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附屬於教條也不會支援任何一方的自由、獨立精神,注定他在人間沒有家園。
這是寫《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的作者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的雋語。引用它,不在於全然依附它,而是提出一個可能情境:「一個不附屬於教條也不會支援任何一方的自由、獨立藝評,注定它在藝壇沒有家園。」
事實上,藝評書寫者在夾譯夾述夾評的行為中,會自我意識到某種再生與獨立的內在需要,他或許會從本源、次文本、或亞文本的一堆訊息中出走,產生了游離的思緒。正如浪蕩者在街頭尋求驚鴻一瞥,那驚鴻一瞥成為一時的觀點。觀點,自然也非只是陌生女子的來信。它不能真的遺世而獨立。
藝評無法遺世而獨立之因,在於它必須有對象。藝評被視為一門應用的獨立學科,或文化藝術運動的一部分,它的本體問題常被刻意忽略或遺忘。我們設想藝評的本體,即是它可以脫離藝術家、作品和書寫者而獨立存在。然而,這個獨立存在,如果不具任何詮釋上的意義,也就是某種觀點的存在,那麼,這個本體的價值就被削減了。換言之,一篇有意義的藝評,不僅限於面對作品的陳述,還要具有詮釋的對象,以及因對象而產生的公共意義。「引述」在此,便成為一個尋求意義的引子。在藝評世界,引述永遠有其功能性,而凝聚出的「引文觀點」,也可能是「新文本」誕生的條件。
另外,藝評的理想家園,多不在當下生態。從歷史經驗上看,具有影響性的藝評,不僅可能製造藝術史,也可能超越藝術史。卸除上述藝評在藝術社會被期待的功能,藝評可視為一種書寫上的超越行為。一篇改變藝術史或藝術生態的論述,書寫者來來回回陳述的,不是那個顯性的對象,而是面對那個對象的隱藏情境與感知。書寫者必然要反反覆覆,對藝術史和作品產生雙向的懷疑。他但願可以像「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直接道出他可以不署名的告白,但又唯恐不署名會失去眾人展讀的興趣。畢竟,藝評文字不是藝術家僅僅作為個人收藏的私私竊語,它還被賦予昭告於眾的慾望。因為這個慾望,使藝術家誤解藝評的嘮嘮絮絮、如梭來回,如同接獲了「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這位陌生女子在信中闡述初識的過程、相交的過程、暗戀的過程、辛苦為他養育另一個新生命體的過程,然後在撒手人寰之際,要讓對方知道,在其陰影下,她竟是這樣地存在過。這樣的存在,拉開又壓縮了愛慕者與被愛慕者的階級距離。被愛慕者不會記住他們邂逅的時間和次數,但那來信,卻使自己感覺參與了一場華麗的單向戀情。在情人眼中,找到更值得愛的自己。而另一種狀態,當藝評拒絕書寫或作了瑣碎挑剔時,他們也要像相親失敗的一方,產生彼此認識不清的怨懟,提早中斷往後的發展情誼。事實上,「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重點不在於那女子或那作家,而是那封信的產生過程,以及它要陳述的一種愛慕類型──一種令所有人都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類型。
我寫,故我在。當代藝評經常面對的質疑,便是其書寫文字的存在意義。藝評文字究竟在什麼情况產生或生產?它們的時間性和場域性是否會因時空而改變?它們是在什麼情境下,「知識」出現濫用、「智慧」失去誠懇、「趣味」變成階段性的亢奮?書寫者因應不同機制而獲得的勞動代價,已然不能決定文本的價值。藝評的價值,在於從其陳述的腔調中,吐出某種有別於世間情的觀點。這個具主體性的觀點,圍繞著陳述的客體,既不附屬於教條也不會支援任何一方。它不作為橋墩,它比較像橫跨的枕木。它是一環接一環的接榫架構,可凌空可跨越。它或許傳遞某種思想,但應不是可以依循的某種教條。
儘管在文體上,藝評可以用詩、散文、論文等方式呈現,但這些「演出」背後,必然有某種功能性。然而, 藝評之於藝術家(事件/作品),並不是「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之於「仰慕對象」或「控訴對象」。藝評也不是只在為藝術家或理想社會服務,其服務對象更可能反轉過來,是那位不曾在生前告白或告白無效的陌生女子。我們姑且稱這女子,是不得其門而入的陌生人,或某種疏離的情境。另外,凡服務性質之事,必然得依靠於服務(Serving)的功效。藝評若是在於服務特定的作品或對象,或是不斷轉檯更換服務對象,必然會先失去自己的立場。它因為附屬於各種教條或支援多方,也一樣注定在藝壇沒有家園。
引述,變成是尋求歸屬方向的一種開始,它讓書寫者提供了某種測量的疆域,並以此吸取對象的注意力。
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曾任教於美國紐澤西蒙克爾州立大學、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高雄國立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日常的誘惑》、《非藝評的書寫》、《叛逆的捉影》、《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等書。
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