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政專訪: 從慣行土耕農業到設施農業,從設施農業到精確農業

農業新政專訪: 從慣行土耕農業到設施農業,從設施農業到精確農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一次的農業訪談,到嘉義太保,向從事溫室栽培的張耿赫先生(主要是種小果番茄、小黃瓜、溫室甜瓜等),請教對農業政策的看法。

我們談到,台灣農業的轉型、進步,需要建立在讓人才能夠各自發揮自己所的最大長處。比方說,許多較為年長的老農,習慣土耕、慣常農法,對此,再大的預算進行教育補助、或者期望轉型,由於身體年邁、邊際效應可能會遞減。將農民朋友適當導流,分流。對於願意從事傳統農業的,過去給予的肥料、病蟲害、以及遇到天災、或者盛產時的輔助輔導,可以持續,但是不能無限制擴大,畢竟資源有限。但是對於想要進行設施農業,如在溫室土壤滴灌農業的,教育上面開始輔導,在溫室的補助、在技術上面指導。對於想要更進一步,到全介質農業的,在材料、外銷仲介上面,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最後,需要更多資本的「精確農業」(如運用IOT、感應器,從土壤EC、溫濕度、光照度等全方面皆可以數據化控管的農業),就不僅僅是政府的角色而已,包含民間的大型企業集團,都可以一起坐下來,討論專案輔導、專案執行,甚至是孵育、加速全新的農業企業。

張先生講述其自身經驗    作者拍攝

張先生講述其自身經驗 作者拍攝

在資源調控,產品差異、總量控管、出口導向,都可以有非常正面的循環進展。

另外也是溫室栽培的葉大哥也說到,過去雲林,台塑因六輕影響縣民,有給予回饋金預算交由縣府統籌分配,許多雲林農民受惠於此,在許多溫室農業的設置,可以投入更多資本,溫室架構更穩固,對於防範天災,也有加分。

之後雲嘉南的新農業,更應該妥善運用農業基金,讓農民分流,用不同的方法、摘種不同作物,不管在量與質,都能穩定提升。

最後,張耿赫先生提到線蟲、以及電導度(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的掌握,是溫室農業面臨的兩大課題,除了搜集數據,如何處理數據,做出相應的農法,是非常大的問題。

農業政策的形塑,需要與農民、技術者、實業家、還有學者政府的平台,大家一起討論,由下而上,將會更順暢。

實地探訪

實地探訪


avatar-img
陳冠廷 Kuan-Ting Chen的沙龍
101會員
88內容數
<p>和我一起,從全世界的公共議題中發現共通問題,運用大格局,找到正確的解方。</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台灣以自由、民主與人權揚名海外,這是台灣立國之本,也是台灣人民生活的方式,我們當然對此引以為傲,但除了理念相近的國家之外,我們也須思考其他拓展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可能性。
The US commitment to the Indo-Pacific and Taiwan How Europe and the Indo-Pacific differs China has no legitimacy to attack Taiwan
In January, the foreign and defense ministers of the US and Japan met virtually to discuss closer defense ties. The virtual meeting was in the spotlig
台灣以自由、民主與人權揚名海外,這是台灣立國之本,也是台灣人民生活的方式,我們當然對此引以為傲,但除了理念相近的國家之外,我們也須思考其他拓展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可能性。
The US commitment to the Indo-Pacific and Taiwan How Europe and the Indo-Pacific differs China has no legitimacy to attack Taiwan
In January, the foreign and defense ministers of the US and Japan met virtually to discuss closer defense ties. The virtual meeting was in the spotl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