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稿費看媒體質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各位好,今年有一段時間暫時放下寫作的數量,主要原因是今年初身體出現問題,醫囑是要讓身體降低負荷(尤其是腦袋),只好先「降載」自己的文字輸出,先讓負荷降低,於是乎短暫的先放下數量極高的財經評論。

目前減量的是方格子的文章,直接降載至零,而眾所皆知的ETtoday雲論也從高點的每月三篇文章,「一併」(這當中還有其它原因)降載至每月一篇經濟評論。

高稿費等於高質量內容

降載,對身體表現有沒有正的「邊際」呢?看起來是有一些,偶爾想一吐為快時,必須透過意志力讓自己降溫,於是乎,我在文字上恍惚了好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僅能夠過大量的閱讀來彌補思緒的空缺,直到我看到吳惠林教授寫的飛越黑板經濟學(增修版(當時博客來架上僅剩一本)在第三篇生活經濟學下的「《贏家》當然可以成為贏家」,加上《蘋果日報》正式易主的消息,當中的某些概念,似乎是可以認真思考一下當今臺灣新聞媒體的現象。

raw-image

我說的就是「稿費」!

吳惠林教授在文章中提了《壹週刊》與《蘋果日報》,他提到《壹週刊》在香港創刊時,市場已經是趨近於飽和,新媒體似乎沒有生存空間,舊媒體應該會部分退出才對。但他舉張五常教授獨排眾議的見解,

「期刊市場的需求不足係因稿酬太低,無法讓專業撰稿人以此維生,以致刊物的品質不高,進而人們對專業產品的需求不足。所以,如果大幅提升稿費和編輯人員的報酬,使一批極為專業的人士能以此維生,該刊物的品質也會大幅提高,人們對此高品質的刊物就會認可而使需求大增,這種新刊物也將有利可圖。」

張五常的說法容易實現嗎?當然不容易!換個說法,如果老闆知道大幅提高員工薪資,可以提高員工士氣、戰鬥力與企業競爭力,老闆們為何不普遍加薪?

張五常的說法我也同意,但實務上有難度,但是,竟然也有實驗成功的媒體,就是《壹週刊》與《蘋果日報》。

臺灣的讀者也許不知道張五常何許人也?但只要對經濟學有點概念的人應該知道。啟蒙我寫經濟評論,就是在大學時看了張五常寫的《賣桔者言》這本書,這樣大家就知道張五常在經濟學界的重量程度。

大家熟知《壹週刊》與《蘋果日報》也許是八卦媒體,這或許只是其中一種角度,但張五常這種大師級的角色怎會也在《壹週刊》與《蘋果日報》寫專欄?這就讓大家有點非常意外了!

的確,張五常在香港的《壹週刊》與《蘋果日報》寫專欄,據說,他的稿酬也非一般,吳惠林教授在文章舉楊小凱教授的說法,《壹週刊》給張五常是全香港最高的稿酬,但應該還低於張五常對於刊物的實質貢獻!

另外,吳惠林教授也在文章中提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也曾為Playboy寫稿,兩大巨擘到底居於何種理由願意為這些媒體寫文章,真是個有趣的現象。

為什麼我要得在要強迫自己降載的時候,寫這篇文章?因為稿費與《蘋果日報》。

我在《蘋果日報》寫專欄

《蘋果日報》在臺灣於2003年5月2日創刊,在創刊號前幾天的晚上,我突然接到一通神秘電話(我的電話為何會外流也不可考),我已經忘了是誰打電話找我,內容大約是:

「您好,我是《蘋果日報》OOO,高層指名邀請您在「論壇」寫主筆專欄......」

那時候,我還是個沒沒無名的人,充其量只是在文化媒體上寫有關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察,究竟《蘋果日報》這位非常高的高層為何指名我,到現在還是迷團。我順口問了一句,為什麼高層要指名我?對方回說「不知道!我是根據他給的名單邀請的!」

就這樣,我在創刊號後的第七天登上了《蘋果日報》的「論壇」,主筆的生涯,竟然就一路到現在,剛好二十年!我以「社會觀察者」的抬頭,開始寫起我對臺灣政治、經濟與財政的評論。首篇文章搞什麼『報稅』,就先把財政部和國稅局批了一番!

