan和他老婆Cecilia生第一個孩子時,兩個人都剛剛出社會,一家三口先委身他們租的小小公寓。當第二個孩子緊接到來,他們還沒有存到足夠買房的資金,就在市郊租了一間較大的公寓生活。
我的公婆一生收入平平,孩子離巢後他們把房子賣了,租間小公寓,退休金和積蓄都拿去遊山玩水。Cecilia的父母社經地位頗高,住在漂亮的大房子裡,喜歡買藝術家作品裝飾居家空間,也時常到世界各地旅遊。而這雙方家長,看著兒女帶著孫子們輾轉租房,卻從來沒人想過要幫忙他們置產!
這樣的情況在瑞典十分普遍,就而久之也習慣成自然。當然如果情況允許,瑞典父母也可能給予孩子金援,排除掉種種特例,我想大致可以總結一句話: 「瑞典父母很少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來提升下一代的生活。」
Johan和Cecilia在剛出社會就連續生了兩個孩子,沒有父母幫忙,離買房之日大概還有好一陣子。不過他們也不急躁,瑞典租屋的品質和保障都好,雖然地點大小不盡理想,但一家四口把生活過得充實豐富,沒什麼好埋怨的。
還記得上文中把媽媽的紙條丟到垃圾桶的高中生嗎?其實那就是Cecilia。每一代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不講犧牲回報,也沒有我對得起你,你對不起我,也只有這樣,才可能保住高度的自我。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描述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一個中國老太太死後在天堂相遇,美國老太太說,我年輕時貸款買房,我離世後,我的兒女把我的房子賣了,再貸款去買房子。中國老太太說,我年輕買房的時候父母幫了我很多,所以我一輩子省吃儉用,幫助我的孩子買房,現在孩子只要專心照顧我老伴,還有為下一代買房就好了。
說穿了,這兩種世代之間的資源配置,就結果上來說是差不多的,差別在於代代之間的仰賴程度。這篇文章最後做了一個總結:「這個差異顯示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價值。美國人是"自己管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中國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美國人崇尚公平;中國人尊重祖先長輩,倫理親情。」
不知道為什麼,讀到「尊重祖先長輩、注重倫理親情。」這句話,我打了一個寒顫。
越是仰賴世代體系互相餵養的社會,越重視傳統秩序和階層。小孩看到長輩要叫人,每個親戚該怎麼叫都大有學問,這種秩序擴大到職場社會,層級井然有序,上級對下級負責,下級服從上級。猛一回神,大家都像那位中國老太太,一輩子忙著負責和服從,結果沒為自己活過。
其實全人類都曾經活在這樣的階層網絡中,瑞典和西方社會能漸漸走向扁平、保有更多個人空間,靠的是金融系統和社會安全等制度(institution),在種種制度下,人們和銀行、社會建立債務關係,不再需要倫理恩情的高利貸。有趣的是,把奉獻和報恩從等式兩邊消去,世代間反而能產生更親密純粹的溝通。
記得有年婆婆生日,家人一起歡聚慶祝。我和婆婆在後院見到長孫Lucas,我們和他打招呼,五歲的Lucas不知道在忙甚麼,低著頭說了聲嗨,連正眼都沒瞧姑姑和奶奶一眼,如果是在台灣長輩早就開罵了,但婆婆也不以為意。後來我們坐在後院一角,Lucas突然來拍我們的肩膀說:「妳們來看!」他拉著婆婆的手,指著地上的一列螞蟻隊伍,興奮地帶著我們沿著螞蟻行列,找到螞蟻巢穴。
派對上大人們越聊越有興致,聚會持續到深夜,孩子們都陸續睡著了。派對結束時,我看到婆婆和孩子們一一道別。她蹲下身子,對每一個來參加孩子說:「謝謝你今天來參加我的生日派對,還這麼有耐心地陪我們,You made me so happy today。」說完來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們睡眼惺忪,臉上帶著害羞的笑意。
我先生和婆婆平時不常聯繫,但在電話上一聊總是半小時以上,搞不懂有什麼話題那麼好聊。前陣子郵箱躺著一封婆婆寄來的信,信封裡是一則剪報,還有婆婆的工工整整的字條:「我今天在報上看到這篇關於教育的評論,覺得和你的想法有很多呼應,你應該會有興趣。」我先生說這是因為上次他和婆婆聊天時,聊到了很多他在教育工作上的心情和挑戰。
先生和婆婆是很典型的瑞典親子,傳統倫理的責任和依賴關係很淡薄,但見到他們之間的深度對話,兩顆心距離之近,總讓我覺得有點羡慕,有點惆悵。

謝謝你,讓我成為母親

我曾經和婆婆描述臺灣母親節的洗腳活動,解釋臺灣強調報答父母恩的傳統。那天正好是家庭聚會,婆婆看著她的三個兒子,淡淡的說:「感謝我?我感謝他們都來不及。」
