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後人類身體與其數位美學—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是今年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推廣活動之一,11月2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舞台區舉辦。舞台背板上偌大的「超機體」—今年藝術節之主題,意指機器人科技融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與自我超越。下午一點的場次主講人是陳明惠副教授,配合螢幕投放的藝術家創作影像,陳教授帶著現場來賓,領略一場《後人類身體與其數位美學》。
陳明惠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講座伊始由主持人吳坤達作簡短開場,陳教授先說明「後人類」(Post-human)作為一個學術名詞,從1970代就有很廣泛的辯論,1988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所發表的《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指出現今的人類已經活在「後人類」的現況裡。
「後人類」結合了有機的生物器官與無機的科技機器,是一種現實與虛構生活的生物體。然而,這種介於人類及非人類的模糊界線,也帶來了新的焦慮和不確定性。
陳教授的專長與研究領域為當代視覺文化及女性主義藝術等,並有相關著作以及策展經驗。
講題接著主要介紹藝術家林珮淳的創作,她的作品呈現兩大主題:後人類與機器性。2006年開始的「夏娃克隆系列」象徵被科技複製的完美女體,也形塑出另一種超越生物性之電子人,並融合了藝術家的宗教潛意識及人文思想。
林珮淳創作 — 「夏娃克隆系列」
人機一體可以是一種流動、虛構的形態,不一定有具體的身體,也可以是一個數位科技影像,透過多媒體來呈現,如同「夏娃克隆系列」的創作。
人機合體可以是「無所不在」的概念,如同電影《露西》的劇情,大腦不斷進化後的人類,最終變成一個隨身碟。陳教授提到,過去的科幻電影情節在現代已有部分實現,聯想《露西》劇終的演變,讓人不禁打了個寒顫。
「複製」也是林珮淳作品的主要概念之一,複製人或複製品以無性別的方式,透過科技或自然產來呈現,例如桃莉羊的誕生,象徵人類生物科技的進步,已可創造並主宰生命。林珮淳相信,上帝創造夏娃,對比藝術家創造出複製人「夏娃克隆」,呈現人機一體的混合。
欣賞任何新科技創作,除了聚焦在數位多媒體與藝術的美學表現,更值得詮釋其創作意念,隱含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及批判。
2011年林珮淳為了批判人類改造自然生命的逆天而行,遂將聖經《啟示錄》記載的666獸印放在「夏娃克隆」的額頭與右手,暗喻跟上帝的對立。不同於神創的夏娃女人,人工培養的混種「夏娃克隆」象徵一種反制人類的邪惡化身。
林珮淳運用動態媒材和電腦感應機制,讓作品與觀眾產生互動。例如《夏娃克隆II》利用隱藏攝影機,觀眾進入感應區,「夏娃克隆」隨即從「蛹」變成「蝴蝶美女」到「美女」的人工繁衍過程,觀眾愈多蛻變愈大,沒有觀眾時便退化回「蛹」,隱射人工複製的生命何其短暫與脆弱。另外,《夏娃克隆肖像》與《夏娃克隆III/IV》的作品中,「夏娃克隆」的雙眼會緊盯著觀眾轉動或靜止,表現出人類科技雖賦予「夏娃克隆」人工生命,栩栩如生的誘惑彷彿可以控制人類,但觀眾不動時,「夏娃克隆」也跟著靜止,隱喻科技與人類的相互依存。
「夏娃克隆」從蛹變成蝴蝶美女
「夏娃克隆」也蘊含著林珮淳對於後人類,尤其是女體的想像及詮釋。「夏娃克隆」不僅展現女性特質,帶有生理女性之基本生物特徵,更包含宗教的象徵。雖然她的創作使用了許多數位技術,然而,林珮淳其實也在反諷科技帶給人類諸多不良影響。「夏娃克隆」的賽伯格化身體,呈現林珮淳對於美麗女體盲目崇拜的批判,這也呼應了1926年德國導演《大都會》影片中用女體來諷刺科技。
現場問答同時,播放林珮淳的3D作品影片。
現場來賓提問
陳教授在講說的後段,播放了一段林珮淳的3D作品影片,同時進行現場問答。有位來賓提問:「『後人類』是已經接近具體的存在,或是一種想像的課題?另外,人機結合上,老師如何看待人與機器的主體性?人類感知是否因『後人類』而被改變?」
陳教授回答:「後人類」的具體概念是現實生活中,已有人機一體應用在身障者的肢體上,幫助他們恢復身體的功能。「後人類」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例如我們每天都需要「登入」網路社群或通訊軟體,進入到虛擬世界以「avatar」(替身)來與人互動,這是「後人類」的抽象概念。
網路社群已是現代人生活的重要舞台,但沉溺其中的人性有著寂寞、逃避與錯亂。登入到虛擬世界,孤單可以是一個人的狂歡;跳回到現實世界,狂歡卻是一群人的孤單。
李開復曾經指出,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人類未來只剩下兩件事不會被取代:有創造力以及有愛心的工作。
會後走出五號倉庫,瞳孔自然縮小迎向一片天光;
如果「後人類」是一朵烏雲,能穿越它而露出曙光的,只有人性,與道德;
