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我的寫作歷程

前幾年,我開始注意到文章訂閱的機制,那時候,不成熟,感覺上有點是POD(Print on Demand)的一種變種。那時候,要思考的問題是,要讀者付錢看文章,容易嗎?也就是說,我的文章是否具備「獨特性」,且讀者願意付費。就理性上來說,讀者願意付費的唯一理由,就是讀者心理上認定的「保留價格」(Reservation Price),高於我設定的付費價格(取得成本)。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保留價格」,意思就是對於一件商品買方所能承受的最高價格,我比較常用的說法就是「需求線上的點」,但問題是,針對每篇文章,讀者的「保留價格」都不盡相同,因此,訂出一個合理的「均衡價格」就是訂價的技巧。
先不談這個,說一下我的寫作歷程。

從社區總體營造的記錄開始
1997年我加入的「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UCOM)(已解散),那是一個隸屬在文化總會下的一個民間組織,第一次有專欄就是在UCOM,我專注的是社區記錄與社區產業,那時候一篇文章約在2,500元的稿費(含照片),對窮學生而言,不無小補。

《經濟日報》的投稿經驗
2001年開始,我取得商學碩士學位前,想學以致用,寫寫我對企業經營與產業的見解,我嘗試著在《經濟日報》副刊投稿。印象中連寫了近半年都是石沈大海,毫無音訊。想想,《經濟日報》的讀者市場區隔是企業金字塔的頂層,主編對於文章的篩選自是有高規格的定義。印象中半年後,我的首篇文章刊出,剛好是第一篇的投稿,往後幾篇的企管評論版面,有幾次甚至超過一半。有幾篇也列為某些大學的企管個案。
經驗告訴我,寫作,是一種革命,要持之以恒!
《經濟日報》專欄到最後,受金融研訓院的邀請,從企管評論轉為金融評論,這一路上寫到2007年。

開始寫《蘋果日報》評論
2003年開始,《蘋果日報》來臺灣,我是第一波受邀請的主筆(我不曉得當時是否用的是主筆名稱),主編寫e-mail邀請時,當時我有點訝異,因為我知道張五常也在香港《蘋果日報》寫專欄,我認為財經版的新聞與評論非常精彩。我問主編怎會找上我?我記得當初的回覆是「指定名單」。
我在《蘋果日報》寫評論的時間約莫一年左右,我記得最高的頻率是每週一篇,基本上編輯會在晚上call-in要我緊急寫稿。坦白說,壓力很大,但幾篇文章我認為很經典,議題攻擊性絕對夠。對政治與經濟的間接或直接的影響我認為是我在《蘋果日報》最大的收穫,我除本名發表外,也用了另一個筆名,這個筆名,只有我和蘋果日報當時的主編知道。
現在要查《蘋果日報》當年寫的文章,必須要加入會員才可以查詢,雖不用付費,但據說流量少很多。
到現在,我還是很懷念《蘋果日報》提供的優渥稿費,到目前,依舊是最高的,意思是說,臺灣新聞媒體的稿費,不僅沒有增加,可能還在減少當中,主要還是因為媒體生態已經改變。
直到現在,我還是持續在新聞媒體上寫經濟評論,目前持續還有專欄的是ETtoday的「雲論」,算是連續且持續時間最久的媒體專欄。

成為書籍作者
2007年,我在金融研院院出版的第一本專書《發現虛擬貨幣藏寶圖》,那時候在臺灣普遍不知道什麼是「虛擬貨幣」,這本書是華人第一本虛擬貨幣專書,直到2008年「比特幣」才提出!
2007年開始,我才正式成為書籍作者,2008年,我出版了《巷子口經濟學》,這本書大概在全臺灣的商學與財經版社被拒絕過一輪,但從未料到,一路再版再刷賣了十年。
2019年暑假後,《巷子口經濟學》即將發行十年紀念版,十年,真是一段漫長的日子,我總算有一本書可以有「紀念版」了!
陸續到現在,我寫了八本書,除了繁體本之外,亦有簡體與韓語版。

部落客寫作樂
成為作家之前,絕大部分的寫作都是在網路上進行,我應該是臺灣最早寫部落格的部落客之一,輾轉幾次搬家,最後落腳在UDN Blog,極盛時期的流量經常在前十名,上聯合報頭條新聞,基本上是很「平常」的。
當年在UDN Blog經營部落格的人,有很多已經是實體書的作家了,有幾個也成為知名的網紅,但我天性臥底,不太習慣在鎂光燈下亮相,拒絕了幾次新聞評論通告後,就沒媒體發通告給我了。
最近一次,是上東森新聞,談的是臺灣宗教信仰的經濟現象,很奇怪,只要每年媽祖一出巡,我幾乎是和媽祖一樣上新聞,只是那是現場採訪,後製之後感覺有點陰森森......(搞效果嗎?)

寫作是一種成長與娛樂
我認為寫作是一種讓自己知識與視見成長的最好訓練,因為要長期寫作,所以必須長期經營大量閱讀,加上教學的工作,說聽讀寫這四件事,在寫作之下,不僅僅是成長,也是一種娛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