當年,我對《蘋果日報》有兩點意外。

第一,蘋果日報編輯不改我的文章內容與標題,完全讓我自由發揮,萬一寫得太辛辣,一樣「照刊」;

第二,稿費讓我有點非常意外,我記得對方告訴我,稿費比照臺灣主流新聞媒體的總主筆待遇。

事實上,到現在我再也沒領過比《蘋果日報》還高的稿費。那時候我曾想過,《蘋果日報》的風格,我當真要在這寫文章?但回頭一想,張五常這個在經濟學界的大知名人物都在這寫專欄了,我又有何顧忌呢?

我印象中,最密集的程度約是每週必須有一篇評論,但這還有一個插曲,我在《蘋果日報》有兩個主筆專欄,另一個是我的「筆名」,這個筆名是誰?我可不能說,文章在政治上曾引發了很大的波瀾!但這高稿酬不是沒有壓力,常常在深夜被編輯的電話叫醒,必須「立馬當下」寫評論凌晨見報!

我在《蘋果日報》的專欄,持續約一年,論稿費,當然不及於當年的陳文茜與趙少康。

媒體臉書化,臉書媒體化

我認為一個有好內容的媒體,如果有外稿,有好的稿費自然而然就會有好的內容出現,往正循環的方向進行! 但是,到底是先有雞(好內容),還是先有蛋(讀者與訂閱量)?

在網路發達與內容充斥的現在,基本上新聞媒體若臉書化,也算是符合閱聽潮流,如此一來,媒體要的是流量(才有廣告),質量就擺一邊了。這時候,想在媒體上嶄露頭角,因供給大於需求,文章能夠刊登就不錯了,自然而然不會有稿費,往低質量發展是一種趨勢,但難以顯現出特色。

再殺出市場區隔,經營高質量的媒體?那得有高質量的內容來源,易言之,就是燒錢,也有閱聽市場的經營風險,萬一市場的需求就是淺盤的媒體市場,要存活也不容易,不是嗎?

現在,讀者投稿能夠收到稿費,照理是少見,或者稿費可能微乎其微。

自媒體的興起

我認為,知識工作者或者是經營者,往低價與低質量的媒體市場鑽,最後一定是無功而返,二十幾年前興起的BLOG其是就是自媒體的濫觴,透過專業內容的呈現,或許可以自出一個不錯的市場。

但現在考驗的是知識工作者的持久性,以及閱聽市場習慣於被低質量的免費內容餵食後,願不願意轉過身來支持一個高質量的自媒體,可能有待觀察!

