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農業訪談,到嘉義太保,向從事溫室栽培的張耿赫先生(主要是種小果番茄、小黃瓜、溫室甜瓜等),請教對農業政策的看法。
我們談到,台灣農業的轉型、進步,需要建立在讓人才能夠各自發揮自己所的最大長處。比方說,許多較為年長的老農,習慣土耕、慣常農法,對此,再大的預算進行教育補助、或者期望轉型,由於身體年邁、邊際效應可能會遞減。將農民朋友適當導流,分流。對於願意從事傳統農業的,過去給予的肥料、病蟲害、以及遇到天災、或者盛產時的輔助輔導,可以持續,但是不能無限制擴大,畢竟資源有限。但是對於想要進行設施農業,如在溫室土壤滴灌農業的,教育上面開始輔導,在溫室的補助、在技術上面指導。對於想要更進一步,到全介質農業的,在材料、外銷仲介上面,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最後,需要更多資本的「精確農業」(如運用IOT、感應器,從土壤EC、溫濕度、光照度等全方面皆可以數據化控管的農業),就不僅僅是政府的角色而已,包含民間的大型企業集團,都可以一起坐下來,討論專案輔導、專案執行,甚至是孵育、加速全新的農業企業。
在資源調控,產品差異、總量控管、出口導向,都可以有非常正面的循環進展。
另外也是溫室栽培的葉大哥也說到,過去雲林,台塑因六輕影響縣民,有給予回饋金預算交由縣府統籌分配,許多雲林農民受惠於此,在許多溫室農業的設置,可以投入更多資本,溫室架構更穩固,對於防範天災,也有加分。
之後雲嘉南的新農業,更應該妥善運用農業基金,讓農民分流,用不同的方法、摘種不同作物,不管在量與質,都能穩定提升。
最後,張耿赫先生提到線蟲、以及電導度(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的掌握,是溫室農業面臨的兩大課題,除了搜集數據,如何處理數據,做出相應的農法,是非常大的問題。
農業政策的形塑,需要與農民、技術者、實業家、還有學者政府的平台,大家一起討論,由下而上,將會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