很多人說一旦有了孩子,人生的紀年就成了孩子元年,孩子三歲那年我們搬新家,五歲那年我換工作,大小事不再用自己的年齡去記憶,似乎也不再是為自己活了。但我認為孩子元年,同時也是我的母親元年,主詞的角色變了,但主詞還是我。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由一個個認同的瞬間堆疊起來的,得知自己懷孕的那一刻、生產那一刻、兒子第一次喊我「媽媽」那一刻、他第一次放開我的手,頭也不回地跑進幼稚園那一刻,這些無法取代的寶貴體驗,都是孩子給我的,也都是屬於我自己身為一個母親的生命歷程。而在母親之外,我也是別人的伴侶、朋友、老師、和女兒,每一種認同和歷程,都一樣深刻珍貴。
瑞典和臺灣的母親節都受美國影響,定在五月,但兩地對母親節的詮釋卻有很大的不同。在臺灣母親節那幾天,社群媒體上充滿報答母恩、讚頌母愛偉大的修辭。而今年瑞典的母親節,我在媒體上看到三則相關新聞評論,第一則是檢討瑞典醫療系統在照顧產婦這一塊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第二則是介紹瑞典母親節的歷史來由,並描述「母親」這個角色在瑞典家庭和社會中的演進,第三則是關於許多非洲地區的嬰兒死亡率偏高,有慈善機構設計了嬰兒保命包,囊括預防瘧疾的蚊帳、營養和消毒劑等救命救急用品,並鼓勵讀者在母親節這天資助這個企劃。
這種詮釋上的差異,在勞動節那天也能明顯感受到。臺灣的勞動節常被視為感謝偉大勞工的一天(然而教職和公務人員卻不算勞工,十分吊詭)。而在瑞典的勞工節叫做「勞工運動節」,這一天的用意不是感謝慰勞,而是提醒人們勞工的運動和抗爭的節日。
在365天當中找一天出來慰勞讚揚,用「母親您真偉大」這類作品來對母親「致敬」,這當然很好。但真正能帶來進步的,是去瞭解和思考各種角色在過去、現在的位置,了解他們正在面臨什麼挑戰?要如何在其他364天讓這些角色的生活更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真實反映出世代的困境,故事結束後內心留下的刺痛,必定能成為改變和省思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3內容數
<p>本專題致力於提供更貼近生活的瑞典記錄,把中間偏左理念落實在柴米油鹽、近親和鄰裡間的動態描寫,熱呼呼地送到你眼前。也試著捕捉更立體的理念激盪,包含我身為台灣人和瑞典偏左價值磨合的過程;以及我對瑞典社會內部左右辯論的觀察。</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媛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的學生回答:「如果我花更多錢買一件衣服,我想要知道,這些錢是用來提升品質,用來發展更永續的生產技術,或是真的到了製造衣服的人手中?」在逛街買東西的時候,除了價格和好看不好看以外,思考整個生產鏈對「人」和「環境」的影響,便宜的合理嗎?貴在對的地方嗎?這是一種有別於我長久習慣的消費哲學。
<p>我發現臺灣現在的年輕爸媽一代,對於公私領域的權威都帶有一點創傷,也帶有一點反抗。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當網紅公開孩子哭著求饒的影片、或是使用過當權力懲罰孩子的時候,會踩到這麼多人的地雷吧。看到經過威權教育的這一代,從自身家庭、育兒態度開始嘗試改變,我感受到一股可以帶動社會的力量。</p>
<p>孩子們在幼教機構精心營造的環境下,一點一滴適應爸媽以外的世界;另一方面,爸媽能以「緩衝入學」為理由,理直氣壯地和公司請假。這個不疾不徐的步調,可以說是來自整個社會的溫柔。</p>
<p>傳統道德觀念對性行為的觀點和約束,擴及到對守貞、墮胎、性犯罪等方面的見解,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是基於由男性一手畫出來,一廂情願的世界觀上。因此,當女性終於可以拿起筆,用自己的經驗和立場去修改這張地圖時,扭曲偏誤的觀念和常規,自然會一一現出原形。</p>
<p>我在職場上常常聽亞洲同事們對其他同仁的評價,說某某女老師性格強硬,真不像個女的,或是某男主管優柔寡斷,婆婆媽媽。假設今天男女角色對調,這些特質還會被視為負面的嗎?抽離性別,也許更能平心看待每個人的特性?</p>
<p>Jingis除了小孩家庭多,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居民的政治傾向十分偏左,充滿了從台灣人眼裡看來十分奇特的現象,這種氛圍從今年的嘉年華會更是可見一斑。</p>
