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你心愛的電影裡,有特別心愛的一場戲,讓你事後回味時總會想起,而且那場戲搭配了一首歌,如果拿掉它,頓時迷人的程度會打三折。這首歌可能是劇情現場的一部分,像《Once》那首不朽的〈Falling Slowly〉;也可能完全就是背景配樂,像《愛情,不用翻譯》結尾的那首〈Just Like Honey〉;又或者,它根本是一部音樂劇電影裡的任一首歌,譬如《紅磨坊》的〈Your Song〉,譬如《悲慘世界》的〈I Dreamed a Dream〉……
結果,專題收錄的四篇文章,都和個人的生命經驗緊緊綁在一起。Kristin 在〈旅程止於戀人的相遇〉一文中,談《愛在日落巴黎時》片尾的〈A Waltz for a Night〉,愛情中心絮的反覆跌宕、歌聲與緣分的來往復返,都融匯在一個魔術時刻,開展出另一個宇宙;艾莫西的〈最寂寞憂鬱的聲音:Elliott Smith〉,則是更疼惜地談歌手本身,從《心靈捕手》的片尾曲〈Miss Misery〉看背後創作者的音樂路,那歌聲裡透露的孤單、清冷以及真誠,叫人嘆息,行文至末尾卻又是祝福;陳太陽與新鮮芬不約而同選了王家衛的電影,前者的〈浪漫已死,原來這就是長大的代價?〉拆解《重慶森林》中王菲演唱的〈夢中人〉,呼應著作者自己觀看王家衛電影的心路,人長大了,心境不一樣了,但是音樂陪伴的痕跡不會褪去;後者的〈夜裡有風,風裡有我,我擁有什麼〉,以《旺角卡門》中王傑演唱的〈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為題,細細追索一段迷星路,是資深粉絲、深刻用生命去靠近過的,才能有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