當年吳惠林教授寫這拼文章時,網路媒體當然沒此時這麼發達。二十年後再看稿費這件事,非但沒有成長,甚至還向下沉淪,這段時間參與其中,不勝唏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怡克納米斯的臥底經濟學觀察誌
132會員
176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2023/12/10
《巷子口經濟學》自發行以來已經歷經了第15年,第15刷的發行量,是臺灣首創以市井小民經濟觀點的科普經濟學,以下是《巷子口經濟學》第五版的自序。
2023/12/10
《巷子口經濟學》自發行以來已經歷經了第15年,第15刷的發行量,是臺灣首創以市井小民經濟觀點的科普經濟學,以下是《巷子口經濟學》第五版的自序。
2023/07/15
鍾老師好幾年不再解大學考試中公民與社會中經濟學的考題,但媒體指出這次的考題,老師們普遍覺得爆難,或者是史上最難,又引起我解題的興趣,No.27和No.28是我認為有爭議的題木與答案!
Thumbnail
2023/07/15
鍾老師好幾年不再解大學考試中公民與社會中經濟學的考題,但媒體指出這次的考題,老師們普遍覺得爆難,或者是史上最難,又引起我解題的興趣,No.27和No.28是我認為有爭議的題木與答案!
Thumbnail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台灣《蘋果新聞網》發布聲明稱出售案「已完成交接」,雖未公佈新東家,但香港《明報》指出買家為港商黃浩出資七成,其餘三成由新加坡人、社交軟體17LIVE創辦人潘杰賢出資,收購價共新台幣15億元。長期關注兩岸經濟政策的「經濟民主連合」質疑,此交易案已違反去年文化部函令......
Thumbnail
台灣《蘋果新聞網》發布聲明稱出售案「已完成交接」,雖未公佈新東家,但香港《明報》指出買家為港商黃浩出資七成,其餘三成由新加坡人、社交軟體17LIVE創辦人潘杰賢出資,收購價共新台幣15億元。長期關注兩岸經濟政策的「經濟民主連合」質疑,此交易案已違反去年文化部函令......
Thumbnail
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於四月22日自拍影片,發出「蘋果告急」訊息給讀者,表示因長期廣告遭受打壓,再加上近期疫情的衝擊,僅管自己已經墊付了5.5億元港幣(約新台幣21億),但依舊面臨著巨大危機,訂閱人數已從80萬人大幅下降到不足60萬人,希望讀者幫幫手,讓報紙能夠繼續撐下去 ...
Thumbnail
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於四月22日自拍影片,發出「蘋果告急」訊息給讀者,表示因長期廣告遭受打壓,再加上近期疫情的衝擊,僅管自己已經墊付了5.5億元港幣(約新台幣21億),但依舊面臨著巨大危機,訂閱人數已從80萬人大幅下降到不足60萬人,希望讀者幫幫手,讓報紙能夠繼續撐下去 ...
Thumbnail
2021 年雙週刊推薦:網羅商業、生活、科技、美食、兒童學習等主題,Kono 電子書提供你最精彩豐富的雙週刊雜誌內容!
Thumbnail
2021 年雙週刊推薦:網羅商業、生活、科技、美食、兒童學習等主題,Kono 電子書提供你最精彩豐富的雙週刊雜誌內容!
Thumbnail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2021年5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不再發行紙本,所謂的「四大報」從此只剩下了三家本業並不賺錢,靠著其他周邊事業支持媒體內容的報紙。 即使背景不盡相同,一個多月後的今天(6月23日),香港蘋果日報則宣布將在隔天(24日)發行最後一期報刊,線上內容也將於當天凌晨不再更新。
Thumbnail
2021年5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不再發行紙本,所謂的「四大報」從此只剩下了三家本業並不賺錢,靠著其他周邊事業支持媒體內容的報紙。 即使背景不盡相同,一個多月後的今天(6月23日),香港蘋果日報則宣布將在隔天(24日)發行最後一期報刊,線上內容也將於當天凌晨不再更新。
Thumbnail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Thumbnail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Thumbnail
最近看到的一份資料中顯示,日本的歷年雜誌銷售總金額,去年幾乎只有1996年的三分之一。從這些數字對照過去所知道的台灣出版業狀況,我有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最近看到的一份資料中顯示,日本的歷年雜誌銷售總金額,去年幾乎只有1996年的三分之一。從這些數字對照過去所知道的台灣出版業狀況,我有一些想法。
Thumbnail
作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傳統商業媒體之一的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10 日下午3 時起正式將旗下的「蘋果新聞網」轉型成為會員訂閱制,目前已累積了265萬的會員,在網路上針對其訂閱制的前景有許多議論,這篇文章利用幾個實際案例來探討蘋果的訂閱制。
Thumbnail
作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傳統商業媒體之一的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10 日下午3 時起正式將旗下的「蘋果新聞網」轉型成為會員訂閱制,目前已累積了265萬的會員,在網路上針對其訂閱制的前景有許多議論,這篇文章利用幾個實際案例來探討蘋果的訂閱制。
Thumbnail
許多媒體之所以不敢跟讀者收費,寧可走流量路線,是因為他們不敢冒著網站瀏覽量降低、廣告客戶遠離的風險;什麼樣的新聞流量最大,大家都很清楚,這也是陷入新聞品質不佳惡性循環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許多媒體之所以不敢跟讀者收費,寧可走流量路線,是因為他們不敢冒著網站瀏覽量降低、廣告客戶遠離的風險;什麼樣的新聞流量最大,大家都很清楚,這也是陷入新聞品質不佳惡性循環的原因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