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電子書的未來,從「聚合」到「分散」?

我手上並沒有任何一個電子書的硬體,勉強來說,只有iPad,我趁Google Play打折時(一套50元)買了幾套金庸的武俠小說。我承認,就是因為便宜,我付費下載了金庸小說。
但我還沒點開來看過,畢竟,紙本書我已經練完了,我只是需要在空檔時間中,重新再練功即可!

電子書交易成本的限制
新聞說,Amazon電子書及將來臺灣開站,但我對電子書的閱讀形式,並不適合長時間讀,閱讀習慣,我還是保守的以紙本為主。各位可以說我守舊。然其實,我所在意的是電子書真能養成閱讀習慣?但我更在意的是,電子書平台之間仍有不相容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說,讀者必須排他式的選邊站,因為選邊站,平台業者才有收益。
再者,從「五力模式」分析,打價格戰,受傷的還是作者與出版社,因為我們都沒有「議價力」!

系統不相容與排他
電子書硬體綁內容,意思是說,不同硬體平台(閱讀器)之間,基本上是不相容的,這是一種實質上的排他性。從消費者眼光來看,不同閱讀器需要重複購置,這就是一種支出消費上的排他,想像一個情節,若某個閱讀器上架了某一本你非買不可的電子書,而且就那麼湊巧,剛好只有這個閱讀器可選,這時候你已經有了其他閱讀器,你還會因為這樣再買一部閱讀器嗎?
這就衍生了另一個議題,閱讀器上的內容也會排他嗎?意思是說,平台業者會迫使出版社選邊站,這也是一種實質上的排他。
電子書平台業者都是寡佔廠商,基本上對於內容業者具備了絕大的議價力,平台低價促銷,羊毛出在羊身上,也是剝削出版社。

不讀書,會讀電子書?
這一次遠見的調查指出臺灣人不讀書已經是一種習慣,而且是長時間的不讀書,於是乎,出版業的營業額是衰退的,算到我們這種內容提供者的作者身上,我們每年收的版稅收入真的是逐年遞減,論及首刷,一刷500本當今是常態了,但以前首刷3,000本才是常態。
各位知道,書籍印刷有其固定成本,當印製量愈低,攤提的固定成本愈高,一本書的邊際成本就會愈高,出版社規避了庫存成本,卻躲不了毛利下降的事實,真是伸頭一刀,縮頭一刀。

從「聚合」到「分散」,出版社晾在一邊
從閱讀的經濟行為觀察,也就是我把著作市場往付費閱讀延伸考量的重點,從「聚合」改為「分散」。一本書拆開可以用章節訂價,不必用整本式的訂價,所以,作者在出版市場中原本必須透過出版社接觸讀者,現階段的數位閱讀,作者可以跨過出版社,直接經營讀者群,而且可以掌握讀者在哪裡,過去的出版社不容易辦到。
即使出版社經營粉絲團與社團,也無法精準的定位出每一本書的讀者在哪,但付費訂閱的機制,作者直接參與讀者的經營,出版社反而被晾在一邊了。
舉個例子來說,我出版一本書,從開始計畫寫作到出版也許要經過一年,然後保守的首刷出版1,000本,一本書300元(不能訂價太高)。基於成本考量,內容是被取捨過的,版稅訂價的12%(有些還只有8%),我只能收到36,000元,平均來說,每個月3,000元,微薄的版稅,根本養不活一個作家。運氣差一點,要是首刷沒有售罄,有些出版社還會要求作者返還預付版稅,那可真的會吐血啊!
改為付費訂閱呢?假定一本書有20篇,改為單篇訂價45元,我只要有67個讀者訂閱就可以達到出版版稅同等的收益。但請注意,出版是要賣給1,000個讀者,改為付費訂閱,只要每個月有67個讀者訂閱即可,這差了15倍之多!
所以,我認為電子書的機會可能是從聚合到分散,如果紙本書都不會讀的人,我怎麼也不會相信他會買電子書,還要額外投資一個硬體。
電子書雜誌也許有機會,因為雜誌的生命週期短,又佔空間。
然付費訂閱制的方式,是否會從瀏覽器延伸過去?我認為有機會,但不太符合移動式需求,是否真得會找到切入點,營運模式還得繼續觀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巷子口經濟學》是我在2008年出版的臺灣第一本通俗與科普的經濟學,同時,在過去也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曾發行過繁、簡與韓三個版本,這個出版專題會持續收錄書上沒有內容、新的觀察現象以及文章的後續更新,並開放訂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