如果「後人類」是一道彩虹,會使它黯然失色的,也是只有人性,與貪婪。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這場英文演講現場口譯的內容我聽得霧煞煞,錄音效果也不好,回家後腦袋一片空白,心裡很挫這下怎麼交稿!我抓太太來幫忙聽錄音,再趕緊上網查相關資料,交稿後收到滿意的回覆,真是一個小小的震撼教育。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現在起,只要你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無論是活動心得、側記或是任何想法與觀察,就有機會抽中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的手提袋乙個!
經典的星戰機器人R2D2,11/22晚間現身松菸5號倉庫入口,歡迎大家蒞臨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開幕晚會!也呼應了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Trans-robotics》」為主題,呈現許多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的作品,來探索機器人、 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2018.11.22-2018.12.0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超機體—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活動全攻略!2場工作坊、41場導覽活動、3場映後座談會的完整資訊都在這裡。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現在起,只要你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無論是活動心得、側記或是任何想法與觀察,就有機會抽中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的手提袋乙個!
經典的星戰機器人R2D2,11/22晚間現身松菸5號倉庫入口,歡迎大家蒞臨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開幕晚會!也呼應了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Trans-robotics》」為主題,呈現許多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的作品,來探索機器人、 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2018.11.22-2018.12.0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超機體—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活動全攻略!2場工作坊、41場導覽活動、3場映後座談會的完整資訊都在這裡。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從蕭邦與安海瑟薇,談到AI無法取代的生命共感與被理解
Thumbnail
  從蛋裡孵化的我,除了沒有肚臍,仍然與你相同,渴望愛人與被愛...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華龍之宮》如何討論人類的演化進程、人類的定義,和生物的生存權利問題?
Thumbnail
故事背景:無性繁殖的賽博朋克世代中尾期,第六次工業革命初期;人類已普遍異物化成為可交換的資源工具。 年代:西元2190年 人種:克隆機械半人
Thumbnail
人是獨一無二的。人的心使我們每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人心是很複雜的。讓科技來探索人心會是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工程...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從蕭邦與安海瑟薇,談到AI無法取代的生命共感與被理解
Thumbnail
  從蛋裡孵化的我,除了沒有肚臍,仍然與你相同,渴望愛人與被愛...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華龍之宮》如何討論人類的演化進程、人類的定義,和生物的生存權利問題?
Thumbnail
故事背景:無性繁殖的賽博朋克世代中尾期,第六次工業革命初期;人類已普遍異物化成為可交換的資源工具。 年代:西元2190年 人種:克隆機械半人
Thumbnail
人是獨一無二的。人的心使我們每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人心是很複雜的。讓科技來探索人心會是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工程...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