我的學生回答:「如果我花更多錢買一件衣服,我想要知道,這些錢是用來提升品質,用來發展更永續的生產技術,或是真的到了製造衣服的人手中?」在逛街買東西的時候,除了價格和好看不好看以外,思考整個生產鏈對「人」和「環境」的影響,便宜的合理嗎?貴在對的地方嗎?這是一種有別於我長久習慣的消費哲學。
<p>我發現臺灣現在的年輕爸媽一代,對於公私領域的權威都帶有一點創傷,也帶有一點反抗。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當網紅公開孩子哭著求饒的影片、或是使用過當權力懲罰孩子的時候,會踩到這麼多人的地雷吧。看到經過威權教育的這一代,從自身家庭、育兒態度開始嘗試改變,我感受到一股可以帶動社會的力量。</p>
<p>孩子們在幼教機構精心營造的環境下,一點一滴適應爸媽以外的世界;另一方面,爸媽能以「緩衝入學」為理由,理直氣壯地和公司請假。這個不疾不徐的步調,可以說是來自整個社會的溫柔。</p>
<p>傳統道德觀念對性行為的觀點和約束,擴及到對守貞、墮胎、性犯罪等方面的見解,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是基於由男性一手畫出來,一廂情願的世界觀上。因此,當女性終於可以拿起筆,用自己的經驗和立場去修改這張地圖時,扭曲偏誤的觀念和常規,自然會一一現出原形。</p>
<p>我在職場上常常聽亞洲同事們對其他同仁的評價,說某某女老師性格強硬,真不像個女的,或是某男主管優柔寡斷,婆婆媽媽。假設今天男女角色對調,這些特質還會被視為負面的嗎?抽離性別,也許更能平心看待每個人的特性?</p>
<p>Jingis除了小孩家庭多,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居民的政治傾向十分偏左,充滿了從台灣人眼裡看來十分奇特的現象,這種氛圍從今年的嘉年華會更是可見一斑。</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少年時國中畢業前因誤交損友導致漸漸不愛升學,國中畢業一段時間沒升學就業也是一年換了24個老闆又不想當學徒。後因全家搬家到私立國際商工對面故產生想再升學願景,當年想讀普通高中公立需聯考,而我超爛的英、數化學科使我卻步。其中一個朋友就讀國際商工電子科受其影響及父親堅決男人需習工科所以就讀電子科,讀了一學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我就讀的是一所普通國中,裡面混雜著不同階層的同學,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只要深入探究就可以看出他們在班級的地位跟家中經濟息息相關。我所在的班級裡唯有五位同學家庭經濟較為小康,其他人則是普通跟困難,而我在哪一層,我很清楚,因為在電話裡帶著感情唸著媽媽寫的要錢文章給父親一定不是甚麼令人稱羨的家庭模式。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別因為自己選擇做對的事而內疚。」 – 《白日之下》這一句,是我對下一代的期望。但願這期望沒有耽誤她的人生路。 「你知道為甚麼Asian parents都多要子女讀專業學科畢業後當專業人士嗎?」女兒說因想子女生活安定能賺錢養活自己。「同意,不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少年時國中畢業前因誤交損友導致漸漸不愛升學,國中畢業一段時間沒升學就業也是一年換了24個老闆又不想當學徒。後因全家搬家到私立國際商工對面故產生想再升學願景,當年想讀普通高中公立需聯考,而我超爛的英、數化學科使我卻步。其中一個朋友就讀國際商工電子科受其影響及父親堅決男人需習工科所以就讀電子科,讀了一學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我就讀的是一所普通國中,裡面混雜著不同階層的同學,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只要深入探究就可以看出他們在班級的地位跟家中經濟息息相關。我所在的班級裡唯有五位同學家庭經濟較為小康,其他人則是普通跟困難,而我在哪一層,我很清楚,因為在電話裡帶著感情唸著媽媽寫的要錢文章給父親一定不是甚麼令人稱羨的家庭模式。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別因為自己選擇做對的事而內疚。」 – 《白日之下》這一句,是我對下一代的期望。但願這期望沒有耽誤她的人生路。 「你知道為甚麼Asian parents都多要子女讀專業學科畢業後當專業人士嗎?」女兒說因想子女生活安定能賺錢養活自己。「同意,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